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痤疮是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中医治疗痤疮常使用芳香类中药。芳香类中药气味芳香,具有疏散之性,用于治疗痤疮内服可解表、行气、化湿、活血、解郁,外用可辟秽、止痛、安神,临床收效甚佳。从中医芳香疗法的角度探讨芳香类中药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为痤疮的治疗及芳香类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宝贵教授运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芳香类药是具有芳香气味中药的统称。芳香类药用于治疗脾胃病,具有开窍醒神、暖脾助阳、化湿去浊、行气活血、疏肝健脾等作用。陈宝贵教授在运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对其应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3.
芳香中药在疾病外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治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内病外治是中医的治疗特色之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研究均发现芳香中药在疾病外治中效果显著,中药具有可透皮吸收的特点,芳香中药对药物的透皮吸收可起到促渗的作用,芳香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方法种类多样。作者对芳香中药外用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当属中医学“疫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肺脾,正气不足为内在因素,“湿毒秽浊”为外在病因,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中医药防治COVID-19有独特的优势,其中芳香类中药显示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芳香类中药因其气味芳香的特性,具有避秽扶正、解表行气、祛湿和胃、开窍醒神、透络活血等多方面的功效,因而在COVID-19的预防及治疗阶段得以广泛应用。内服及外用芳香类中药具有突出且确实的疗效,其作用的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既显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体现了“治未病”及“内病外治”的思想。文章以温病理论为指导,提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的作用机制及理论依据,研究临证应用思路及策略。诊疗过程中要重视“祛湿、透邪”,明辨湿邪寒热性质,恰当使用芳香类药物;辨明湿与温之孰轻孰重,重视因势利导,透邪外出;辨病位,即邪在上中下三焦所属的部位,注重脏腑功能和三焦气机;最后还要辨卫气营血浅深层次,采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总之,文章旨在通过探讨COVID-19的证候及传变规律,继承发挥古人运用芳...  相似文献   

5.
李瑛  卢健 《江西中医药》2001,32(5):50-51
芳香属中药性能之一 ,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 ,称之为芳香药。芳香药在中药中占有很大比重和重要地位。古代文献中对芳香药早有论述 ,但《中药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统编教材 ,在中药的性能中 ,仅在辛味之例外中 ,稍做提示 ,并未详细阐述其具体作用。古人有臊、焦、香、腥、腐五臭之说 ,其中芳香属五臭范畴 ,而近代对芳香药的研究虽屡见报道 ,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概述。笔者从古人对芳香药的认识 ,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运用 3个方面对芳香药的化湿、行气、开窍、止痛、消肿等功效略加以论述 ,总结如下 :1 芳香化湿芳香化湿 ,亦有称为“…  相似文献   

6.
昝树杰  王凯  李霖  杨丰文  江丰  张晗  张伯礼 《中医杂志》2023,(17):1729-1733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是中药与方剂之间的桥梁,其配伍理论体现了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和方剂组成的核心内涵。同时,作为临床治疗疾病、证候和症状的关键药物组合,药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治疗疾病的特色优势。梳理并总结出“气味相求”是药对配伍的理论发端,增效减毒是药对配伍的核心目的,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辨治思想是药对配伍的主要依据,针对性和灵活性是药对配伍临床应用的关键要点,以期为药对的临床使用和现代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存文献《诗经》是最早记载中医药物的书籍,共记载50多味中药。按照药对配伍准则,两味中药进行相互组合,构成辨治妇产科疾病常用药对,在临床治疗带下崩漏病、产后妊娠病、绝经前后诸证、经期乳房胀痛病及妇产科杂病中发挥功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妇产科疾病配伍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芳香中药经窍外治疗法,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文献里,就有佩熏草可以预防瘟疫的记载。历代中医名著中,都记载了芳香中药经窍外治疗法的使用方式和剂型,并不断继承发展其学术,使该疗法有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推广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芳香中药经窍外治疗法是将气味芳  相似文献   

9.
取象思维是中医原创思维的核心思想,与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密不可分,《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其隐含的取象思维比比皆是,依照张元素以药物的气味厗薄、升降浮沉的异同及其辨证关系的药类法象将《神农衣草经》中治脾常用中药的条文进行归类分析,探讨治脾中药的药物作用趋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和五味。气味配伍理论在方剂配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媲美君臣佐使理论,简单易学且其疗效显著,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叶天士对药物气味配伍理论研究颇深,不仅继承前世医家对气味配伍的临床应用,而且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在治疗脾胃病时尤其注重气味配伍的应用。本文通过梳理《临证指南医案》有关辨治脾胃病医案,论述了叶天士运用酸、苦、甘、辛、芳香、淡味之间的气味配伍理论在治疗脾胃病中“随证变法”的应用,分为甘温益气、辛甘化阳、酸甘养阴以补脾胃之虚;辛开苦降、酸苦泄热以调脾胃之气机;芳香、淡味祛脾胃之湿;辛润、辛香、辛温以温胃通络等。叶天士将气味配伍与脏腑、病证相结合,灵活变通经方所寓之法并应用于脾胃病的临床证治中,如活用桂枝汤中辛甘理阳与辛甘理营之法、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麻杏薏苡汤中分消三焦湿热之法、旋覆花汤中辛润通络之法,为后世辨治脾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血尿为儿科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严重者可累及肾脏。中医认为血尿本质病因以热为主,病程中又常夹湿、瘀、虚等兼证或变证。气味配伍理论经历史发展较为成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该理论是运用药物的气味偏性来调节阴阳五行,达到恢复脏腑平衡的目的,可从根本上辨治儿童血尿。笔者根据气味配伍理论归纳出苦寒甘淡清下焦、苦寒甘酸降虚火、苦辛甘酸固脾肾、辛苦甘润通血络4个主要治法,以辨治临床常见的血尿证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温病条辨》芳香药钩玄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在疾病病机或药物使用方面提出了诸多芳香药治病思路,三焦疾病皆有论述,温热湿热均有涉猎。采集著述,结合临床,间附己意,探讨芳香类药物辛散透热、透络活络、开窍醒神、行气定痛、辟秽涤浊、醒脾开胃、温肾暖肝的作用及所治疾病,并提出芳香药临证备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芳香药在明清时期温病预防及非典型传变证治中的应用规律,以期提高防治疗效和促进温病理论发展.方法:以明清时期温病学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含有芳香药物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两大模块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挖掘其中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后的方剂分为温病预防类、卫气同病证、卫营...  相似文献   

14.
陈春宇  董汉玉  纪瑞锋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2020,51(11):3051-3061
芳香类中药自古被用于瘟疫的预防,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指南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学观察期、确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均选用含较多芳香类中药的中成药或方剂进行防治,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或中医药管理局还推荐多种其他使用芳香类中药的方式(外熏、艾灸、佩戴香囊等)防治COVID-19。芳香类中药"芳香辟秽、扶助正气"的功效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共识。芳香类中药独特的药性、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值得开展广泛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可为后续COVID-19治疗及相应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基于中医药理论探讨芳香类中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作用,并推测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芳香类药物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检索药智数据、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等数据库,筛选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成药处方,运用SPS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结果:在140首中成药处方数据中,共由193味药物组成,药物频次共计1 024次,其中含芳香类药物的中成药处方有116首,占比82.9%,芳香类药物共计46味,出现总频次372次,占比36.3%,在出现频次≥10的药物中,总频次646次,芳香类药物12味共出现279次,占比43.2%,在药物组成中占有较高比例,主要以芳香活血类、芳香开窍类、芳香理气类为主。结论:芳香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应用广泛,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中有明确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丁伟 《河南中医》2019,39(2):176-179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土爱暖而喜芳香",治疗脾胃病常选用芳香之品,而芳香之药多性味辛香温燥,辛行气,香通气,苦温燥,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如陈皮、砂仁、藿香、豆蔻等药,醒脾助运,开胃和中。五味入五脏,五脏应五行,四气五味在脾胃遣方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升热浮凉降寒收,温热助脾以温升,寒凉助胃以凉降,各有生克之道。  相似文献   

18.
晋唐和明清时期的瘟疫预防方药和方法在中医疫病防治史上颇具代表性.通过对这两个时期疫病防治方药的收集、整理,分别从外用、内服两方面,从环境净化、养生摄身、接种预防和情志调节4个不同的侧重点探索晋唐和明清瘟疫预防用药规律.研究表示,晋唐时期瘟疫预防侧重于祛邪辟秽药物,而明清在其继承基础上突出芳香辟秽类药物的使用,说明芳香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芳香中药的定义、归经,探讨其在脾胃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芳香中药辛温香燥,循脾之所喜,去脾之所恶,行中焦之正气,宣壅滞之湿浊,可健脾、理脾、醒脾、暖脾,临证脾胃有恙者均可灵活加减用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溃疡及促进胃肠蠕动等药理活性.本文重点从原理、适应证、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芳香中药化湿健脾、行气宽中、醒...  相似文献   

20.
疫病是指感受疫疠之邪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从古代起就有用芳香类中药预防和治疗疫病的记载,而芳香疗法也因治疗疫病的独特优势沿用至今。该文从芳香疗法治疗疫病的历史沿革、传统医学理论基础、现代机制研究及内治法和外治法治疗疫病等方面进行论述,发现在治疗疫病时芳香疗法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小、选择性多等优势,同时芳香疗法在临床中的使用率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