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并与传统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机械通气模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56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分两组分别用SIMV与SIMV-AutoFlow两种呼吸模式机械通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指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肺动态顺应性、潮气量)和血气变化。结果两组通气模式通气后血气指标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但SIMV-AutoFlow组通气指标优于SIMV组。结论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治疗呼吸衰竭优于SIMV。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并与传统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机械通气模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56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分两组分别用SIMV与SIMV-AutoFlow两种呼吸模式机械通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指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肺动态顺应性、潮气量)和血气变化.结果两组通气模式通气后血气指标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但SIMV-AutoFlow组通气指标优于SIMV组.结论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治疗呼吸衰竭优于SIMV.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下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侧卧位与俯卧位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RDS患者120例,根据病因及通气方法分为4组,其中肺内源性ARDS侧卧位治疗患者作为A组(29例)、肺外源性ARDS患者侧卧位治疗患者作为B组(30例)、肺内源性ARDS俯卧位治疗患者作为C组(31例)、肺外源性ARDS俯卧位治疗患者作为D组(30例)。对比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及近期预后。结果 4组患者体位变化前、体位变化1 h、体位变化3 h的PaO2、PaO2/FiO2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PaO2、PaO2/FiO2有差异(F =8.365和9.001,均P =0.000);②4组患者PaO2、PaO2/FiO2有差异(F =9.025和8.747,均P =0.000);③4组患者PaO2、PaO2/FiO2变化趋势有差异(F =8.779和7.988,均P =0.000)。4组患者体位变化前、体位变化1 h、体位变化3 h的气道峰压、呼吸浅快指数、HR、MAP、CVP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气道峰压、呼吸浅快指数、HR、MAP、CVP无差异(F =2.143、1.372、1.854、1.879和1.266,P =0.092、0.252、0.086、0.134和0.287);②4组患者气道峰压、呼吸浅快指数、HR、MAP、CVP无差异(F =1.869、1.752、1.003、0.803和0.708,P =0.084、0.157、0.459、0.494和0.548);③4组患者气道峰压、呼吸浅快指数、HR、MAP、CVP变化趋势无差异(F =2.246、1.657、1.963、2.010和2.225,P =0.079、0.177、0.080、0.114和0.086)。4组患者体位变化前、体位变化1 h、体位变化3 h的LVEF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LVEF有差异(F =6.011,P =0.000);②4组患者LVEF无差异(F =1.957,P =0.081);③4组患者LVEF变化趋势有差异(F =6.032,P =0.000)。4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4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下肺外源性ARDS患者体位变化通气治疗血气指标改善优于肺内源性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对肺通气改善优于侧卧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治疗,观察组以SIMV+PSV模式治疗,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肺功能、血气分析、氧代谢三组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氧代谢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7天,观察组肺功能、血气分析、氧代谢指标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MV+PSV模式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提升肺通气功能、改善机体供氧、纠正体内酸碱平衡方面的疗效均优于BiPAP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道静 《安徽医学》2012,33(10):1276-1278
目的比较肺开放式通气治疗与常规通气治疗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例在治疗的SAP合并ARDS患者,按照通气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采用肺开放式通气治疗,对照组24例采取常规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气变化。结果①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通气治疗,PaO2,PaCO2和SaO2在治疗8、16、24、48 h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②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PaO2、SaO2和PaO2/FiO2在治疗后16、24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治疗48 h后PaO2,PaCO2,pH,SaO2,PaO2/FiO2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肺开放通气治疗方式相对于非开放式通气治疗在短时间内更为有效。③在小潮气量、低PEEP水平维持下,逐步提高PEEP,VT和FiO2水平,观察组16例患者中12例首次肺开放通气即改善明显,3例患者2次开放通气有效,1例患者失败,操作过程中患者HR,MAP均较为稳定;另外,无气胸、纵膈气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肺开放通气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呼吸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将2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和SIM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每组13例。每种模式通气6h,稳定后分别记录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Vte、PIP、Pmean、Crs)、氧动力学指标(PaCO2、PaO2、SaO2、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结果: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PIP、PmeanBIPAP组低于SIMV组(P〈0.05),而Crs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氧动力学指标:PaO2、PaO2/FiO2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协同性好,肺损伤小,可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治疗ARDS优于SIMV。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NRDS早产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SIMV模式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NIPPV模式治疗。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机参数、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0、24和48?h时,观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4和48 h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指数(OI)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吸入氧浓度(FiO2)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颅脑出血、肺出血等并发症,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SIMV有创通气模式,NIPPV通气疗法对ARDS患儿通气、氧合状态的改善程度及治疗时间优势更为明显,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肺保护性通气条件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模型犬呼吸力学、血气交换和外周血中炎性介质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杂种犬 12只 ,随机分为肺内源性ARDS模型组和肺外源性ARDS模型组 ,每组 6只。采用静脉注射油酸形成肺外源性ARDS动物模型 ,应用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盐气管内吸入形成肺内源性ARDS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肺保护性通气条件下ARDS模型犬动脉血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力和外周血中炎性介质 (TNF α、IL 1β、IL 6及IL 10 )的变化。结果 肺损伤后ARDS模型犬氧合指数明显降低 ,外周血中炎性介质水平均明显升高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改善氧合指数和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的效果在肺内源性ARDS犬不如肺外源性ARDS犬。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肺外源性ARD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对肺内源性ARDS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呼吸机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并发症出现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41例)患者采用适用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对照组(44例)患者联合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HR、呼吸频率、MAP、PH、SpO2、PaO2、PaCO2及P(A-a)O2指标水平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MRV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V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吸气流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比、气道闭合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相比SIMV+PSV模式,ASV通气模式可以维持COPD伴呼衰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减少呼吸肌做功,并发症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SINPPV)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NRDS)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该院收治入院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SINPPV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两组患儿同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以及各自通气的时间。结果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NPPV治疗的观察患儿血气指标恢复时间短,见效快,且PaCO2下降明显,以及无创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治疗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可行的,且与鼻塞持续正压通气相比,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23-26
目的探讨两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急诊内科治疗的8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无创通气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观察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Tei心功能指数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5.00%,与对照组的82.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 h后HR、R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PaO_2、SaO_2、PaO_2/FiO_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12 h后MAP、CO、SVR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6 h、12 h、24 h的心功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PAP和BiPAP两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均有良好效果,能有效缓解低氧血症,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但BiPAP模式的使用舒适性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采用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呼吸动力学以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收治的1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通气模式将其分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通气(ASV)组各58例。(1)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动力学指标(Ppeak、Pplat、Pmean)变化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4)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ASV组与SIMV+PSV组患者pH值、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气氧浓度的比值(PaO2 /FiO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H值无显著变化(均P>0.05),PaO2、PaO2/FiO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BIPAP)通气对ARDS患者的心肺保护作用.方法 对比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Xq ARDS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心排指数(CI)以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结果 与同组通气前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后各时点PaO2/FiO2均显著提高(P均<0.01),通气1h CI与MAP均显著降低(P均<0.01),此后逐渐恢复;组间比较,BIPAP组通气24h与48h PaO2/FiO2(分别为203.96±7.04与275.31±6.24)较相同时点SIMV组(183.45±6.95与214.22±7.03)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IPAP组于通气1h与24h对CI、MAP的影响较SIMV组相同时点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于48h则与相同时点SIMV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有助于改善ARDS患者的PaO2/FiO2,同时对循环干扰较小,具有明显的心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烨  高智波  刘毓屾  赵荧  曾令超 《河北医学》2022,(12):2013-2017
目的:分析研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体重新生儿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产科分娩的116例确诊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极低体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进行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治疗效果、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和各种并发症分布。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儿治疗后pH值、PaO2、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aCO2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H值、PaO2、PaCO2、血氧饱和度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相关并发症的总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无创正压通气在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将28例早期ARDS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4例应用无创通气,对照组14例应用有创通气,两组均在通气后2、6、12、24 h做血气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相同时间的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等。结果:早期ARDS使用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在血流动力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无创通气治疗早期ARDS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且保留了上呼吸道的温湿化和防御功能,避免了气管插管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 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MV组在上机后6 h 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而IPPV组在上机12 h FiO2开始下降、上机24 h 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上机2 h SIM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而IPPV组在上机后6 h出现显著改变.SIMV组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M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蔡静 《吉林医学》2023,(6):1527-1529
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常规仰卧位,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配合摆放俯卧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及经皮氧分压(TcPO2)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率、TcPCO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但TcPO2较高,总用氧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促进改善心率、TcPCO2及TcPO2,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  相似文献   

18.
《右江医学》2019,(6):448-45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6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治疗30 min后,对照组治疗模式不变,观察组更改为BIPAP通气模式,对比两组呼吸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Pplat、气道峰压、肺顺应性、PaCO_2及PaO_2/FiO_2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Pplat、气道峰压及PaCO_2水平较对照组低,肺顺应性及PaO_2/FiO_2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采取BIPAP通气模式治疗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及氧合,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9.
闭环通气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脱机技术包括:T型管自主呼吸、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等。以上几种脱机技术究竟哪一种更好,目前颇有争议,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在脱机过程中,需多次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决定患者是否开始脱机。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有可能因延迟脱机增加并发症及住院费用。随着计算机和呼吸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监测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和呼吸力学并据此自动调节呼吸机参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两种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肺挫伤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8月—2015年4月肺挫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为治疗组(n=30),通气模式为适应性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对照组(n=30),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情况和血气分析指标. 结果 治疗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VAP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的血气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aO2 (64.8±3.0) mmHg vs (62.2±2.3) mmHg;PaCO2 (39.8±2.9) mmHg vs (42.3±1.5) mmHg; SaO2 (94.7±2.2)% vs (92.9±1.7)%; PaO2/FiO2 (162.2±6.5) vs (154.7±5.8), 均P<0.05]. 结论 肺挫伤患者采用ASV模式机械通气疗法可提高通气效果,改善血气指标,具有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