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暴力管理培训的效果。方法:选精神科护士70名,培训前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培训6个月后通过对精神科风险评估、护患沟通、防暴技能技巧、应急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培训效果。结果:93.5%的护士曾受到患者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护士未接受和很少接受暴力管理培训的占57.2%和26%;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和技能有需求均占97.1%;培训后,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均显著提高;与上年同期相比,精神科风险评估、护患沟通、防暴技能技巧、应急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加强暴力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可有效增加护理人员的暴力管理知识,提高其应对暴力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诊科护士职场暴力的影响。方法 82名护士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简称干预组),每组各41人,干预组对护士采取加强护理人员针对性培训、心理辅导以及开展模拟突发暴力事件演习等综合性干预措施,对照组除加强医院环境外不做特殊处理,6个月后评价两组护士职业紧张(OSI-R)、焦虑抑郁以及职业应对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OSI-R各项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干预后均明显降低(P<0.05),但干预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急诊护士进行综合干预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生活和工作质量,有利于护士队伍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王箭  张敏  杨广清  闫俊辉 《海南医学》2012,23(16):155-156
目的探讨医院内暴力行为对护士的心理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医院内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SCL-90、WHOQOL-100评分的结果。结果 300名护士中在工作场所遭受过暴力的比例高达66.89%,且遭受暴力事件的护士在SCL-90及WHOQOL-100评分方面均差于未受到暴力事件的护士(P<0.05)。结论护理人员院内暴力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且暴力事件对其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均造成明显不良影响,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精神科暴力患者中,暴力风险评估与防暴技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精神科暴力患者73例为观察目标,于2018年1月开始对所有患者实施暴力风险评估与防暴技能的管理。评价并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暴力事件发生率为21.92%明显低于实施前的71.23%(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各项评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精神科暴力患者应用暴力风险评估与防暴技能,有助于暴力事件发生的控制,改善护患关系,有效增进护患沟通、交流,使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减轻以及提升一般自我效能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科暴力风险评估表在降低住院患者暴力伤人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9例。对照组按照精神科常规方案进行护理与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使用暴力风险评估表进行指导性干预,比较两组在干预过程中发生暴力事件、约束,以及监护人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在干预过程中发生各类暴力事件情况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234、7.976、5.773,P=0.002、0.005、0.016)。试验组在干预过程中使用约束情况和约束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监护人的总满意率为74.68%,试验组为8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1,P=0.012);试验组监护人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81,P0.05)。结论:对精神科住院患者使用暴力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预防患者出现暴力行为,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率,缩短患者约束时间,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得分、攻击行为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BPR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3.33%(12/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3%(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对维护良好的病区工作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暴力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暴力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危险行为[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社会交往能力[社交技能量表(SSC)]评分、生命质量[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74)]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两组MO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SC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条件等GQLI-74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暴力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评分,降低危险行为评分、社会交往能力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现状,并分析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护理管理者制定防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调查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6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浙江省3所三甲医院的344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后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过去6个月内,临床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得分为15(5,32)分,其中,24.42%的护士曾经遭受过心理暴力行为;不同聘用形式、护理工作年限、技术职称的临床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临床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 结论 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率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且其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提示护理管理者应给予工作时间短、技术职称低以及合同制的护士更多的心理疏导,通过组织团建活动、鼓励及时上报暴力事件、建立心理疏导小组等形式,降低该人群的心理暴力水平,从而改善其应对方式,使其积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干预对病房暴力现象的抑制效果.方法把开展系统心理应激干预前后3个月住院的精神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精神病护理;研究组除此以外,还进行系统的心理应激干预.干预前后分别评定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RS),比较心理应激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NORS量表Ⅲ因子、V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出现暴力行为的计数少于对照组.显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应激干预可以有效抑制病房暴力现象的发生,提高精神科病房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陈碧月  邓玉瓶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935-2936
目的:提高护士对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程度的分辨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伤害程度。方法:采用自己设计的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分级评估方法对研究组750例新人院精神病人进行暴力评估分级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以实施暴力分级管理前的715例住院精神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伤害程度。结果:研究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8%,对照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0.5%。研究组比对照组暴力行为的伤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使用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分级评估及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伴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用奥氮平治疗。疗程4周,分别于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及MO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治疗第2、4周末,研究组患者相同时间段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兴奋症状分及攻击因子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同时研究组患者的MOAS量表评分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伴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起效快,疗效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肖媛媛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7):796-797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干预对病房暴力现象的抑制效果。方法:把开展系统心理应激干预前后3个月住院的精神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精神病护理;研究组除此以外,还进行系统的心理应激干预。于预前后分别评定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RS),比较心理应激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NORS量表Ⅲ因子、Ⅴ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出现暴力行为的计数少于对照组。显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应激干预可以有效抑制病房暴力现象的发生,提高精神科病房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医院场所发生暴力行为已成为世界主要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尤其以儿科护士输液时发生率较高,已经严重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暴力发生的原因来自于患儿家属、护士本身的素质和技术、医院的制度以及社会媒体的倾向性等多方面。针对以上原因,需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加强护士的培训、加强暴力防范、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安保监控制度及加强与媒体的沟通等,以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本文就多年来护士受暴力侵袭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回顾及分析。医院场所发生暴力行为已成一项全球问题,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造成失败也是暴力事件最直接的原因之一,针对暴力事件在医院的发生、现状和原因,积极加强医院系统应对、干预、控制暴力事件的形成,强化医护人员对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意识,开展远离暴力的宣传教育,以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新入职护士传统培训与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参与培训的90名新入职护士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职时间段不同分为两组,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43名新入职护士设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新护士模式培训;将2017年1~2018年12月47名新入职护士设为研究组,实施规范化培训模式;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成绩、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岗位核心胜任力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培训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培训前两组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培训后两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评分均明显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施不同的模式培训后,护士岗位核心胜任力各维度评分与总分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培训模式增强新入职护士培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新入职护士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水平,提升新入职护士的核心胜任力,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5.
精神科护士属于最容易受到暴力攻击的对象[1].国内外均有研究指出,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的暴力发生率高[2-3].宁波市康宁医院系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科病区常年收治60周岁以下的各种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受到精神障碍患者的暴力攻击.为有效控制暴力事件的发生,降低精神科病区护士受暴力的概率,笔者对已经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分析,以期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暴力人群的人格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罪犯的人格特征.方法: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 )对49例暴力罪犯和35例暴力违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1)两组的MMPI测试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组的F、D、Hs、Hy、Pa分高于罪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Q4 的测定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组的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表演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人格障碍评分高于罪犯组,而反社会人格障碍评分低于罪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暴力人群的人格特征既有差异,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病理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甘秀军  詹玲球 《吉林医学》2023,(4):1134-1137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e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及抑郁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Fe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科患者112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整体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2组服药依从性、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护士版(N-BPRS)评分变化情况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率为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2组N-BPR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N-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精神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奥氮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舍曲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精神状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性活动技能、主动交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社会功能评分,以及降低精神状况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奥氮平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冲动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间收治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传统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8周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PAN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两量表的各因子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为认知和放松疗法有助于缓解暴力冲动行为,促进科室和患者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