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志国 《当代医学》2021,27(12):98-100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性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5.69%,高于对照组的31.03%;观察组死亡率为1.72%,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B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后,观察组BBS、MRS、BI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观察组BBS、MRS、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和30 d后,观察组评分减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8%(P<0.05).结论 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显著,死亡率较低,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特点。近年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已经成为合并大血管闭塞AIS的标准治疗方法。对取出的颅内血栓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既能深入认识血栓的组成,明确AIS的病因,还能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栓特性选择优化的治疗手段,以及根据血栓成分的差异指导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因此,文章将对近年来AIS颅内血栓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现就我院1996-2003年收治的75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27例,年龄16-45岁,平均39.4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均为急性起病,22例饮酒后发病。危险因素:见表1。  相似文献   

4.
刘筱翼  王保爱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9):3607-3615
醒后卒中(WUS)是指睡前无新发卒中症状,在醒后或睡眠过程中出现新发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急性脑血管病,症状开始时间未知,多属缺血性卒中。近年来,随着对WUS发病机制的探究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可以对缺血半暗带及脑灌注进行探索,判断是否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WU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估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26例AIS患者资料,分析即时取栓效果,对比患者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并分析术后90 d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26例进行支架机械取栓的AIS患者中23例(88.5%)成功获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评分(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schemia scale,TICI)进行评估,达到3级或2b级为血管再通;26例患者中3例(11.5%)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15.4%)出现临床死亡。(2)出院时NIHSS评分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90 d有12例患者(46.2%)达到良好临床预后(mRS 0~2分)。结论: 使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导致的AIS可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例预后差,提示应更加严格地筛选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64-76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 9 mg·kg-1,总剂量控制在90 mg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动脉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预后;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7. 50%(31/40)、35. 00%(14/40),总有效率分别为95. 00%(38/40)、75. 00%(30/40),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 679、6. 275,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低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分别为7. 50%(3/40)、5. 00%(2/40),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13,P> 0. 05)。观察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病例数多于对照组(χ2=4. 053,P <0. 05);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植物生存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220、2. 222、2. 051、1. 013,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促使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血栓取出物的病理成分,并探讨其与实验室检查、手术操作、预后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2018年8月—2019年12月连续入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卒中登记系统的70例接受机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方法半定量分析血栓取出物的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成分。根据红细胞及纤维蛋白(含血小板)的含量将患者分为红细胞富集组(红细胞含量≥50%)和纤维蛋白富集组(红细胞含量 < 50%)。比较两组之间实验室检查、手术操作、预后等差异。结果: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49例取得了血栓组织,血栓部位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红细胞富集组30例,纤维蛋白富集组19例。两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是否静脉溶栓、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到穿刺时间、取栓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90 d良好预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显示两组间心源性栓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富集组的穿刺到复流的时间[(68.42±29.99)min vs. (87.07±37.29)min,P=0.04]、取栓次数(1.63次vs. 2.20次,P=0.04)低于红细胞富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富集组首次使用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技术的比例高于红细胞富集组(84.21% vs. 56.67%,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成分可能影响取栓策略,纤维蛋白富集血栓与首次使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取栓有关,并且与穿刺到复流时间、操作次数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其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随着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相关致病基因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其中载脂蛋白E基因型更是近期研究热点,其基因型不仅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同时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其治疗效果也具有差异性。本文就载脂蛋白E基因的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的脂质代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基因型其溶栓、取栓、降脂等治疗效果的差异性进行系统性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72h内早期溶栓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起病3h内给尿激酶50万u静滴,20min滴完,起病3-6h用尿激酶100-150万u静滴,30min滴完。对照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针剂5000u皮下注射,第1天2次,以后每天1次,共用7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基本痊愈62.5%,与对照组基本痊愈23%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起病6h内给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736例,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6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卒中部位为小脑、脑干和和丘脑梗死,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丘脑、小脑、脑干梗死、梗死后血糖升高以及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应用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NIHSS评分为(6.15±0.63)分,低于对照组的(13.29±1.76)分,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的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并发症高发生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病时间窗内采用静脉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溶栓药物主要是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该类药物能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然而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偏低,血管内治疗可以直观地观察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比如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近些年,国内研究人员对此做了很多探索,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本文旨在寻找更佳的临床证据,提升临床医疗实践质量。同时,也发现国内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比如研究方法学存在较大差异、新型溶栓药物临床研究少、机械取栓技术缺乏统一规范等,期待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李珊珊 《当代医学》2022,28(3):46-48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检测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记录所有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  相似文献   

15.
姚明仁  王幼萌  刘洪波 《安徽医学》2021,42(12):1388-1391
目的 分析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46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根据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5分)和高分组(>5分),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进一步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优良组(mRS≤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组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低分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和高分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预后优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尿激酶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OR=3.797,95%CI:1.007~14.315,P<0.05;OR=1.087,95%CI:1.005~1.175,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发病4.5~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或发病至溶栓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有效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后90 d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有效再灌注定义为机械取栓治疗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且90 d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包括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炎症指标和机械取栓治疗相关资料,并采用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将患者分为PSD组(PHQ-9评分≥10分)和无PSD组(PHQ-9评分<10分),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LMR及多因素联合预测PSD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206例有效再灌注的AIS患者,其中PSD组68例(33.01%)、无PSD组138例(66.99%)。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6,P=0.011)、术前Alberta脑卒中...  相似文献   

18.
吕海洋 《中外医疗》2011,30(15):129-12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单纯基底节或放射冠区、椎-基底动脉部位的溶栓效果较好,心源性栓塞或并发糖尿病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差,无效或死亡的病例中,均为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新疆三家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①新疆三家医院6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4.5%(92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60岁)、合并房颤、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低蛋白血症及高NIHSS评分(≥15分)是新疆三家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月—2021年7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80岁)被纳入研究。主要终点为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血管再通等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mTICI)和颅内出血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最终纳入74例患者。良好预后(90 d mRS 0~2分)率为21.6%,血流良好再通(mTICI 2b?3级)比例为77%,全因死亡率为36.4%,颅内出血转化率为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35,95%CI:1.98~169.77,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2,95%CI:1.15~1.75,P < 0.001)、总流程时长(OR=1.01,95%CI:1.00~1.02,P=0.030)是老年房颤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如合并基线NIHSS评分高和/或非阵发性房颤时,选择取栓治疗要更慎重。也需进一步提高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率预防脑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