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赞刺法治疗带状疱疹3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症,其主要特点为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肋间神经支配区域为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2.
赞刺加罐治疗带状疱疹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赞刺加罐治疗带状疱疹80例甄宏乾,孟建华(河南省偃师市卫生学校,471900)(河南省洛阳铜加工厂职工医院,471039)笔者近年来应用《灵枢·官针》中的十二刺法之一赞刺法,加拨火罐,治疗该病8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80;均为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2例患者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实证患者合板青汤剂,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名患者均痊愈.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皮肤上出现密集成簇的红色丘疹 ,迅速变为成堆的小米至绿豆大的疱疹 ,沿神经走行 ,多发于单侧 ,不超越正中线 ,可于发疹前或出疹期出现疼痛 ,有的皮疹痊愈后仍可有遗留痛。西医认为本病为病毒感染所致 ,给予抗病毒治疗 ,笔者自 1992年以来用刺络罐法治疗本病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89例病例 ,均来自门诊 ,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5 2例 ,对照组 37例 ;男 4 6例 ,女 4 3例 ,发病时间为 2~15d ,发病部位在肋间神经 39例 ,腰骶神经 2 7例 ,臀丛神经 16例 ,三叉神经 7例… 相似文献
6.
7.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由于该病疼痛剧烈,若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可遗留数月至数年的顽固性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近几年来用赞刺出血、拔罐,再配合中药外涂的方法治疗该病,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5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我院皮肤科确诊。其中男28例,女22例;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 ,针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我科在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8月共诊治带状疱疹 5 0例 ,运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患者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 1 9岁 ;病程最长 7天 ,最短 1天。治疗方法1 .针刺 :1局部围刺 :在成片的带状疱疹周围 ,先用 1 .5寸毫针在龙头龙尾向皮损中心各平刺1针 ,进针约 1寸 ;其后再从皮损周边向疱疹中心沿皮平刺数针 ,针数及进针深度视疱疹面积大小而定 ,均于得气后行捻转泻法。2远端取穴 :若皮损在躯干部则取患侧相应神经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疱疹刺血拔罐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阿昔洛韦加沿疱疹边缘围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75.0%,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疱疹局部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可显著缩短疗程,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史丽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0):84-84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笔者多年来一直采用刺络拔罐配合药物治疗此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全部来自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住院和门诊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病程3天一2周。病损部位左上肢3例,右上肢2例,左腰部8例,右腰部7例。2治疗方法病损局部酒精消毒,用三棱针在病灶区域点刺,在疱疹病灶的头尾两端可适当深刺(可有效阻止带状疱疹病损部位的进一步扩展),然后选取适宜的火罐在所点刺部位采用闪火法拔罐15min。 相似文献
11.
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近 3年 ,本科对带状疱疹患者 80例采用单独口服龙胆泻肝汤与口服龙胆泻肝汤联合刺血拔罐进行治疗 ,并随访观察 ,现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带状疱疹患者 ,诊断明确 ,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头面部带状疱疹及糖尿病患者。治疗组 ,为口服龙胆泻肝汤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对照组 ,为单独口服龙胆泻肝汤治疗。治疗组 4 0例中 ,男 14例 ,女 2 6例 ;年龄2 1~ 80岁 ,平均 5 8 2岁 ;病程 2~ 7天。对照组 4 0例中 ,男18例 ,女 2 2例 ;年龄 2 4~ 78岁 ,平均 5 6 8岁 ;病程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火针赞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AHZ)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HZ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用火针赞刺法治疗)和对照组(30例,予泛昔洛韦+加巴喷丁口服治疗),共治疗1个疗程(7 d)。疗程结束后比较各组的综合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和血清中5-HT浓度,分析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与血清5-HT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25/30);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的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两组5-H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与血清中5-H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60,P=0.000)。结论:采用火针赞刺法可有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同时能够有效下调患者血清5-HT的水平,其疗效与血清5-HT水平的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采用刺血技吃法治疗带状瘤疹57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57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34人,女性23人;年龄最小13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1天;发病部位:头面颈部者10例,胸助医腹部者32例,上肢者8例,下肢者7例.2治疗方法2·互材料75%酒精,火伯,皮肤外,消毒的于棉球,1%龙胆紫液.2·2方法75%酒精息处常规消毒,用消毒的皮肤针沿带状疤疹走向叩击皮疹,以叩破皮疹、有点状出血或流演为度.在叩破皮疹处拔继,留罐20min后取下火罐,再用消毒的于棉球拭去血迹或清液,互%龙胆紫液涂搽息处,每日1…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叩刺拔罐加围刺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拔罐加围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 14%,对照组为74. 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疼痛、烧灼感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叩刺拔罐加围刺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有较好疗效,能迅速减轻疼痛、烧灼感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17.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临床所常见 ,多因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所致。近年来笔者应用刺络拔罐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2例中男性 34例 ,女性 8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68岁 ,以 50岁以上者居多 ;病程 1个月~5年。治疗方法在疼痛部位做标记 ,局部常规消毒后 ,用梅花针在该处用较重的手法叩刺。然后以闪火法迅速将火罐拔于其上 ,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疼痛部位 ,可同时拔一至数个火罐。留罐 5min,待吸出 5~ 1 0 ml血后即可起罐。起罐后用干棉球将血迹擦净。然后作红外线照射 :采用沈阳产 3A型 TDP辅射器照射患…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 ,患者痛苦较大。我们在临床采用刺血拔罐配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疗法治疗本病 10 0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 1997年至 2 0 0 0年病例 ,其中男 4 2例 ,女 58例 ,年龄 19~ 80岁之间 ,病程最短 1d ,最长 3个月。皮损部位多见于四肢及躯干 ,其中单侧上肢及胸胁部位沿肋间神经走行者 72例 ,单侧下肢及腰臀部沿骶神经走行者 2 2例 ,发于头面部者 6例。1.2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 ,成人多见。最初可见发热 ,倦怠 ,全身不适 ,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继而患处皮肤出… 相似文献
19.
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发病部位可见于胸腰、四肢及头面等部位,伴有神经痛。为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避免导致后遗症,笔者采用围剌及刺络拔罐为主治疗本病35例,并设西药组治疗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带状疱疹 ,是皮肤科的常见病 ,以神经痛和皮肤疱疹为其两大临床特征。大部分患者神经痛出现较早 ,多累及胸背部及头面部 ,而累及坐骨神经的相对较少 ,初起时容易误诊 ,笔者近几年来 ,收治了 31例由带状疱疹所致坐骨神经痛患者 ,采用刺络拔罐法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1例患者中 ,男性 18例 ,女性 13例 ,病程最短者 3天 ,长者 1周 ;左侧发病者 15例右侧 16例 ;全部患者年龄均在 4 5岁以上 ,平均年龄 57.4岁。2 治疗方法 部位 :患肢沿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 操作 :在患肢、沿足少阳胆经或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