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耐药的基因分布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后经药敏实验选取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53株(单一耐药13株,多重耐药40株)和敏感菌株4株,进行全基因组鸟枪法重测序,与痤疮丙酸杆菌标准株ATCC 6919进行对照,分析本地区痤疮丙酸杆菌中耐药基因情况。结果 敏感菌株均无23S rRNA基因点突变或携带ermX耐药基因;单一耐药(克拉霉素或阿奇霉素)均无携带ermX耐药基因,但3株对克拉霉素低、中度耐药的菌株在23S rRNA基因287、555、287\514位点存在突变;40株多重耐药菌株中,12株23S rRNA基因发生2058点突变(10株由A→G突变,2株由A→T突变),26株携带ermX耐药基因,且携带ermX耐药基因与发生2058点突变的菌株不存在交叉重叠,剩余2株未发现点突变或携带ermX耐药基因。结论 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多重耐药的主要基因型为携带ermX耐药基因(65%)和23S rRNA基因2058点突变(30%)。此外,观察到23S rRN...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耐药和临床表型情况。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并使用韦恩图统计药敏交叉耐药数据结果。结果: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中,17株对四种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全敏感,余139株对四种抗生素单一或多重耐药。其中二重耐药率为19. 4%(27/139),三重耐药率为5. 7%(8/139),四重耐药率高达28. 1%(39/139)。结论: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存在多重、交叉耐药,可能与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作用机理相似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挖掘痤疮丙酸杆菌外排泵耐药相关基因及通路。方法 对阿奇霉素外排表型阳性的耐药痤疮丙酸杆菌,使用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处理,分别提取处理前后的痤疮丙酸杆菌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基因本体(GO)、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 转录组测序中共发现755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表达427条(56.56%),在GO数据库中注释到250个,在KEGG数据库中注释到182个,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28条(43.44%),在GO数据库中注释到266个,在KEGG数据库中注释到236个。KEGG分析中下调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通路为ABC转运蛋白通路,此通路共55个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含有27个,其中下调的前十个基因为:gtsC、ngcF、cycB、cebF、ngcE、gtsB、gtsA、oppB、oppA、ecfT。结论 CCCP对阿奇霉素外排阳性耐药痤疮丙酸杆菌的影响,主要以下调基因表达为主,且下调表达基因中以ABC转运蛋白通路最为显著,推测痤疮丙酸杆菌外排泵耐药与该通路及相关基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三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敏情况。方法采用MALDI-TOF MS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克拉霉素83.97%(131/156)、阿奇霉素48.72%(76/156)、红霉素30.13%(47/156),且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四环素100%敏感。结论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均敏感,这为本地区痤疮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与患者临床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环素、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100%敏感,对红霉素(30.13%)、阿奇霉素(48.72%)、克拉霉素(83.97%)和克林霉素(28.85%)总耐药139例,耐药率高达89.10%(139/156)。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痤疮临床分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痤疮患者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存在高度耐药,耐药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临床分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方法:采用质谱检测系统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痤疮丙酸杆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104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70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阿奇霉素71.43%(50/70)、克拉霉素65.71%(46/70)、红霉素32.86%(23/70)。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结论: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为该地区痤疮治疗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23S rRNA 有无点突变以及携带ermX基因的Tn5432转座子是否转入了丙酸杆菌。 方法 从痤疮患者皮损中分离丙酸杆菌,E-test法检测分离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MIC值。PCR扩增耐药株23S rRNA、ermX、ermX(cj)、IS1249a、IS1249b并测序,并在基因库中比较。 结果 19株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10株卵白丙酸杆菌(P.avidum)对红霉素均表现为高度耐药(MIC均 > 256 μg/ml)。19株P.acnes中,16株对克林霉素高度耐药(MIC > 256 μg/ml),3株敏感;10株P.avidum对克林霉素高度耐药(MIC > 256 μg/ml)。19株P.acnes耐药株中,7株在相当于E.coli 23S rRNA 2058位点发现由A→G点突变,均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4株在相当于E.coli 23S rRNA 2059位点发现由A→G点突变,其中1株对克林霉素耐药,3株敏感;另外8株P.acnes扩增ermX阳性,其序列与基因库中P.acnes ermX基因100%同源。10株P.avidum中,2株ermX扩增阳性,其序列与P.acnes ermX基因100%同源;另外8株扩增ermX(cj)得到预期片段PCR产物,与基因库中Corynebacterium jeikeium ermX(cj)序列99%同源,而与P.acnes ermX基因仅有94%的同源性。10株扩增ermX基因阳性的菌株扩增IS1249a和IS1249b均阳性,而其余菌株均阴性。 结论 武汉市耐红霉素丙酸杆菌分别由相当于E.coli 23S rRNA 2058、2059由A→G点突变、携带ermX的Tn5432传入以及ermX(cj)传入丙酸杆菌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克林霉素(CLI,Clindamycin)和甲硝唑(MNZ,Metronidazole)的耐药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痤疮丙酸杆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进行鉴定,并按照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212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CLI和MNZ的耐药率分别为:28.21%(44/156)和100%(156/156),CLI和MNZ能抑制90%受试菌所需的最低抑菌浓度(MIC_(90))为:MIC_(90 CLI)≥256,MIC_(90 MNZ)≥256。结论本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MNZ 100%耐药、CLI 28.21%耐药,且均为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痤疮患者的皮损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痤疮抗生素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计算机网络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中的相关研究,收集痤疮皮损分离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的相关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研究资料进行提取,采用R语言3.3.2 Meta程序包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章13篇,合计1770例痤疮患者,共分离痤疮丙酸杆菌合计1259株。对我国P.acnes的抗生素耐药率进行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P.acnes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5%(95% CI 0.35~0.58),74%(95% CI 0.51~0.89),59%(95% CI 0.33~0.84);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2%(95% CI 0.00~0.07),6%(95% CI 0.00~0.26),8%(95% CI 0.00~0.24);对甲硝唑耐药率为96%(95% CI 0.80~1.00)。不同抗生素之间存在交叉耐药。结论:我国痤疮患者皮损分离的P.acnes对大环内酯类及甲硝唑耐药率高,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其中以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夫西地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 上海华山医院2013年3 - 9月收集的50株痤疮丙酸杆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及其他抗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4软件。 结果 夫西地酸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5和1.0 mg/L,敏感率为90%;莫西沙星与夫西地酸大致相仿,敏感率为90%;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54%和46%,MIC90值均 > 128 mg/L;对甲硝唑耐药。在药物质量浓度为128 mg/L时,克林霉素的累积抑菌率达到70%,红霉素只有48%,而夫西地酸在2 mg/L时的累积抑菌率已达到100%。 结论 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的痤疮丙酸杆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夫西地酸乳膏对寻常痤疮皮损中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琼脂扩散法作药敏试验,比较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对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31.76±6.05)和(31.98±17.2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2,P> 0.05),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8.15±3.24)和(3.00 ± 0.0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7,P< 0.05).结论 夫西地酸体外对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中的优势菌株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口服或局部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为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抗生素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痤疮丙酸杆菌(PA)耐药目前发现主要与点突变有关。各国PA耐药情况大致相同: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较高,四环素、二甲胺四环素较低;耐药发生率与既往使用抗生素情况、病史长短相关。仅有个别抗生素耐药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各国抗生素使用习惯及频率有关。非抗生素类药物如:抗菌肽二聚物A3-APO及其单体代谢物或中药提取物等在体外均有抑制PA的作用,且抑菌机制均不同于抗生素,在治疗痤疮过程中可将这些药物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从而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体外药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三种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体外药敏试验,评价药敏结果和临床疗效的关系,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和碘染包涵体计数的方法,将采集到的符合要求的237株临床株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并对其中52株感染率达90%以上的标本进行3种大环内酯类的药敏试验。结果共培养出沙眼衣原体82株,阳性率为34.60%。感染率达90%的52株药敏结果(MIC)分别为红霉素0.25~2μg/mL,阿奇霉素0.063~1.000μg/mL,克拉霉素0.004~0.064μg/mL。结论共发现13株红霉素耐药株,未发现对其他2种抗菌药耐药的菌株,但阿奇霉素MIC较以前报道升高。  相似文献   

14.
淋球菌耐药监测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分离的淋球菌进行系统鉴定后,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29株淋球菌中检出PPNG阳性59株(11.15%),TRNG阳性304株(57.47%),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9.41%、0.38%和0;耐药相关性表明,TRNG阳性率和CIP耐药率呈正相关,CRO耐药的2株菌均为TRNG阳性菌株,多重耐药菌株比例相当高,占55.01%.在南宁地区,环丙沙星、青霉素和四环素已不适用于治疗淋病,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是首选.  相似文献   

15.
痤疮丙酸杆菌的结构、分布和生理特点决定其在痤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与痤疮的炎症损害及严重程度密切有关.目前,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痤疮治疗方法众多,包括应用四环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等治疗和过氧苯甲酰或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等.由于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出现,抗生素与非抗生素类药物的联合疗法已被证明为最佳治疗手段.痤疮丙酸杆菌全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使针对痤疮的菌苗疗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痤疮丙酸杆菌的结构、分布和生理特点决定其在痤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尤其与痤疮的炎症损害及严重程度密切有关.目前,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痤疮治疗方法众多,包括应用四环素类、克林霉素、红霉素等治疗和过氧苯甲酰或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等.由于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出现,抗生素与非抗生素类药物的联合疗法已被证明为最佳治疗手段.痤疮丙酸杆菌全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使针对痤疮的菌苗疗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2013年度本地区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和阿奇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85株菌株对7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平洋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结果:85株淋球菌中检出68株对青霉素耐药(80%),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32株(37.6%);四环素耐药率为84.7%,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34株,占40%;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6%和3.5%。未发现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敏感性降低的菌株分别为16.5%和5.9%。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青霉素和四环素MIC50及MIC90均大于耐药标准的32倍。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敏感性较高,出现阿奇霉素的耐药株。  相似文献   

18.
165株淋球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济南地区淋球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为淋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结果165株淋球菌检出PPNG 46株(27.9%)、TRNG 33株(20%);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98.2%;头孢曲松、大观霉素没有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最强.济南地区淋球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可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汕头市92株淋球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2009年淋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发生率及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纸片酸度法测定青霉素产β-内酰胺酶菌株.结果:92株淋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84.8%、四环素耐药率为89.1%、环丙沙星耐药率为92.4%;未发现大观霉素及头孢曲松耐药菌株.检出PPNG高达31株(33.7%).TRNG为47株(51.1%).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结论: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为汕头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了解济南地区淋球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PPNG和TRNG的流行状况,为淋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依据。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结果:165株淋球菌检出PPNG46株(27.9%)、TRNG 33株(20%);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98.2%;头孢曲松、大观霉素没有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最强。济南地区淋球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可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