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67-1170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治疗肝衰竭的最理想方案。方法: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26例,将其分为非人工肝组和人工肝组。人工肝组包括DPMAS、PE及PE+DPMAS三组。对比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常规、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结果:PE+DPMAS组治疗有效率75.8%,高于DPMAS组46.7%、PE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人工肝组有效率与非人工肝组有效率(2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人工肝组均可有效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炎症指标,提高肝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而PE+DPMAS组能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是治疗肝衰竭的最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选择不同人工肝方式,如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PE+ DPMAS)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MELD值分成3个区间,即MELD<30、30≤MELD<40和MELD≥40,区间内患者根据人工肝方式不同分为3组:PE组、DPMAS组和PE+DPMAS组,比较不同MELD区间内3组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4周有效率及3个月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在所有MELD区间,3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MELD分值明显降低(P<0.05),仅在30≤MELD<40区间,PE+DPMAS组TBIL下降率和MELD下降值最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区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所有MELD区间,PE+DPMAS组、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升高,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PMAS组PTA降低,与PE+DPMAS组、PE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③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creatinine,Cr)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ELD<30区间,3组之间4周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组3个月病死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MELD<40区间,PE+DPMAS组有效率最高(P<0.05),病死率最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40区间,3组之间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指导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的选择,MELD<30的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优先选用DPMAS;30≤MELD<40的肝衰竭患者,选用PE+DPMAS方式疗效更佳,而对于MELD≥40的肝衰竭患者,所有人工肝治疗方式效果均欠佳,应尽早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最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救治伴有肝肾等多器官系统损害的重症毒蕈中毒患者的疗效.方法 本院ICU血液净化组用血透专用深静脉导管、血滤动静脉管建立体外循环,使用BaxterBM25 CRRT机,用GAMBRO PF 2000 N血浆分离器行血浆置换(PE),接着用旭化成APS-650滤器进行CVVH治疗24h,PE+CVVH可重复做,基础内科治疗不变.结果 16例重症患者13例完全康复,1例死亡.2例出院时仍合并肾功能不全.结论 对于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及凝血障碍毒蕈中毒患者PE+ CVVH能有效的清除毒物和炎症介质,稳定内环境,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在急性重度野蕈中毒性肝病的治疗时机及疗效。方法急性重度野蕈中毒性肝病患者30例,分成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CRRT+PE)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CRRT+PE)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 (CRRT+PE)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指标、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好转,死亡率降低,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血浆置换在急性重度野蕈中毒性肝病中的疗效确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Plasma exchange,DPMAS+PE)对肝衰竭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28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60例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 纳入DPMAS组, 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 高于PE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 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 < 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 < 0.05), 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 支, 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 IU, 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 与PE模式相比, 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 提高血小板水平, 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龚俞函  张正荣 《吉林医学》2011,(20):4117-4118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治疗伴有急性肝衰竭(ALF)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31例伴有急性肝哀竭的MODS患者除经内科常规治疗外,行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治疗前、PE后、CVVH结束时,分别抽血测肝肾功能。结果: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浆置换后TBIL、ALT下降(P<0.05),而BUN、Cr下降不明显,CVVH治疗后,BUN、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SIRS积分从(2.5±0.4)分降到(1.1±0.2)分(P<0.05),APACHEⅡ评分从(18.6±4.4)分降到(18.2±3.5)分(P<0.05),存活率为51.6%(16/31)。结论:PE联合CVVH治疗较好清除伴有急性肝衰竭MODS患者炎性物质,改善肝肾功能,较好改善MODS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