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烁烁  胡小英  许华 《新中医》2014,46(5):33-35
许华教授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中医学湿温范畴,邪阻气机、湿遏热伏、邪漫三焦、邪盛毒瘀是该病病机特点。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要法,谨守病机,注重化湿,宣畅三焦,透邪达外,清热凉血,软坚散结,视湿热之轻重、病位之浅深、正邪之盛衰辨治。  相似文献   

2.
总结探讨姜良铎教授运用从状态辨治“湿毒疫”的方法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理论及经验。探讨疫毒损伤正气、气不摄津、化生湿浊、湿毒化热、痰瘀凝滞、阻络痹肺等基本病机以及疫毒循三焦膜系袭染他脏的转化病机特点,结合患者胸部CT辨识疫毒盛衰、肺部实阻程度,结合外周淋巴细胞辨识肺卫功能强弱,结合氧合指数辨识宗气盛衰,结合舌脉辨识病情进退,结合其他脏腑传变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辨识脏腑功能,综合分析患者当前病机,总结当前状态并施治,注重时时固护正气、扶正祛邪,才能及时截断病势取效。对于无症状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可从邪弱正盛或正虚邪恋的状态来辨治。从状态辨治开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主要有感受疫疠之气和正气亏虚2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感受疫疠,上焦受邪,正气亏虚,三焦传变。病位在肺,与脾、心、肝、肾相关。病理性质涉及湿、毒、热、瘀、虚、闭。治疗可采用三焦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施治。或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遵循吴又可《瘟疫论》“逐邪为第一要义”的观点,重视祛湿、扶正、专病专方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叶天士“湿秽”致病说探究其治疫思想,通过梳理湿秽邪气致病特点、传变规律,挖掘疫病证治要旨。叶天士认为疫疠之邪乃湿秽邪气,从口鼻而入,直犯膜原;湿秽上干,浊邪害清;湿秽流布三焦,升降失司;湿秽逆走膻中,则弥漫神识;化燥入营,内蕴成毒。针对湿秽邪气发病特点,叶天士主张以芳香逐秽为治疗要义,并佐以轻解、宣窍、辟浊、通神、走泄等诸法。将叶天士“湿秽”致病说的病机、证候特点及证治规律与现今新发传染性疾病的临证辨治要点相印证,融入到疫病综合辨治理论体系,以期为现代临床传染病防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近百例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经验,探析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治法方药。根据此次疾病特点,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居民体质的特点,认为新冠肺炎当属中医"湿瘟"范畴;病因乃湿毒疫邪侵袭,病位主要在肺,弥漫膜原、三焦;病机关键在于湿毒疫邪侵袭犯肺、郁而化热,湿毒、郁热搏结,弥漫膜原、三焦,化燥伤津、耗气伤阴,部分重症患者可深入营血分、热陷心包。本病治疗当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疏利透达为关键治法,以尽早使湿毒之邪有出路。早期当化湿解秽、宣透疏利,若湿毒郁而化热当兼清郁热,若化燥伤津当顾护津液;中期当清肺泻热、宣肺通腑、透达膜原、疏通三焦,着眼于祛湿毒、清热毒、化瘀毒,及时截断病势、顾护阴津;危重期当及时提供重症支持治疗,以及开闭固脱之方药;恢复期当注意清彻余邪、益气养阴、瘥后防护。中医药干预本病重在尽早(初、中期)祛除毒邪,截断病势,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恢复期调护。  相似文献   

6.
介绍蔡淦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湿阻及常用药对的临床经验。认为湿阻的病机以脾失健运为本,湿浊内蕴为标;疾病发展具有寒化、热化,与风暑之邪兼夹为病,日久湿聚成痰的特点;治疗以健脾祛湿,分利三焦为原则;药随证转;遵循“治中焦如衡”的法则,以通补兼施,寒温相适,升降并调为主。  相似文献   

7.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张震  李浩 《北京中医药》2020,(2):104-108
老年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群体,其具有五脏皆虚、真邪相攻、情绪波动的体质特点。在本次疫情中,“湿”“毒”“虚”相互兼杂,中医辨治应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主体,兼顾少阳枢机。结合对住院老年患者的临证体会,将本病辨治分为四期七证加以论述。初期多毒伏膜原、中焦受困,或湿毒犯卫、游溢经络,或毒陷少阳、枢机不利;进展期多湿毒化热、熏灼气分,或湿毒化热、入营伤血;危重症期多邪盛正弱,甚或内闭外脱;恢复期可见气阴两虚、湿毒余留。治疗应“重视湿邪”“贯穿解毒”“兼顾体虚”。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相对其他患者既有病机病性的共性,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化差异,临床既有专病专方的论治,亦应区分进行个性化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结合4则验案,分析甘肃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机和证治特点。认为其多因感受湿热毒邪所致,病位在肺,涉及三焦,极易传变,且病变常随着气候地域条件而变。初期邪在卫气,治以宣透清化;发病正值经期者,以化湿透邪解表为先,和解少阳,阻止热入血室、卫气同病;湿郁肺卫者,治以宣散寒湿、清热利咽。愈后续服健脾化湿清热汤剂以祛余邪。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该病属于中医"湿疫""湿毒疫"范畴,病变以肺、脾为核心,而湿、毒性质尤其突出,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从热化者居多,其治法当三焦并治,以分消走泄为大法,湿热蕴毒,弥漫三焦者,可以甘露消毒丹为主方治疗,宣上、畅中、渗下,给邪气以出路,宣畅气机;针对两少阳经湿热者,可应用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和解少阳枢机,分消湿热疫毒;病在膜原,湿遏热伏者,达原饮化裁开达膜原、宣畅气机,同时列举在此次武汉抗疫一线收治的3个典型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以飨读者。在临床上,使用分消走泄法治疗COVID-19主要用于该病的早期、中期,病位尚在气分者,临床分型属于轻型、普通型及重型的患者如准确辨证均适用,可有效改善症状、减轻邪毒、截断及逆转病程,使得邪气外透,避免出现逆证。  相似文献   

12.
2019年底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辨治本病方面取得一定疗效。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结合温病学说,认为COVID-19病因在于湿毒,内外湿邪同气相感,聚而成毒,与疫疠毒邪相合,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根据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肺系及脾胃,认为病位在肺与脾;主要病机为湿毒壅阻机体,气机不畅;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病重患者热深厥亦深,瘀血阻络,肺失宣肃,久病及肾,热、瘀、虚特点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3.
郑彩霞  聂伟  汪严  刘洋  于盼  张念志 《新中医》2021,53(10):187-191
"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温疫论》一书提出的当时传染病(疫病)病因,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从湿毒致病的特点探讨COVID-19的致病机理及防治。湿毒有重浊黏滞缠绵的特点,表现在临床症候群和病程较长等方面;肥人多有阳虚湿盛的体质,感病后易导致疫毒内陷变生诸证而发为重症;防治原则提出应以化湿排毒为主,同时当顾脾胃、护津液;预防上重视防重于治,未病先防,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方法,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邪毒侵袭,且要因地、因人、因时、因证制宜,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更要注重"正气存内,避其毒气"。并指出认识及解决湿毒邪气的问题是COVID-19防治的关键;使中医药在本次防疫治疫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发挥中医药防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湿”邪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COVID-19出院患者症状难以完全缓解、病情偶有反复与“湿性粘滞”的致病特点密切相关。本文针对COVID-19出院患者的病后康复问题,从湿邪致病的角度探讨COVID-19的病因病机,并通过总结名老中医治湿经验,应用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中医调护过程中,治以扶正祛湿为主。湿热伤阴者,兼清热生津;湿重难解者,当淡渗利湿;寒湿内蕴者,可温里散寒;痰瘀互结者,当去菀陈莝。也可结合中医外治等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疫情以普通型、轻型病例占主导,少数病例进展迅速,转为重型及危重型,病属“瘟疫”,病因为湿浊疫毒致病,自口鼻乘虚而入,病位始于肺而不止于肺,以肺、脾为主,涉及肝、肾、三焦、心包等。核心病机为湿、毒、虚相合,郁遏气机,升降失司,发为肺、脾、三焦等多系病证。治疗以祛邪扶正为基本原则,辨病位、病性、病机及病势,精准施治,因势利导,采取宣透、解毒、芳化、泄浊等多途径分化疫毒湿浊,必要时截断扭转,尽早扶正。  相似文献   

17.
朱志平主任医师认为,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而言,肝炎病毒属于湿浊毒邪,并独到地提出了"湿邪从化"的观点。湿浊毒邪入侵之后,阴精不足者,湿从阳化形成湿热证候;阳气先虚者,湿从阴化出现寒湿证候。肝炎的病位中心在肝与肾,气滞、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提出"养肝肾,祛湿毒,化瘀血"的治则辨治肝炎。  相似文献   

18.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19.
陈春宇  董汉玉  纪瑞锋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2020,51(11):3051-3061
芳香类中药自古被用于瘟疫的预防,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指南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学观察期、确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均选用含较多芳香类中药的中成药或方剂进行防治,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或中医药管理局还推荐多种其他使用芳香类中药的方式(外熏、艾灸、佩戴香囊等)防治COVID-19。芳香类中药"芳香辟秽、扶助正气"的功效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共识。芳香类中药独特的药性、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值得开展广泛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可为后续COVID-19治疗及相应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基于中医药理论探讨芳香类中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作用,并推测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炳立 《中医杂志》2004,45(11):803-805
<温热论>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叶天士不仅于温热创见非凡,对湿热证治亦有精辟立论.认为内外湿相合在湿热类温病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分析其说,实将湿热类温病的外因及证候细分为温热挟湿证和湿热证两种,指出湿热证的主要病位在脾胃三焦,发展变化有伤阴伤阳两种机转,重视辨舌察并据此确立治法.治疗上,强调要分解湿热,而突出"以湿为本治"的原则,倡导祛湿当治从三焦,分消上下,尤其重视淡渗利小便以除湿;同时告戒治湿还须重佐理气,气畅湿易散,此外,要兼参体质,顾护阳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