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优缺点及选择。 方法:回顾分析40 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记忆合金胆道内支架18 例经开腹手 术置入,经PTCD 置入5 例,经ERCP 置入17 例。 结果:患者均完成胆道内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支架植入术后胆红素均在第3 天下降约80 μmol/L; 谷 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也在术后第3 天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 主要并发症有胆道出血3 例, 胆管炎8 例, 多器官衰竭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经非手术治 疗后大多数恢复。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8 周, 平均生存(33.79±36.83) 周。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 例, 病死率为2.5%。 结论:胆道内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经ERCP 置入及经PTCD 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阻塞性黄疸 的胆管梗阻, 改善肝功能但总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PTC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并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行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8.9±30.2)μmol/L,术后2周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67.4 ±42.1)μmol/L (P<0.05).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4例,支架阻塞1例,胆汁漏1例,经治疗好均好转.结论 PTCD并胆道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途径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42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胆道支架置入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42例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记忆金属合金胆道内撑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n=18)、经PTCD置入(n=17)及经ERCP置入(n=7)治疗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胆管末端支架置入达到内引流.支架植入术后胆红素均在术后第1周下降约100 μmol/L; 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在术后第1周开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周,平均生存(32.89±33.87)周.全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4.76%.主要并发症有胆管炎8例,胆道出血3例,肝功能衰竭2例.结论 胆道支架经开腹手术置入、经PTCD置入及经ERCP置入均可有效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梗阻,改善肝功能;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置入方式,提高安全性及有效性,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治疗胰头癌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胰头癌胆道梗阻患者进行ERBD治疗(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结果 46例患者置入支架39例成功.术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04.67±15.49)μmol/L较术前(371.37±49.23)μmol/L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基础上胆道内置入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失败后改行PTCD或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的94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PTCD 45例(PTCD组),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49例(PTCD+支架组),比较两组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5 d,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14 d,PTCD+支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优于PTCD组(χ2=6.280,P=0.012)。结论:PTCD基础上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失败后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且效果优于单独的PTC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后置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7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引下行PTCD,术后1周在DSA下经PTCD窦道置入胆道金属支架,经此途径将体外引流转换为内引流.结果 137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274.7±151.5)μmol/L,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50.1±100.6)μmol/L (P<0.01),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9.29 ±0.77)个月.结论 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具有安全、简便、创伤小、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and drainage,PTCD)长期引流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病人,男10例,女1例,平均年龄42.3岁,术前均经PTC或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opancreatography,ERCP)检查确诊.病人首先经内科治疗及内镜下引流、支架置入治疗无效,然后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并长期带管引流,合并有胆泥者经双导丝抽吸技术予以清除.结果 11例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人.肝内型7例,肝外型1例,肝内+肝外型3例.均成功置入PTCD内外引流管,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由(206.70±54.18)μmol/L、(170.65±53.97)μmol/L降至(90.63±13.00)μmol/L、(63.83±13.61)μmol/L.随访3~71个月,平均20个月.黄疸指数较正常值稍高,并呈波动性改变,TBIL在23.70~241.0 μmol/L之间,平均(55.3±15.6)μmol/L,DBIL在8.1~162.0μmol/L之间,平均(32.53±10.21)μmol/L.9例病人移植肝功能良好,其中5例带管引流6~12个月(平均8.2个月)后拔除,4例仍带管已引流3~6个月.另2例病人黄疸症状缓解,但因移植肝合成功能障碍分别于PTCD术后3个月、8个月行再次肝移植.结论 PTCD置管长期引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并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2年1月-2007年12月的49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其成功率、支架阻塞时间、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49例患者支架均一次王入成功.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塑料支架阻塞时间97~176 d,平均115 d,金属支架阻塞时间136~347 d,平均306 d.早期并发症包括:血淀粉酶升高、急性胰腺炎、胆管炎;晚期并发症有支榘阻塞.结论 经内镜下支架王八胆道内引流治疗胆道恶性梗阻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于不能切除病灶或拒绝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9.
胆道恶性梗阻的内支架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支架置入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重要方法。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可以选择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置入途径主要有EST和PTCD途径。胆道支架的移位、堵塞以及胆道感染是支架置入后的常见并发症,而以腔内放射为主的后续联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局部肿瘤的生长。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对于胆胰管并存梗阻的患者,最好同时行胆管及胰管双支架联合引流。胆道支架置入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的方法,其效果可与外科分流术相媲美,对中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恶性胆道梗阻的内镜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内镜技术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和姑息性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对261例恶性胆道梗阻病人采用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了295例次内镜诊治。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63%(288/295),置管成功率为89.15%(263/295)。胆道塑料支架(ERBD)组56例中46例发生支架堵塞或移位,支架平均引流时间为(78.4±46.8)d;胆道金属支架(EMBE)组49例中发生支架堵塞14例,支架平均引流时间为(185.4±68.6)d。两组术前和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无显著差别。未发生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结论:内镜技术不但能直接使胆管系统清晰显像,同时可作置管引流,改善肝功能,为手术创造条件,或置入永久性胆道支架。用于治疗晚期、病灶不能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病人,不失为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十二指肠镜放置胆道支架(EMBE、ERBD)和鼻胆管引流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9年3月51例有绝对或相对手术禁忌证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成功行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51例病人中,置入金属支架31例,置人塑料支架15例,2例单纯置入鼻胆管引流.其中黄疸指数下降48例,总胆红素从(279.6±143.7)μmol/L一周后下降到(125.7±78.3)μmol/L(P<0.01).出现急性胰腺炎并发腹痛者3例,高淀粉酶血症9例,发生胆绞痛者1例,贲门撕裂伴大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27.4%;支架通畅时间119 d;置入支架组随访39例,3个月、6个月生存率达到91%和74%.结论 通过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支架置入和有效引流是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胆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为胆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8月,92例行ERCP或PTCD的胆道恶性梗阻患者,ERCP术中插管成功并确认进入胆道或PTCD术中用22G穿刺针行胆管穿刺成功确认在胆管内后,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学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细菌谱与梗阻的部位、程度等有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92例胆道恶性梗阻共送检124份胆汁。90份细菌培养阳性胆汁中,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肠球菌属(24.4%,22份)、大肠埃希菌(18.9%,17份)、肺炎克雷伯菌(7.8%,7份)、铜绿假单胞菌(5.6%,5份)。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37/37),对呋喃妥因、夫西地酸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3.0%(27/37)、45.9%(17/37)和37.8%(14/37);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3.8%(45/48)、85.4%(41/48)、68.8%(33/48)、39.6%(19/48)、33.3%(16/48)。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阳性率为64.7%(11/17),肺炎克雷伯菌为42.9%(3/7)。中低位梗阻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9.0%(25/51),高位梗阻为85.4%(35/41)(χ2=13.236,P=0.000)。血总胆红素水平低(20.2~171μmol/L)、中(172~342.1μmol/L)、高水平(≥342.1μmol/L)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4.4%(29/39)、62.5%(25/40)、46.2%(6/13)(χ2=3.650,P=0.161)。结论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胆道感染以肠球菌属占首位,且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因此,对恶性梗阻性胆道感染的治疗,应尽早解除胆道梗阻,并根据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尤其要注意考虑到覆盖肠球菌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62例患者,其中肝癌7例,胆囊癌10例,胆管癌15例,胰腺癌17例,肝门部转移癌13例。43例行内外引流,19例放置了胆道支架。结果 黄疸消退明显55例,不明显7例。内外引流者血清总胆红素由(450.12±113.51)μmol/L降至(240.25±107.81)L(1周)-(90.91±101.72)μmol/L(2周)。胆道内支架置入者由(410.53±98.13)μmol/L降至(270.23±115.64)μmol/L(1周)-(105.43±97.85)μmol/L(2周)。内外引流与内支架置入疗效无明显差别,早期并发症29例,死亡7例。结论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4月~2012年3月,对21例失去切除机会的HCCA,先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1周后在DSA透视下行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将PTCD的外引流转为胆道支架内引流。结果 21例HCCA血清总胆红素(TBIL)从术前(290.29±155.98)μmol/L术后1周降至(103.01±53.83)μmol/L(t=7.00,P=0.00);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从术前(199.46±128.73)μmol/L术后1周降至(45.71±25.99)μmol/L(t=6.19,P=0.00),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术后1周均明显下降(P0.01),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0.2月,95%置信区间7.74~12.69月。结论经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是姑息性治疗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HCCA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简便、创伤小、安全、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应用于姑息性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4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者纳入ERCP组(n=58),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支架植入者纳入PTCD组(n=76)。比较术前及术后3d时,两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析两组围术期基本指标、近期并发症及总生存期差异。结果术后3d时,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PTCD组(P0.05)。两组出血、胆瘘、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感染、电解质紊乱、支架移位/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较突出,且相较于PTCD联合支架植入方案安全性更为理想,对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胆道支架植入结合介入化疗在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病人中的疗效。方法:对49例植入胆道支架并辅以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的病人,回顾性分析血清总胆红素(SB)和碱性磷酸酶(AKP)的变化,及支架阻塞发生率和存活时间。结果:术后2周,血清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在39例植入(33.3%)可膨式金属支架病人中,13例(33.3%)发生阻塞,中位阻塞时间为10个月;10例塑料支架均在术后4个月内出现阻塞。本组病人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5%,2年生存率为20%。结论:对高位恶性胆道梗阻病人,植入胆道支架同时辅以选择性动脉化疗是合适的治疗方法。可膨式金属支架较塑料支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金属支架、塑料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8月~2008年5月,对136例不宜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通过内镜途径或经皮经肝途径行胆道支架置入术。结果内镜成功128例,不成功的8例行经皮经肝穿刺。放置金属支架71例,塑料支架65例。放置胆道内支架1周后,血清总胆红素、ALT、AST均明显下降(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71例放置胆道金属支架者中,11例术后2个月内支架阻塞,再次放置塑料支架后引流通畅;余60例支架通畅时间270~286d,平均275d。65例放置塑料内支架者中,9例术后1~4周支架移位和梗阻,重新置入塑料支架;余56例支架通畅时间110~128d,平均118d。经皮经肝途径术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生存时间1.5~28个月,存活3个月以上者92例。结论胆道支架介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疗效确切,适用于不宜手术者,对于解除晚期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满意效果。估计生存期3个月者,宜选择金属支架;估计生存期3个月或经济条件不充许者,可选用塑料支架。  相似文献   

18.
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复发性胆道恶性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1999年4月至2003年3月间,我科对15例胆道恶性梗阻手术后复发再出现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了PTCD术,对其中12例病人成功地放置了金属胆道内支架。为病人解除了胆道梗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ERCP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肿瘤胆道梗阻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193例接受经ERCP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的恶性肿瘤胆道梗阻病例,首先了解患者临床特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然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类型、梗阻位置、支架类型、造影下胆道狭窄长度、胆道狭窄程度、术前合并胆管结石是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疗效的潜在因素(P<0.20),其中肝癌患者胆道梗阻支架置入术后5 d黄疸缓解效果弱于肝外胆管癌(OR=0.252,P=0.003)以及胰腺癌(OR=0.312,P=0.026)的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梗阻(OR=3.488,P=0.004)、胆道狭窄长度≥3 cm(OR=5.632,P<0.001)、塑料支架(OR=2.146,P=0.035)是导致ERCP胆道支架置入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肝癌引发胆道梗阻患者,经ERCP支架置入的治疗效果弱于肝外胆管癌和胰腺癌引发胆道梗阻的患者。而高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携带~(125)I粒子的胆道内照射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3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经肝分别穿刺左右侧胆道分支,于肝门部狭窄处植入~(125)I粒子胆道内照射支架,术后留置引流管3~5天,经造影确认支架通畅后予以拔管,封闭穿刺道。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肝功能变化,并观察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结果 BismuthⅠ型5例,植入支架5个;Ⅱ型18例,植入支架36个;Ⅲ型4例,植入支架8个;Ⅳ型16例,植入支架25个,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分别为(145.54±65.35)μmol/L和(124.73±35.04)μmol/L,术后分别为(65.91±29.43)μmol/L和(35.50±15.12)μmol/L;与术前相比,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γ-谷氨酸转肽酶均显著降低(P均0.05),乳酸脱氢酶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0)。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3.0~22.5个月),未出现相关胆道穿孔、胰腺炎、严重胆道感染以及胆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125)I粒子胆道内照射支架不仅可引流胆汁,减轻黄疸症状,还可近距离内照射胆道肿瘤,起到治疗作用,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效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致恶性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