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广沂  黄焕森 《当代医学》2011,17(22):94-95
目的观察七氟醚在小儿手术麻醉诱导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6月的接受小儿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七氟醚麻醉诱导,对照组给予传统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给予麻醉诱导后的心率、呼吸频率、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给予不同的麻醉诱导后均出现心率加快现象。实验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和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较传统麻醉长,停药至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在小儿择期外科手术中具有麻醉快,可调节,刺激小,苏醒快,易于接受的特点,值得小儿外科手术的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12月全麻下行手术患儿78例,随机分为七氟醚诱导组(观察组)40例和氯胺酮诱导组(对照组)38例,观察两组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分别消失的时间,插管时间及前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插管后心率较插管前均有上升,对照组插管5min后动脉压较插管前明显下降.结论 七氟醚诱导麻醉方法操作简便、起效快、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值得在小儿全麻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儿吸入高浓度七氟醚诱导麻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高浓度七氟谜对小儿进行诱导麻醉,观察临床效果。方法:40例患儿ASAI级,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mg/ks,麻醉气体经Blease8500麻醉机及Blease七氟醚专用挥发器吸人,采用小儿呼吸回路。氧流量调至4L/min,将面罩紧扣患儿口鼻,七氟醚挥发器刻度调至7%,将开始吸气时作为0s,每5秒测试1次睫毛反射。睫毛反射消失后,记录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将七氟醚吸入浓度调至5%,氧流量调至2L/min,继续吸入并辅助或控制呼吸。每5秒测试刺激疼痛反应消失的时间并记录。待患儿疼痛反应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静注琥珀胆碱.2%利多卡因、喉头喷雾行气管内插管。观察指标: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血压、脉搏SpO2、心电图和呼吸频率。并观察有无呛咳、喉痉挛、呕吐、分泌物增加等兴奋期的表现。结果: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分别为(49±7)s和(155±10)s;麻醉诱导期间SpO2〉98%,未发生呛咳、喉痉挛、呕吐、分泌物增加现象,与诱导前比,睫毛反射消失和疼痛反应消失时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不明显。结论:高浓度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柏安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03-103
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诱导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七氟醚诱导麻醉,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效果。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患儿的HR、SBP、DBP值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诱导时间为(51.2±8.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时间(78.4±9.7)min,两组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过程中研究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则有20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七氟醚运用在患儿全身诱导麻醉中可以平稳、快速诱导,麻醉效果良好,不良反应低,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蓝扬  黄桂贤 《吉林医学》2013,(36):7663-7663
目的:分析并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行静脉推注异丙酚麻醉。记录两组患儿麻醉的具体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插管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与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均远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插管前、后的HR与MAP均小于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HR与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效果好,麻醉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七氟醚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萌  林财珠 《医学综述》2007,13(16):1272-1274
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全身麻醉剂,它血气分配系数低,对呼吸道没有刺激作用,可以快速洗出,适用于面罩下快速诱导,可以安全地用于成人、儿童、老年人及困难插管患者的麻醉诱导。因此,七氟醚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七氟醚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牛政 《甘肃医药》2015,(3):204-206
目的:探讨吸入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按照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法,将60例外科手术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观察组患儿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在氯胺酮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的生命体征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患儿更为平稳,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能够达到手术麻醉要求,而且明显降低苏醒躁动发生率,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七氟醚在择期手术病人全麻诱导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全麻诱导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胸腹颈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5%七氟醚+维库溴胺组及8%七氟醚+维库溴胺组,每组的病人给予相应的七氟醚浓度和5 L/min的氧流量,插管前由面罩实施诱导,患者清醒后对七氟醚诱导的感受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意识消失的时间间隔和睫毛反射消失的时间间隔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心率在诱导前和插管后有上升.每组诱导前和插管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与诱导前和插管前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同一时段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对七氟醚诱导满意率也无差别(P>0.05).结论:8%的七氟醚麻醉诱导对于成年人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曹观海 《中外医疗》2014,33(1):113-114
目的探讨比较休克患者分别使用丙泊酚和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的循环变化。方法将目前在该院治疗的100例合并休克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七氟醚麻醉诱导;B组: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对每组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进行记录,并对比两组间在麻导前后的变化,对七氟醚用于休克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麻醉诱导后对A组和B组的SBP、DBP、MAP数值进行比较,A组数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七氟醚对休克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其效果要好于单纯使用异丙酚诱导,通过数据可知,七氟醚麻醉诱导能够更好地保证患者安全和维持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七氟烷不同吸入浓度在小儿全麻诱导过程中静脉穿刺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相关性。方法全麻患儿90例,均为ASAⅠ级,根据呼气末七氟烷浓度随机分为A组(2MAC,30例),B组(2.5MAC,30例),C组(3MAC,30例)。观察三组患儿麻醉诱导时的BIS值及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结果三组患儿静脉穿刺时体动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组最低。三组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深度与BIS有相关性(r=-0.954 9,P<0.000 1),但在C组观察到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2.7MAC时BIS值存在一过性升高。结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3MAC时最宜静脉穿刺,且在七氟烷吸入诱导的整个过程中其与BIS有相关性。BIS与小儿七氟烷全麻诱导深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七氟烷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氟烷是第1种可以替代氟烷应用于婴幼儿麻醉的挥发性麻醉药,化学名为氟甲基-六氟-异内基醚,由Regan于1968年合成,1971年见于文献发表,20世纪90年代应用于临床.其具有果香,不刺激上呼吸道,血气分配系数极低,因而起效和洗脱快速,这是其区别于同类挥发性麻醉药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比较新生儿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和静脉全麻诱导的效果。 方法 45例新生儿患者,ASA I~III级,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3组(n=15):静脉诱导组(A组),8%七氟烷吸入诱导组(B组),6%七氟烷吸入诱导组(C组)。患儿入室后记录平均血压(MA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意识消失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以及插管不良反应。记录插管即刻、插管后1,3,5 min的MAP和HR。结果 两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诱导组的意识消失时间显著比静脉诱导组短(P< 0.01)。气管插管时间B组显著短于C组,C组明显短于静脉诱导组(P< 0.01)。在插管后1,3,5 min三个时刻点的HR和MAP均较基础值下降(P< 0.01)。在插管后的1,3,5 min时间点上,三组心率之间变化有差异(P< 0.01); 8%七氟烷吸入诱导的B组MAP明显低于A,C两组相应时刻点的MAP(P< 0.01), B组相比A组有显著差别(P< 0.01)。结论 七氟烷用于新生儿全麻诱导,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诱导技术,6%的七氟烷比较适合用于新生儿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4.
牛学功  李天佐 《北京医学》2010,32(8):627-62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与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变化在小儿七氟醚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全麻下行眼科手术小儿患者26例,年龄3~12岁,ASAⅠ~Ⅱ级。七氟醚吸入诱导,插入可弯喉罩,术中间歇正压通气(IPPV),吸入七氟醚,静脉泵注0.1~0.2μg/(kg·min)瑞芬太尼,间断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入喉罩后即刻(T2)、呼末七氟醚浓度1%(T3)、1.5%(T4)、2%(T5)、2.5%(T6)及苏醒时(T7)的HR、BP、BIS、CSI值。结果与T0相比,T1、T2时BIS、CSI、MAP均显著降低(P〈0.05),而HR无明显变化。T1、T2时CSI显著高于同时点的BIS值(P〈0.05)。术中BIS和CSI随七氟醚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P〈0.05),与七氟醚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0.90(P〈0.01),而MAP、HR相关系数为-0.56、-0.42。T7时CSI值显著高于BIS值(P〈0.05)。结论随七氟醚浓度增加,小儿的BIS与CSI值均逐渐降低,与七氟醚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BIS相比,CSI在深麻醉时数值下降趋缓,而苏醒期回升速度较快。两者性能均优于HR和B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在小儿疝气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安塞县人民医院2013-01~2015-01期间收治的70例疝气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诱导,观察组患儿给予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诱导不仅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儿的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6.
吴世贵  云菲  陈尔标 《海南医学》2010,21(17):22-23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静脉靶控输注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40例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麻醉诱导顺序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和芬太尼4μg/kg后,七氟醚组吸入浓度8%的七氟醚,丙泊酚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μg/ml,然后静注阿曲库铵0.4mg/kg,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前、插管中以及插管后3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两组MAP、HR在基础值、插管前和插管后3min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MAP和HR均比基础值降低(P〈0.05),诱导后3min七氟醚组和丙泊酚组均回复到基础值水平(P〉0.05)。结论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麻醉诱导平稳,能有效抑制插管时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7.
许鹏彬 《当代医学》2021,27(18):85-87
目的 探讨不同七氟烷诱导方式在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全身麻醉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麻醉诱导方式为逐渐增加吸入浓度,观察组麻醉诱导方式为高浓度快速吸入,比较两组术前(T0)、切皮(T1)、手术5 min(T2)及手术结束时(T3)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命体征,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0时,两组HR、MAP、SPO2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T3时,观察组HR、MAP、SPO2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脑双频指数降至60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全身麻醉诱导采用高浓度七氟烷快速吸入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患者手术期间各项生命体征的波动,手术期间的麻醉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复合右美托咪啶和芬太尼时七氟烷抑制切皮体动反应的呼气末肺泡50%有效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s in 50%,EC50)和95%有效浓度(EC95)。方法选择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病人,输注右美托咪啶0.5 mg/kg后8%七氟烷和芬太尼3 mg/kg诱导,病人意识消失后七氟烷浓度降至5%,同时给琥珀胆碱1~2 mg/kg肌松人后的行呼气末管七内氟插烷管浓。度七为氟1.烷5%和。右七美氟托烷咪最啶低0肺.2泡mg有(/效kg.浓h)度维(M持A麻C醉)按,七改氟良烷序呼贯气法末增浓加度或稳减定少100.2m%in。后用开概始率手单术位。回第归1法个病计算七氟烷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EC95及相应的95%可性区间(CI)。结果七氟烷抑制切皮体动反应的EC50为0.94%,95%CI为0.76%~1.07%;EC95为1.23%,95%CI为1.09%~2.05%。结论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和芬太尼时,七氟烷抑制切皮体动反应EC50为0.94%和EC95为1.2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小儿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BIS)及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的变化,定量分析阿片类药物对丙泊酚镇静药效学的影响. 方法 将45例不用术前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C组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3 μg·kg-1·min-1,S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02 μg·kg-1·min-1.30 min后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起始效应室质量浓度为1μg/mL,逐渐递增至4 μg/mL.于基础时间点、阿片类药输注30 min后、丙泊酚达预设浓度1 min后及意识消失即刻记录BIS、效应室质量浓度、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 结果 3组的BIS与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及OAA/S评分呈正相关.R组、S组患儿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77±6、76±7,均显著高于C组的66±7(P值均<0.05).R组、S组的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分别为(1.2±0.5)、(1.1±0.7)μg/mL,均显著低于C组的(2.4±0.5)μg/mL(P值均<0.05).R组、S组从开始输注丙泊酚至意识消失的时间分别为(4.8±2.3)、(4.6±2.7)min,均显著短于C组的(8.3±1.6)min(P值均<0.05).R组、S组50%患儿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1.02、0.98μg/mL,均显著低于C组的1.98μg/mL(P值均<0.05);R组和S组50%患儿意识消失时的BIS(BIS50)分别为85、83,均显著高于C组的75(P值均<0.05). 结论 复合使用阿片类药物后,患儿丙泊酚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阿片类药物与丙泊酚相互作用可使意识消失时的BIS值升高,因此BIS值不能很好地反映患儿的镇静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