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标本分离后等待上机到分析结束分离的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在生化室的日常工作中,观察到血清标本的放置时间和环境温度对生化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长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奥林巴斯AU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90例血液标本在不同存放时间的14项生化检验的数值。结果:血液标本放置24h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BUN(尿素氮)、GLU(血糖)、TP(总蛋白)、ALB(白蛋白)、TBIL(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Ca(钙)、P(磷);血液标本放置8h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GLU(血糖)、BUN(尿素氮)、TBIL(总胆红素);血液标本放置4h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GLU(血糖)。结论:标本放置时间对结果是有影响的。血液标本长时间放置后,其结果偏高的是:TP、ALB、ALT、AST、ALP、GGT、Ca;其结果偏低的是:BUN、TBIL;对结果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的是:TG、DBIL。 相似文献
3.
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 6 3例住院病人早晨空腹静脉血标本 ,每例血标本分别放置于 3个试管内 ,分别在 1h、 2h、 3h后分离血清 ,检测血糖、尿素氮、肌酐、钾、钠、氯、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9个项目。结果 采血后 2h和 3h的血糖检测结果较 1h有差别 (P <0 0 5 ) ,3h与 1h的氯检测结果有差别 (P <0 0 5 )。结论 空腹血糖应在采用后 1h内分离血清进行检测 ;氯应在采血后 2h内分离血清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4.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凤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96-96
随着全自动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生化检验模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手工、半手工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单标本要进行多项目测定,这就造成了生化室标本量大,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往往不能及时上机检测,需3~4h才能完全出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空腹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不同对其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需开展血液受检人员100例,按照标本放置时间分为A组(放置1 h)、B组(放置3 h)、C组(放置5 h).分析放置不同时间的空腹静脉血液标本尿素氮、血糖、总蛋白、谷草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钾离子、钠离子、... 相似文献
6.
生化标本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广泛应用 ,加上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大大提高了血液生化检验的效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关生化仪的技术性能 ,如精密度、线性范围等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 ,但对于样本放置时间长短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为防止生化分析仪上的样品针因穿刺样品杯盖而断针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习惯去掉样品杯盖。但如果标本量较大 ,病人的血清在分离后到分析结束时常需要 5~ 6 h,这期间血清中水分的蒸发会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 ,我们通过 TP等 4项测定结果的变化来加以说明。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 采用日本东芝 TBA- 4 0 F… 相似文献
7.
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真空采血技术采集血样,1h后离心血清(细胞留于管内),再放置一定时间后观察24个生化检测项目结果是否有变化。方法:使用美国RA-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4个血标本的24项生化指标,以及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后结果是否有变化。结论:放置24h后绝大多数生化结果在实验室允许范围内。但血糖必须在6h内测定,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酸不宜在4℃冰箱保存过夜后测试或复查,而其余项目可在4℃冰箱加盖保存以进行回顾性测试或复查。 相似文献
8.
<正> 我们将分离后的血清标本,集中上机至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仪器:日立—70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10000电光分析天平。 2.试剂:标佳公司提供。 3.样品杯:高均为2.5cm,直径为0.8cm和1.4cm,容量分别为0.6ml和2.0ml,一般用直径0.8cm样品杯。 相似文献
9.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离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自动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传统的生化检验模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手工、半手工模式转变为现在的生化分析仪进行多项目测定,这就造成了生化室标本量大,血液标本在采集后往往不能及时上机检测,需3~4h才能完全出结果.标本的存放温度及时间、血清、血浆及细胞分离的方法步骤也是分析前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抽血后,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差异,以及血细胞因代谢需要,要消耗掉部分营养成分,故在临床需对这些成分进行测定时,需及时地离心以分离掉细胞成分. 相似文献
10.
对54例对象(包括低血糖组14例,正常血糖组与高血糖组各20例)的血标本在采集后放置不同时间进行血糖检测。结果示随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检测出血糖水平呈进行性下降,放置4h后血糖检测水平平均每小时下降3.6%;放置不同时间(即刻、1、2和4h)的血糖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糖检验标本应在采集1h内送检,以免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清晨采集80名健康体检者的空腹静脉血,比较不同放置时间、温度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探讨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室温22℃,放置30 min以及3、6 h时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22℃,放置3、6 h时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水平均高于放置30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时WBC、RBC水平均高于低温时,RDWSD、Hb、PLT水平均低于低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放置时间均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需加强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Amin A. Nanji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84,130(11):1435-1441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factors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common biochemical laboratory tes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results. The clinical status of the patient, drug interactions, and in-vivo and in-vitro biochemical interactions and changes may alter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biochemical analysis of blood constituents. Failure to recognize invali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may lead to injudicious and dangerous management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14.
溶血对干化学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就溶血前后对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V250干化学11项生化检测项目进行检测,就溶血干扰的机制、溶血原冈、溶血对常用临床生化指标测定的影响及其防止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血液采集后存放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粘度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粘度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9例标本在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存放时间进行血液粘度检测。结果全血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标本随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温度和血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粘度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应严格控制测定温度和标本存放时间,以确保血液粘度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室温下正常及病理水平血标本存放时间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以及20例血液疾病患者(血液病组)血标本,在20 min内检测,然后分别测定室温(25±0.5)℃放置8、9、10、11、12和24 h血细胞参数值。以20 min内测定结果为对照,所有时间点测定结果与之比较。结果: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PLT呈下降趋势,11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时降低明显;对照组血标本检测结果中,WBC分类变化显著,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及单核细胞比例升高(P<0.05);血液病组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中,RBC、PLT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室温放置10 h内标本,重复性较好,结果可靠,可为临床样本检测、复查核对,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康医学》2017,(24)
目的:观察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及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分别在25℃下放置30 min、60 min和120 min后,采用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种采血方式和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放置30 min时,静脉血RBC、HCT、HGB、PLT水平均大于末梢血,WBC水平小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静脉血放置60 min和120 min时血常规各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放置60 min时末梢血LYM、HCT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下降,放置120 min时LYM、HCT、PLT水平均明显升高,RDW、NEU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受放置时间影响较小,稳定性高于末梢采血。采用末梢采血时,应在采集后30 min内完成检测,以保障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