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 10 %和 80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2 %和 35 .5 % (P <0 .0 5 ) ;治疗组的病死率为 16 .6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6 2 .7% (P <0 .0 5 )。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3年应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雎陛脑出血3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内科保守治疗方法较为被动,需要依靠患者自身吸收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而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创伤大,患者耐受性差,效果欠佳。微创血肿清除术利用血肿液化技术清除血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01年6月至2005年11月开展了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将符合条件(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血肿位置相同,出血量相差不超过3ml,临床神经功能和缺损程度评分相近)的98例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10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组(54例)与保守治疗组(54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微创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保守组(均为P〈0.01)。超早期手术(6h以内)病死率高,可能与出血未止及再出血有关。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手术时机以发病6~24h内为佳。  相似文献   

6.
黄文锐 《华夏医学》2002,15(4):466-467
目的:观察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局麻下床边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并用冲洗液(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反复快速循环冲洗,后注入血肿液化液(尿激酶+生理盐水)夹管,开放1次/4h,直至血肿基本引流完毕后拔管。结果:本组32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15.6%,比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50%-60%)明显降低,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项疗效好、简便实用的治疗技术,尤其对危重病例的抢救疗效显著,更适合基层医院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国 《中原医刊》2004,31(16):4-5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6例中死亡的18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再出血死亡7例,引流不畅、减压不充分9例,并发症死亡2例。结论:影响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再出血、引流不畅、减压不充分、出血量大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我们开展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取得了满意疗效.下面是该术治疗重症脑出血与内科保守治疗、外科传统开颅清除术治疗的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性脑出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组)与内科保守(对照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和总有效率(10%、80%)明显高于对照组(2%、3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宋江莉  孙启刚 《吉林医学》2010,31(22):3693-3694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随机抽取微创组42例和此前内科保守治疗病例42例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微创组总有效率91.6%,优良率为66.6%,均优于保守组(7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病死率(14.3%)显著低于保守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以来收治的13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结果本组救治成功6例,死亡7例。结论重性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上应兼顾颅脑损伤和肺部,尽早适时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以及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6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住院单纯脑出血患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心率(HR)、血清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氧合指数、组织因子(TF)等指标对是否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年龄、GCS评分、hs—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HR、BNP、TF明显高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增快,BNP、TF增高及氧合指数降低是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R、BNP、TF、氧合指数是脑出血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对于该指标出现变化的患者,应加强监测,预防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4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45例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血压升高、呼吸困难、PO2下降、PCO2升高。全身发绀、X线胸片出现片状阴影为晚期临床表现。早期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激素等治疗,患者死亡率下降。结论 早期诊断、呼吸机辅助呼吸、激素等综合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给予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吸氧不能纠正缺氧时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肺循环负荷,控制肺部感染等治疗.结果:存活7例,死亡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脑外伤并发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积极抢救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 的不同,分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组(手术组)1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54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用速尿或甘露醇消除脑水肿和降颅压,用硫酸镁、硝普钠或尼莫地平控制血压,预防感染和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手术组在此基础上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手术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手术时机≤6 h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7~12 h手术者(P﹤0.05).结论 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显著提高基本治愈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尤其是手术时机≤6 h者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右江医学》2019,(6):448-45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6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治疗30 min后,对照组治疗模式不变,观察组更改为BIPAP通气模式,对比两组呼吸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Pplat、气道峰压、肺顺应性、PaCO_2及PaO_2/FiO_2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Pplat、气道峰压及PaCO_2水平较对照组低,肺顺应性及PaO_2/FiO_2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P<0.01)。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采取BIPAP通气模式治疗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及氧合,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院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重症脑出血患者808例。根据本研究设计的病例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住急诊监护病房7 d预后分为死亡组(51例)和生存组(56例)监测急性期24 h血压,初始收缩压(init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ISBP)、平均收缩压(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SBP)、平均舒张压(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MDBP)、血压变异系数(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血压平滑指数(smoothing index, SI)、入院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尼卡地平总用量(nicardipine total dosage,NTD)。结果 死亡组GCS评分、ISBP、MSBP、MDBP、DBPV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8 ±1.74) vs (6.45±1.39)、 (201.6±16.32) mmHg vs (195.5±13.47) mmHg、(155.2±11.6) mmHg vs (153.1±10.8) mmHg、(88.5±8.2) vs (85.38±7.4) mmHg、(9.32±2.17) mmHg vs (8.91±2.58) mmHg 均P>0.05 (1 mmHg=0.133 kPa),而SBPV及NTD明显高于生存组(14.56±6.87) vs(11.30±2.48)、(105.24±19.66)mg vs (78.57±11.25) mg 均P<0.05,收缩压血压平滑指数、舒张压血压平滑指数、SIDBP明显低于生存组(1.125±0.124) vs (1.464±0.158)、(1.147±0.231) vs (1.263±0.245),P<0.01、P<0.05。结论 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变异与患者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入院时应该立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早期血压波动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SAH合并NP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间、症状体征、胸片、心电图(ECG)、氧合指数(PaO2/FiO2)、肌钙蛋白Ⅰ(TNⅠ)、超声心动图(UCG)、头颅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A/DSA)、针对NPE的主要治疗干预措施及临床结局等。结果 207例SAH患者中,合并NPE的为12例,NPE发生率为5.7%。所有12例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SAH,Hunt-Hess分级均为Ⅲ~Ⅳ级。NPE均发生于在SAH发病后12 h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4例发生呼吸骤停。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7例出现呼吸衰竭。11例TNⅠ增高。8例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例给予面罩吸氧。12例患者中6例生存出院,6例病死。结论 SAH合并NPE与心肺疾病导致的急性肺水肿临床特点多有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为呼吸和循环支持,如何兼顾改善缺氧和脑血循环是NPE治疗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血管病及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在急性脑血管病及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NPE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63例和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抗原测定(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TF和TFPI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1出血量及梗死面积较大者,易并发NPE;并发NPE的患者血浆中TF、TFPI均高于无NPE的患者(P<0.05);2脑血管病急性期TF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TFPI在脑出血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脑梗死组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液存在高凝状态,炎症反应与凝血异常可能共同导致肺损伤;2血浆TFPI与脑血管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NPE患儿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全部患儿予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呼吸方式为间歇正压呼吸方式(IPPV)+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结果:12例患儿肺水肿好转,其中10例患儿成功拔管病情好转,2例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另有4例病情进展迅速于入院后3~17 h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NP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死亡率,PEEP是使用呼吸机治疗NPE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