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血管内超声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本院12例在血管内超声引导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测量术前术后病变血管面积狭窄率,观察术前斑块类型,术后支架位置及是否有血管并发症。结果 12例患手术结果满意,残余狭窄率小于15%,无发生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超声用于引导冠脉内支架植入,可获最佳再通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995年 4月~ 2 0 0 1年7月已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 2 46例病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并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 :2 46例患者在 311处病变植入支架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 15 1例 ,无再狭窄9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支架术后残余狭窄、靶血管参考直径 ( 9 5± 8 6vs 5 1± 3 3,P <0 0 5和 2 92± 0 36vs3 15± 0 48,P <0 0 5 )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术前甘油三酯浓度高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优势比OR分别为 2 77、3 2 2和 2 14 )。结论 :术后残余狭窄、支架直径小、糖尿病、术前甘油三酯、吸烟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植入单支架或双支架后即刻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88 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单支架植入组:主支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对支架植入术后受影响的分支予球囊扩张;双支架植入组:应用Mini-Crush 技术对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分别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血管血流情况、术后6 个月及12 个月心血管事件、术后12 个月冠状动脉造影血管血流情况.结果 46 例患者成功行主支血管支架植入+必要时分支血管球囊扩张,42 例患者成功行双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造影两组患者主分支血管血流TIMI 3 级、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双支架植入组术后即刻造影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患者3 例,单支架植入组13 例(P =0.01),住院期间、术后6 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 个月单支架植入组心血管事件15 例,双支架植入组6 例(P =0.044),术后12 个月冠状动脉造影,两组患者主支血管血流TIMI 3 级、主支残余狭窄>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双支架植入组术后12 个月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 7 例,TIMI 血流3 级27 例,单支架植入组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 18 例,TIMI 血流3 级21 例(P <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行双支架植入术能降低术后即刻、术后12 月分支血管狭窄率,减少术后12 月心血管事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植入术优于单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和FTCA、支架植入术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143例,其中的54例76支病变冠状动脉植入支架59枚,包括前降支25枚、回旋支12枚和右冠状动脉22枚。结果: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依次为前降支、右冠、回旋支及其他分支。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多支病变狭窄的发生率较中青年明显增加。狭窄血管经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明显改善,但仍有可能发生再狭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爱敏  范晓莉 《护理研究》2007,21(1):137-137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实施血管再通的重要治疗手段。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狭窄大于75%后,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病变处,用8个~16个大气压使狭窄病变扩张,然而有40%病变可发生再梗死。因此需将冠状动脉支架送入狭窄病变处,将狭窄血管永久撑开,从而改善血流,提高缺血心肌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Mini-crush技术植入双支架后即刻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分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双支架治疗组(A组,n=56)和单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组(B组,n=60)。A组:应用Mini—Crush技术对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分别植入药物涂层支架;B组:主支血管植入支架,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血管血流情况、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心血管事件。【结果IA组术后即刻造影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患者4例,B组10例(P=0.021),术后12个月B组心血管事件18例,A组8例,A组术心血管事件少(P=0.043)。【结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应用Mini—Crush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能降低术后即刻分支血管狭窄率,减少术后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内支架对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撑的影像效果。方法 7例9支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左前降支1支,左回旋支4支,右冠状动脉4支,各植入1枚支架,共9枚。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9支病变血管全部呈管柱状成形,平均狭窄度由术前的8688%降至术后的107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形态,获得良好的开通效果,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治疗冠动脉狭窄,阻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方法 对150例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根据患的证候、舌苔、脉象,辨证为心血瘀阻型66例、心气亏虚型45例、心肾阴虚型14例,并实施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护理。结果 患经术前、术后的中西医治疗、护理,均顺利配合完成手术,平均住院29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能减少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并发症,提高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尝试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例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男性患者,给予其"一站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分析相应的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方式及术后相关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颈动脉CTA提示支架通畅,患者无晕厥、黑朦症状。结论:"一站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但需要在杂交手术室进行,且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观察和评估174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19%,分别表现为局部出血和血肿、血管内感染、血栓形成、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动脉瘤等。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严密观察切口及术侧足背动脉血运情况,指导患者合理制动和保持情绪稳定,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及时补充血容量,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胡慧英  李志刚 《临床荟萃》2012,27(4):280-28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特点与趋势,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探讨QTd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PCI对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评价PCI术预后的有效无创方法.方法 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60岁冠心病患者679例,分为冠心病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单支或多支病变,狭窄程度≥50%)536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143例.术前分别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75%的393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并再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76例,双支病变组118例,3支病变组99例.对照组: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患者143例.PCI各组术前、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QTd、QTcd,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的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QTd和QTcd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1),冠心病3个亚组的QTd和QTcd在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个亚组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术前QTd(48.52±12.35)ms,术后1天(41.23±13.35) ms,术后7天(41.12±12.61) ms,术前QTcd(55.34±15.81)ms,术后1天(48.62±14.93) ms,术后7天(48.23±13.65) ms;双支病变组术前QTd(53.26±16.95) ms,术后1天(44.54±14.63)ms,术后7天(43.96±15.32) ms,术前QTcd(59.41±16.72)ms,术后1天(50.35±15.43) ms,术后7天(49.94±15.35)ms;3支病变组术前QTd(58.43±13.72) ms,术后1天(52.82±13.66)ms,术后7天(52.76±13.32)ms,术前QTcd(65.91±18.53)ms,术后1天(60.21±16.38) ms,术后7天(60.19±15.74) ms.结论 QTd、QTcd在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PCI术后明显降低,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有关.说明QTd、QTcd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心肌缺血,评估PCI术后预后的有效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对无复流现象预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的高发因素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无复流现象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618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情况判别无复流现象高发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是否伴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目前吸烟,术前PT、APTI'不影响无复流现象发生,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右冠状动脉病变、病变血管直径〉4mm、血管病变呈弥漫性病变、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狭窄、罪犯血管处有血栓征象患者无复流现象明显增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介入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通过评价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可以发现预测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棘突球囊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20例134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应用棘突球囊进行扩张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介入治疗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资料,评估棘突球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134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行棘突球囊扩张治疗中失败5处,成功扩张129处,成功率为96.3%。129处中,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弥漫性病变、分叉病变、开口部病变和以及其他类型病变各为30、24、26、16和33处,成功扩张后,给以支架植入或应用药物球囊治疗。6例棘突球囊扩张后发生了内膜撕裂,均为A型夹层,发生率为5.0%(6/120),对其中5例行植入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及需要外科处理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棘突球囊临床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扩张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Improved outcome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DES) have resulted in their expanded use for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stenosis.

Aim. We compared outcom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for unprotected LMCA stenosis and patients treated b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Method.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January 2007, 6705 patients were studied with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northern Finland. All subjects treated with revascularization of LMCA stenosis (n=287) were included and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12±6 months.

Results. From 287 patients, 238 underwent CABG, and 49 had PCI with DES. The incidence of 1-year mortality was 4% among the PCI-treated and 11% among CABG-treated patients (P=0.136). After the first month, mortality among PCI- or CABG-treated patients did not diff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2% versus 7%, P=0.133). The most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was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hazard ratio 14.9, 95% CI 5.5–40.0, P<0.001).

Conclusions. PCI with DES for selected LMCA disease patients results in short- and midterm outcomes comparable to results of CABG in general. PCI is a viable therapeutic option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LMCA stenos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患者PCI术前后右心室(RV)功能变化。方法选取25例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单支重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病例组,42例无明显狭窄者为对照组。PCI术前及术后1、3个月采集二维及三维超声图像,测量并计算右心室常规参数及三维应变指标,分析三维图像获取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3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3D)、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3D)、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右心室游离壁(FW)和室间隔(Sep)纵向应变(RVLS)。结果病例组术前右心室心肌功能指数(RVMPI)较对照组增大(P<0.05),TAPSE-3D、Sep-RVLS和FW-RVLS显著减小(P均<0.05),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者FW-RVLS减小更明显(P<0.05),其他参数在不同病变血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术后右心功能较术前改善明显(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单支重度病变引起RV功能受损,以RCA病变患者受损更著,FW-RVLS具有较好提示意义;PCI术后RV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三酰甘油(TG)血症对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并植入金属支架、资料完整的1367例冠心病(CH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G水平分为高TG血症组(HTG组,TG>1.70 mmol/L)和TG正常组(NHTG组,TG≤1.70 mmol/L).比较两组患者行PCI的临床特点.结果 HTG组615例,NHTG组752例.与NHTG组比较,HTG组年龄明显降低,合并糖尿病比例升高,心肌梗死比例降低,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空腹血糖(FBG)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两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两组患者的病变血管范围、病变位置、病变类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G在冠脉轻、中、重度狭窄时无明显差异(F=0.019,P=0.981);两组患者治疗病变数、植入支架个数、植入支架位置、植入支架的参数等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行PCI的患者中,合并高TG血症的CHD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糖尿病与高TG血症有明显的相关性;高TG血症可促发CHD,但对冠脉病变范围、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均无影响,不是CHD严重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CAD-C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08年9月我院对252例CAD-CL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后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244例CAD-CL(包括慢性闭塞、分叉病变、长病变和再狭窄)患者成功置入支架(244/252,96.83%),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20%.32例患者放置支架后出现侧支血管阻塞,48例出现动脉夹层,15例支架内形成再狭窄,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前降支置入2枚支架后仍处于低血压状态,经临时起搏器置入等积极抢救无效死亡,1例于术后第3天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后经急诊PCI治疗闭塞血管再通,痊愈出院.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多支病变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多支病变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入院时血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且多支病变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单支病变组(P=0.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多支病变、糖尿病、入院时血糖、肌酐为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糖为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526,P=0.009)。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时,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应用的意义和效益,为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生动员病人接受检查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将50例ACS患者根据病人经济承受能力和意愿分为IVUS组及对照组,IVUS组(22例)患者行常规冠脉造影(CAG),IVUS指导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对照组(28例)行常规CAG后直接行PCI。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及术后6个月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和医疗费用。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IVUS组再狭窄率2.1%,对照组为35.3%,P<0.001;术后6个月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IVUS组为9.1%,对照组为46.4%,P<0.01;两组患者医疗费用比较,IVUS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IVUS可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指导支架置入达最佳状态,可降低冠脉再狭窄率和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在降低患者痛苦的同时明显降低患者承担的经济费用。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2月对254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对治疗后血管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发生血管并发症99例,仅1例心包填塞因心室颤动而猝死,其他均康复出院.结论 冠心病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熟练的操作技术,重视术前护理,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