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5,29(10):879-882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法对40例膀胱癌组织、20例膀胱癌癌旁2cm膀胱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用Y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40例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为0.567±0.251。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存在。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高于癌旁组织OD值(P<0.01)。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Ⅲ级>Ⅱ级>Ⅰ级(P<0.05),OD 值在膀胱癌中随分级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浸润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浅表性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1)。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P<0.05)。复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原发膀胱癌端粒酶活性OD 值(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及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复发无关。但端粒醇活性强度OD值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复发有关。膀胱癌各病理参数中端粒酶阳性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用端粒酶活性强度OD值作为比较可能更能显示其真正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维甲酸受体β(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RARβ表达进行检测:男56例,女24例。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 20例、T2 20例、T3 22例、T4 18例。复发性膀胱癌46例。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阳性率为35.0%。RARβ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可作为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cl-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意义,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对应的4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组织中的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癌旁组织组Bcl-2阳性率高于正常膀胱组和膀胱移行细胞癌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膀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关系密切(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转移情况及肿瘤临床分期等均无相关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5).结论 Bcl-2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低表达.Bcl-2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增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Bcl-2发挥重要作用,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Np6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3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上皮组织中/~Np63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2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77.78%),1例正常膀胱粘膜上皮组织(10.00%)△Np63mRNA呈阳性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组△Np63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蔗异有显著性(P〈0.01)。△Np63mRNA在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p63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糖蛋白(P-GP)与Survivin、Fas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黏膜中P-GP、Survivin、Fas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黏膜,与膀胱癌的分级有关(P〈0.01);而Fas在膀胱正常黏膜中表达高于移行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性膀胱癌P—G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膀胱癌(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GP、Survivin的表达与Fas呈负相关,而P—GP与Survivin表达无关。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多药耐药P-GP与Fas的表达密切相关,与Survivin的表达无关。本研究为采用MDR逆转剂或Fas干扰剂以增加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化疗敏感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ivin与BC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二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相关关系,分析其致癌机制,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对应的90例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膀胱粘膜移行上皮组织中的Livin、BCL-2蛋白的表达.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男66例,女24例,年龄26~68(平均50.24±9.87)岁.按照WHO病理分级:G124例,G240例,G326例;TNM临床分期诊断标准:非浸润性癌(Ta-1期)38例,浸润性癌(T2-4期)52例;单发48例,多发42例;初发54例,复发36例;20例正常对照为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患者经膀胱手术所取膀胱黏膜组织,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将表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Livin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于癌旁组织中亦无表达.Liv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1.11%,其中阳性64例,阴性26例.Livin的蛋白表达与细胞的凋亡率呈负相关.BCL-2阳性表达结果 膀胱癌癌组织(51.11%)与癌旁组织(73.33)BCL-2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0.05).9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46例BCL-2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1.11%,与正常膀胱粘膜阳性表达率10%比较,阳性率明显上升(P<0.05).Bcl-2的蛋白表达与细胞的凋亡率呈负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Livin与BCL-2表达有密切关系 ,在膀胱癌BCL-2的表达随着膀胱肿瘤的分化程度越差阳性表达就增加 ,而 Livin蛋白的表达亦明显增加 ,呈现正相关 (P<0.05).结论 细胞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与凋亡率呈负相关,提示L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有效、敏感的肿肿瘤标志物志物,并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Livin与BC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方面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控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和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6例正常膀胱组织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中不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百分率为70%,Survivin在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BTCC中的表达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urvivin是膀胱癌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望用于膀胱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意义,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膀胱转行细胞癌组)及对应的45例癌旁组织(癌旁组织组),及10例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组织(正常膀胱组)中的L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膀胱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癌旁组织组Livi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71.11%、0,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膀胱组和癌旁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膀胱组和癌旁组织组均未见表达.Livin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级有一定关系;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分期等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组织中L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凋亡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5).结论 细胞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与凋亡率呈负相关,提示L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有效、敏感的肿肿瘤标志物志物,并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端粒酶表达及其活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对30例宫颈癌和15例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检测20例正常宫颈上皮的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宫颈癌、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6.7%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P<0.01)。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的进行性增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道兵  罗旭 《贵州医药》2004,28(10):873-87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手术前后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法对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尿、2 0例术后尿和 10例正常人尿进行定量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2 4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83 3% (2 0 / 2 4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4 4 8± 0 2 32 ;术后 2 0例膀胱癌患者自排尿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2 / 2 0 ) ,端粒酶活性OD值0 2 16± 0 16 3;10例正常健康人的尿沉渣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均阴性 ,端粒酶阳性率为 0 0 % (0 /10 ) ,端粒酶活性OD值 0 0 84± 0 0 5 8;膀胱癌患者术前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和端粒酶活性OD值明显高于术后患者尿及正常人尿的端粒酶阳性率和OD值 (P <0 0 0 1)。结论检测尿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可以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膀胱癌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ELISA法测定喉鳞癌组织及喉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喉鳞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喉部正常组织。喉鳞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与喉鳞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颈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与喉鳞癌的临床分型、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可作为检测喉鳞癌的发生发展、评价肿瘤恶性度、判断喉鳞癌病人淋巴结转移潜能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端粒酶激活及其催化亚基的表达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 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端粒酶活性并观察hTERT mRNA表达。结果:3株卵巢癌细胞系端粒酶活性均呈高水平表达,同时hTERT mRNA亦呈高表达;端粒酶阳性率在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分别为74.19%、2/4,在良性及正常卵巢组织中未检测出活性。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hTERT mRNA仅卵巢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1.79%;端粒酶阳性率及hTERT mRNA表达率均随手术分期的增高而增高(P<0.01)。卵巢肿瘤端粒酶阳性率及hTERT mRNA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其催化亚基的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二者有望成为卵巢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及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 6 0例 ,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 2 0例作为对照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结果 :6 0例胃癌中端粒酶的阳性率为 88.3% ( 5 3/ 6 0 ) ,2 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2 0例的阳性率为 35 % ( 7/ 2 0 ) ,2 0例浅表性胃炎阳性率为 5 % ( 1/ 2 0 )。胃癌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非典型增生与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不同组织学分型胃癌其端粒酶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同时端粒酶在某些癌前病变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端粒酶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端粒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ELISA方法,对109例乳腺癌、30例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30例乳腺腺纤维瘤和10例乳腺癌前病变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正常乳腺组织及囊性增生病无端粒酶活性,乳腺腺纤维瘤有23.33%端粒酶呈弱表达,乳腺癌前病变有4例端粒酶表达。乳腺癌中88.07%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端粒酶阳性率不断上升。其中端粒酶阳性率在临床I期为64.29%,Ⅱ期及以上为91.58%(P<0.05)。端粒酶阳性率在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为75.56%,而转移阳性组中为96.88%(P<0.01)。端粒酶表达在ER(-)组与ER(+)组间无明显差别。端粒酶表达在PgR(-)为95.08%,在PgR( )组为79.17%(P<0.01)。结论:正常乳腺组织中无端粒酶表达。从乳腺癌癌前病变至各期乳腺癌中,端粒酶表达逐渐上升,端粒酶激活可能是乳腺癌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步骤,可以为乳腺癌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其预后判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醇(hTERT)在膀胱肿瘤中的定量表达,探讨其与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在膀胱肿瘤中表达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高清晰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hTERT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并用13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BTCC组织标本中均可见有hTERT的表达,正常膀胱组织中未见表达,表达强度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以及肿瘤的复发而相应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TERT在膀胱肿瘤中表达上调,可以作为诊断、监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