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评价基于循证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足预防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4例胃癌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按常规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组按基于循证构建的胃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预防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护理。结果研究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应用循证预防护理方法优化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发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胃癌患者由于消化道受累,以致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加上肿瘤本身消耗,术前多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术后因手术创伤和应激使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蛋白质的分解,能量消耗,必须给予营养支持.早期空肠内管饲,符合正常生理需要,能促进胃肠功能早日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的输注方案。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每组43例。持续性输注组24 h持续性进行肠内营养,周期性输注组每日肠内营养输注时间为15~17 h。比较两组的肠内营养支持结果,手术前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中点的周径、握力等身体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等营养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分化抗原4(CD4~+)、分化抗原8(CD8~+)、分化抗原4/分化抗原8(CD4~+/CD8~+)的浓度等免疫指标。结果:持续性输注组和周期性输注组分别出现1例(2.3%)、3例(7.0%)肠内营养不耐受,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拔管进行自主进食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周期性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输注组术后第5天、第10天PA显著高于周期性输注组(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的身体、营养及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周期性输注相比,持续性输注方式缩短了胃癌术后患者过渡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及拔管时间,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韩秀艳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371-37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对36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24h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术后3~4天恢复胃肠道功能,7~10天拔除胃肠营养管,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则有不同程度上升(P<0.05)、体重、血糖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加强护理监护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规范进行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术后由于消化道重建,患者无法正常进食,手术创伤大,处于高分解状态,需要营养支持。虽然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胃癌术后的治疗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临床营养中的优点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确诊为胃癌并进行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EN组(n=91)和肠外营养(PN)组(n=89),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康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营养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从术后血清营养学指标上看,2组间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白球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EN组的白蛋白明显高于PN组(P=0.047)。②从术后康复指标看,除首次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外,EN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P=0.011)、首次经口进食时间(P=0.000)、首次拔除胃管时间(P=0.013)、首次拔除血浆引流管时间(P=0.021)及首次拔除尿管时间(P=0.002)均明显短于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2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P=0.079)及总并发症发生率(P=0.63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营养费用EN组明显少于PN组(P=0.017)。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有效、经济、实用,优于PN。  相似文献   

7.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耐受性。方法对68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N的耐受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能耐受术后早期EN的患者21例(30.9%)。术后EN开始时间、营养液的浓度、输入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耐受性的重要因素。根据患者接受营养的形式分为EN组(19例)、EN加肠外营养(PN)组(28例)和PN组(21例),并进行预后比较;EN组较PN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控制术后EN开始时间、小剂量、低浓度及选用短肽型EN液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对EN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2—2016-10间于巩义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88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肛门通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康复效果,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将2008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PN组,各120例。两组营养支持采用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后观测营养状况指标、临床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的体质量、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状况指标、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血生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N组比较,EEN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0 vs. 3.4%)、平均住院费用低[(23 231±256)元 vs.( 30 752±783)元]、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33.4±11.0)h vs.(56.2±15.1)h、(10.3±2.6)d vs.( 12.1±3.1)d](P<0.05)。 结论:与PN相比,EEN在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方面具有同等效果,且具有胃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更低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更为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76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给予整体护理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腹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7 d白蛋白计数、误吸、腹泻,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促进胃肠功能良好恢复,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术前将鼻肠管前端置入胃管侧孔后,同时置入胃内。术中将鼻肠营养管下端向下拉,置入Treiz韧带(或吻合口)远端20-30cm。结果3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无一例死亡。其中5例发生腹胀,4例发生腹泻,1例胃潴留,1例恶心难以忍受,予以减慢输液速度,降低浓度,改为间断输入逐渐加量等方法后症状缓解。结论 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安全、经济,对护理和设备要求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5例胃癌患者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 65例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36~72 h,6例出现腹泻,4例出现腹痛、腹胀,经及时对症护理后缓解。未发生残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早期实施用肠内营养并规范护理,可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肠内营养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治疗。方法:71例住院结肠癌患者,平均年龄(52.53±13.04)岁,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和静脉营养治疗组(PN)。每天基础热能按125KJ(30kcal)/kg体重,蛋白质1.25g/kg(0.2氮/kg),热氮比值为非蛋白热能150 kcal:1g氮。结果:EN组未见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反应。全部患者的外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前EN组47.06%,PN组48.47%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体重、握力、MAC、MAMC、TSF、淋巴细胞总数、Hb、TP、A、BUN、CR、Na、K、Cl、血糖、Tch、TG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均为负氮平衡,术后第3天与第9天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N组血清谷氨酰胺和谷氨酸高于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氨基酸无差异。PN组尿L/M值升高,与EN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用肠内营养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和并能维护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营养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然而如果给予患者不适当的营养支持,不仅不利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相反可能加重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产生过度的应激反应,反而对机体本身的器官及功能造成损害[2],对于胃癌患者可能影响其术后的恢复.笔者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患者的影响,为胃癌术后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5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 8天维持目标量,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手术前1 d和术后第9天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ALT、AST、总胆红素(TB)、CD3、CD4、CD8和CD4/CD8,记录营养支持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天数。结果:E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ALB、TF、PA)及肝功能指标(ALT、AST、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N组的免疫指标(CD3、CD4、CD4/CD8)高于PN组(P〈0.05)。EEN组和PN组营养支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1)。EEN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N组(P〈0.05),E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PN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术后EEN比PN更为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并与全肠外营养作一合理比较。材料与方法: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第一天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n=19)、肠内营养(EN组,n=23)和常规补液(对照组,n=18)3组,并分别在营养支持前、后各一次测定体重、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胃泌素,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TPN及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营养支持后明显升高(P<0.05),体重下降减缓。EN组血胃泌素水平在肠道营养后明显升高(P<0.05)。临床观察E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TPN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全肠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同时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9.
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EN)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手术后需要营养支持的90例患者随机进入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结果(1)EN组体重、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血红蛋白均高于PN组(P>0.05);(2)PN组血浆白蛋白、血中谷氨酰胺的下降较EN组明显,P=0.02和0.009;(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N组8.9%(4/45例),PN组26.7%(12/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死亡4例,其中PN组3例,EN组1例。结论EN可降低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5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胃癌并行BillrothⅡ式+D2胃癌根治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简称营养支持组,36例)和传统康复组(40例)。传统康复组术后按照传统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营养支持组从术后第2天予以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以及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和体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1)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营养支持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康复组(P0.05)。(3)传统康复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3例出现腹胀、1例出现腹泻,而营养支持组只有1例出现腹胀和1例出现呕吐,营养支持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康复组(5.6%比10.0%,P=0.035)。(4)2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肌酐及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时,营养支持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传统康复组(P0.05),其余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营养支持组和传统康复组患者术前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时,营养支持组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康复组(P0.05)。结论本研究有限病例的初步结果提示,行BillrothⅡ式+D2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