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有比较高的静脉桥闭塞率,严重影响CABG术后的近、远期临床治疗效果。静脉获取技术被认为是影响远期通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开放性大隐静脉获取技术相比,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了血管外膜以及血管周围组织,同时避免高压扩张静脉。使用不接触技术获取的静脉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取得了较好的近、远期通畅率,但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不接触技术和常规方法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及术后近期指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我院使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NT组)或常规方法获取大隐静脉(常规组)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40~75(60.1±8.0)岁;NT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38~75(61.3±6.9)岁。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心肌损伤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射血分数、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射血分数、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下肢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均痊愈出院。常规组术后1例二次开胸止血;NT组1例术后胸部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急性肾损伤经治疗后痊愈。结论不接触技术获取的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具有良好的早期效果,不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1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我院非体外循环下行顺行序贯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63例,女53例,平均年龄42~80(64.26±9.67)岁。采用左乳内动脉搭桥左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顺行序贯式搭桥,首先吻合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近端,再顺行序贯吻合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桥血管吻合数目共436个,平均(3.75±0.53)个/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痊愈。迟发性心脏压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均治愈,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而无明显不适。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近期效果,总结其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5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2例、女182例,年龄38~84(61.3±9.0)岁。分析临床效果、术后疼痛、下肢水肿、伤口感染及愈合等情况。结果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过程中,13例患者因皮下脂肪少,中途转换为皮肤桥技术或者部分开放切口。平均采集静脉数为1~4(2.0±0.6)支,静脉桥质量满意,术后下肢水肿和伤口疼痛明显减轻,无伤口愈合不良及伤口感染。全组住院期间死亡7例,2例为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为肺部感染,1例为心室颤动,1例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452例,随访120~1 460(742.6±188.5)d,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再次干预病例。结论内窥镜血管采集术是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以减少下肢伤口疼痛和下肢水肿;与全程或间断切开皮肤等传统方法相比,能够获得相近的静脉质量,更快的恢复和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我院自2014年7月~2016年3月共实施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使用普通肋骨撑开器,经左第五肋间进胸。从心尖部逐渐向心包内游离,分离原有初次手术造成的粘连面。合理暴露靶血管并判断选取远端吻合区域,使用大隐静脉或者小隐静脉作为血管桥,游离下肺韧带,侧壁钳夹取降主动脉为近端吻合口,从而进行二次冠脉血运重建。结果 2例均成功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2~3个,平均手术时间182分钟。无住院死亡病例。目前随访尚无死亡及并发症报道。结论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实施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某些二次开胸的冠心病病人是安全实用的选择,非体外循环方式下进行此类手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贳式”吻合技术住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56例患者行OPCABG术中采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式”吻合术:先行带蒂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若使用游离桥血管则先与升主动脉吻合,再与左前降支吻合。然后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进行“序贯式”吻合搭桥。结果与左前降支吻合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49支,游离左乳内动脉1支,桡动脉4支,大隐静脉2支。采用大隐静脉进行“序贯式”吻合:4个吻合口(包括近端吻合口)32例,3个吻合口15例。桡动脉进行“序贯式”吻合:4个吻合口2例,3个吻合口7冽。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单桥5支。总搭桥207支,平均3.7支/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54例随访2~70个月,无新发心绞痛,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可使OPCABG更简便、安全、有效,更有益于多支病变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 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 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6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60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均在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70~85(76.67±2.33)岁。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采用大隐静脉、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分流栓辅助完成。结果全组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应用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62例,全大隐静脉桥98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1~4年,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好,手术安全,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旁路术同期瓣膜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ao CQ  Li BJ  Xiao CS  Zhu LB  Wang Q  Jiang SL  Meng G  Ma XH  Wu 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57-259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 45例患者,平均年龄59岁(42~75岁);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30例、Ⅳ级8例;二尖瓣病变30例、主动脉病变7例、联合瓣膜病变8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心脏复苏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的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6例行二尖瓣成形,31例行机械瓣置换,8例行进口生物瓣置换。结果 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8.7h,ICU监护1.8d。住院时间平均9.2d。随访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35例、Ⅱ级10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994年1月~1996年12月本院所作的53例乳内动脉(IM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了总结。全部患者均为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其中44例发生过一次以上的心肌梗塞;16例合并室壁瘤形成。除1例为非体外循环行单纯左IMA与左前降支吻合外,其余均行左IMA吻合前降支及大隐静脉序惯“蛇形”桥。全组平均做冠脉吻合口4.28支。同期左室室壁瘤切除4例。手术死亡4例。35例随访6个月~1年半,其中30例症状消失,5例症状减轻,活动量增加。随访结果提示,IMA冠脉旁路移植术可取得满意疗效。作者还对IMA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技术要点、适应证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桥序贯和单纯吻合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2018年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完成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吻合438例,与同期165例大隐静脉单纯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各纳入130例患者。序贯吻合组患者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60(52,68)岁。单纯吻合组患者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61(52,70)岁。对两组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基本匹配,围手术期资料具有可比性。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患者术后死亡率(1.5%vs.1.5%,P=1.000)和并发症发生率(4.6%vs.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12~60(28.3±8.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4.0%,P=0.796)。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平均桥血管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11.8)mL/min vs.(28.0±9.5)mL/min,P=0.597]。序贯吻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单纯吻合组[(142.5±21.2)min vs.(186.3±27.6)min,P<0.001],序贯吻合组引流量少于单纯吻合组[(204.7±39.6)mL vs.(271.3±48.3)m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桥序贯吻合技术优于单纯吻合,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乳内动脉-桡动脉或大隐静脉(LIMA-RA或LIMA-SV)复合桥血管在微创左胸小切口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LIMA-RA或LIMA-SV复合桥血管治疗冠心病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41±7.73)岁。其中,LIMA-RA复合桥血管(动脉-动脉复合桥血管)34例,LIMA-SV复合桥血管(动脉-静脉复合桥血管)22例。患者均经左胸前侧第4肋间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术。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MIDCAB术,无术中转为正中开胸。靶血管再血管化数目:2支12例,3支41例,4支3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27.14±31.35)h,术后住ICU时间为(3.16±2.53)d,术后住院时间(11.89±3.91)d。围术期死亡1例(1.79%),该例系LIMA-SV组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随访1~77(22.70±17.56)个月,全组无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病例。LIMA-RA组术后2年的累积生存率为94.4%±5.4%,LIMA-SV组术后2年的累积生存率为86.8%±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全组患者LIMA通畅率为100.0%,LIMA-RA组术后2年的累积RA桥血管通畅率为90.3%±5.3%,LIMA-SV组术后2年的累积SV桥血管通畅率为86.7%±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结论 LIMA-RA或LIMA-SV复合桥血管可安全应用于MIDCAB术中,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对于桡动脉桥无法使用或获取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患者,LIMA-SV复合桥血管方案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利用不接触技术和传统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后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程度。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常规技术组(传统大隐静脉取材)及不接触技术组(不接触技术取材)。常规技术组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6±6.4)岁。不接触技术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2±6.6)岁。结果 70例患者术后1年后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常规技术组及不接触技术组移植通畅率分别为83/116(71.6%)、113/122(92.6%)。对影响移植物通畅率结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显示不接触技术与常规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接触技术取材大隐静脉,其短期通畅率较传统方法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技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97例冠心病患者应用EVH联合直视下采集桡动脉技术行CABG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29例;年龄45~84岁(69.3±11.8岁)。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91例,体外循环CABG 6例。观察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和采集时间。结果每例患者移植血管3~5支(3.7±0.6支),大隐静脉全部于单侧大腿采集,长度15~29 cm(22.0±6.0 cm),采集时间29~52 min(32.0±11.0 min);采集的桡动脉长度16~22 cm(22.0±6.0 cm),采集时间25~42 min(30.0±9.0 min)。术后死亡3例,死于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术后采集大隐静脉的皮肤切口均无感染,出现下肢水肿5例,淋巴漏1例,皮下血肿3例,均自行愈合。随访84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失访10例。随访期间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生存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在CABG术中采用EVH联合直视采集桡动脉,减少了大隐静脉的采集长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升主动脉粥样硬化(ascending aortic athero-sclerosis,AAA)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合并AAA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35例,5例联合应用左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冠脉搭桥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杂交技术);3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其中9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例将大隐静脉桥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12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其静脉桥或桡动脉桥吻合到左乳内动脉,8例应用"易扣"近端吻合辅助装置完成静脉桥的近端吻合。所有患者均未应用主动脉侧壁钳。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AAA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结合杂交技术、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或近端吻合装置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冠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获取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桡动脉的获取方法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行量化Allen试验决定是否切取桡动脉。桡动脉伴随静脉一起切取,术中不直接接触桡动脉,严格避免夹镊桡动脉本身;离断后腔内注入肝素罂粟碱液,并将桡动脉置于该液中备用。共获取桡动脉22根,远端吻合至冠状动脉后降支、钝缘支及前降支,近端均吻合至主动脉。术后常规应用钙通道阻滞剂12个月。结果术后患者心绞痛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无围术期心肌梗死。无术中桡动脉痉挛现象,围术期无出血、栓塞合并症,无手臂缺血发生。结论桡动脉移植物可常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严格的“免触”技术和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是保证桡动脉良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前降支单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59.6(44~68)岁。所有患者均游离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其中1例因术中探查见第一对角支近端明显粥样斑块且对角支粗大,遂向上延长切口,全胸骨打开,游离大隐静脉行对角支搭桥,近端吻合于升主动脉,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其中1例术中转为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其余18例手术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无乳内动脉损伤、无吻合口漏血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无大出血、二次开胸止血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术后住院4~6 d,监护室入住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常规开胸手术明显降低,术后随访期间无心绞痛复发病例。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较小,安全可靠;而且是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及可灵活应变的小切口微创手术,尤其适合于初学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我院使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行CABG 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例,平均年龄(56.8±6.0)岁。观察桥血管流量、围术期临床结果及冠状动脉CT结果。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共完成124支乳内动脉吻合,同时使用大隐静脉吻合116支,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4.5±0.8)个。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6.4±22.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83.0±18.3)min,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20.8±21.3)h,住ICU时间(2.7±1.7)d。左侧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28.8±12.4)mL/min,右侧乳内动脉桥平均流量(32.8±13.8)mL/min,大隐静脉桥平均流量(41.5±21.5)mL/min;双侧乳内动脉桥血管平均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发生。1例男性患者胸骨愈合不良,行清创缝合后治愈。CT血管成像显示7支静脉桥、5支动脉桥吻合口远端显影浅淡,但仍通畅;1支静脉桥未显影,提示桥血管闭塞。结论在CABG中使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早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单中心8年间的1 57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内镜大隐静脉采集术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评估及经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内镜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共计1 573例,观察并分析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后室颤等与血管桥采集质量相关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观察下肢术后疼痛、水肿、切口感染等情况。集中选取2014年3月至5月间连续70例应用内镜采集大隐静脉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于术后1周复查64排冠状动脉CT评估术后近期血管桥通畅情况。结果应用内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大体质量满意。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共18例。其中出现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9例,死亡5例;出现术后频发室颤5例,死亡4例;出现术后脑梗死12例,死亡5例;出现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均死亡。术后下肢水肿和切口疼痛明显减轻,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情况明显减少。术后近期血管桥通畅情况理想。结论长时间大样本量的应用,充分证明内镜大隐静脉采集术具有微创、减轻疼痛等优点,加快恢复进程,避免大面积瘢痕形成后导致运动不便,加之远期的美容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一项成熟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中的应用经验,以减少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31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6例;年龄58~78岁,平均年龄71.3岁。5例联合应用off-pump 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杂交技术治疗,其余26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径路行off-pump CABG。9例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16例以左乳内动脉为惟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或桡动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1例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到无名动脉。所有患者主动脉根部均无吻合口。结果5例"杂交"手术患者共经PTCA植入支架6枚,26例胸骨正中开胸患者移植血管74支(2~4支/例),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术后心绞痛消失24例,明显缓解7例。发生心房颤动2例,行二次开胸手术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29例,随访3个月~3年,失访2例。随访期间无死亡,1例行"杂交"手术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再发,其余28例患者生活质量良好,无神经、精神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ff-pump 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