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期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致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 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置管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结果 对照组肿胀发生率22.0%,观察组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4周与置管初始置入导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指导PICC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渗血及导管脱出或进入,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早期功能锻炼预防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致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将86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倒)和观察组(36例)。观察组置管后24h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指导。结果对照组肿胀发生率22.0%,观察组为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渗血发生率及置管后4周与置管初始置入导管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指导PICC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肢体肿胀的发生,且不引起渗血及导管脱出或进入,具有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7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微波组各137例。对照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进行置管肢体运动训练,微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波热疗,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微波组置管14 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微波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单纯肢体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4.
血液高凝恶性肿瘤患者PICC同步抗凝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同步抗凝治疗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按常规方法预防静脉血栓发生,观察组增加同步抗凝治疗即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2次/d,使用时间≤15d。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15d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PICC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同步抗凝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延长PICC置管时间,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固定的有效性,降低局部感染率。方法将106例行PICC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法;观察组采用按摩消毒及减张力固定换药法。结果 PICC置管4周时观察组局部感染率及透明敷贴松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PICC置管7个月时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摩消毒及减张固定换药法用于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换药,固定效果好,可有效降低局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三向瓣膜式PICC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NP(诺维本加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6%)显著高于观察组(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行PICC化疗可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降低恶性肿瘤患者PICC所致的血栓形成发生率.方法 将1 600例住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管及干预;观察组进行全程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及防护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1.25%)显著低于对照组(3.38%,P<0.01)...  相似文献   

8.
方云 《护理学杂志》2013,28(11):18-19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穿刺方法行PICC置管术对血液肿瘤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血液肿瘤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结果两组置管过程均顺利。置管后24h观察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16%和10.53%,24h内非正常更换敷贴观察组为0.26次,对照组0.21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临床血液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合适PICC置管体位,以预防或减少头颈部肿瘤患者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取常规体位,即患者平卧,置管侧上肢外展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嘱患者将头偏向穿刺侧,下颌紧贴锁骨,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观察组取改良体位,即患者平卧,头枕5cm高枕头,置管侧上肢外展45°~90°,穿刺成功送管至导管末端到达肩关节位置时,患者配合抬高穿刺侧上肢,操作者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结果观察组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17%,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位改良能有效降低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三向瓣膜式PICC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对预防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NP(诺维本加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63.6%)显著高于观察组(5.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行PICC化疗可减少肿瘤患者化疗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1 68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841例和观察组8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流程,以生理盐水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观察组采取改良PICC置管流程,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结果 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842例(99.41%),对照组787例(93.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一次成功置管病例置管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改良PICC置管术结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有利于提高肿瘤患者PICC一次性成功置管率,缩短成功置管耗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PICC置管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方法将794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按置管顺序,单号390例分为对照组,双号40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于肘部置入PICC至预测长度后,将B超探头放置在颈内静脉体表处,观察有无PICC导管异位;观察组在用B超观察的同时,用20mL注射器从导管尾端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2~3mL,观察颈内静脉有无PICC导管异位。两组确认PICC置管成功后行胸部X线摄片确认。结果观察组异位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法可提高PICC导管异位判断正确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早期护理干预预防PICC致静脉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代艺  徐伟  喻姣花 《护理学杂志》2008,23(10):52-53
目的 探讨预防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的干预方法.方法 将100例确诊为乳癌需行化疗予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置管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包括神灯局部照射、喜疗妥局部外涂、健康教育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出现静脉炎后均予如意金黄散外敷处理,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及治愈情况.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其发生时间明显延迟(P<0.01);两组静脉炎均治愈.结论 PICC置管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紫草膏预防非首疗程化疗患者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非首疗程化疗PICC置管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置管后12h开始用紫草膏自穿刺点上方2~3cm沿静脉走向涂搽,每日2次,共用7d;对照组采用湿毛巾热敷。观察1周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涂紫草膏可有效预防非首疗程化疗应用PICC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紫草膏外敷预防非首疗程化疗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紫草膏预防非首疗程化疗患者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非首疗程化疗PICC置管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置管后12h开始用紫草膏自穿刺点上方2~3cm沿静脉走向涂搽,每日2次,共用7d;对照组采用湿毛巾热敷。观察1周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98%,对照组为27.9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涂紫草膏可有效预防非首疗程化疗应用PICC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吉庆  李玉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26-32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管中防治并发症的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7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将预见性护理措施运用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对照组35例肿瘤患者置管后采用PICC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PICC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穿刺部位出血、导管移位、导管赌塞、过敏性皮炎等6个指标总的发生率为20.0(%7/35),对照组91.4(%32/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87,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预防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血栓的作用.方法:113例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置管后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毫克连续3天静脉输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未采用地塞米松.两组病人置管后均采用超声监测PICC血管,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比较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病人置管后连续3天使用地塞米松可降低PICC置管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将66例需要置管化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eldinger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19.
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所致血栓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技术降低PICC所致静脉血栓及留置导管失败的作用。方法将96例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超声组(38例)和常规组(58例)。超声组于PICC置管前、后应用超声检查选择血管,观察血管情况、血流变化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血栓;常规组常规穿刺置管。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技术可以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要置管化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结果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O.01)。结论Seldinger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