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责任制护理在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前(2015年6月~2016年5月)住院的86例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我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后(2016年6月~2017年5月)住院的86例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责任制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出院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有助于缩短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风险护理对ICU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ICU于2016年1~3月收治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风险因素护理,设为观察组。选取ICU于2015年10~12月收治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管道滑脱、压疮、误吸等护理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病情保证、获取信息、被接纳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护理能够预防ICU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确保患者的住院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点关注式安全护理在高龄食管异物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重点关注式安全护理应用前(2015年1月—2015年12月)和应用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龄食管异物病人各3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应用前后高龄病人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严重并发症早期发现控制率、基础疾病控制率和安全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高龄食管异物住院病人采取重点关注式安全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该类病人的住院安全性及其对安全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抢救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以及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应急反应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应急反应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急反应时间小于30min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应急反应时间大于60分钟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4%)显著低于对照组(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显著高于对照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采用前瞻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显著缩短应急反应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责任制分区管理模式在我院门急诊输液室中的应用体会。方法我院门急诊输液室自2018年9月开始,将输液室座位重新划分为A、B两个区域,同时实行护士责任制包干模式,将实施责任制分区管理前输液患者1 000例设为对照组,实施责任制分区管理后输液患者1 00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输液不良安事件(隐患)发生率、患者(护士)满意度、各项护理质量等。结果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隐患)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输液前评估落实率、患者满意度、健康宣教知晓率及覆盖率等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急诊输液室实施责任制分区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减少了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输液过程的安全,提升了护理人员临床工作能力,提高了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妇科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12月22例妇科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选取2016年2~11月22例妇科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妇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P"护理模式在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5月~10月在本院精神科住院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6年11月~2017年4月收治的73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干预组给予"4P"护理管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不良事件发生和对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显著低于观察组,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P"护理模式有利于精神科护理质量的提升,降低住院患者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98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3年7月~2014年11月132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质量护理持续改进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54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50例;观察组及时上报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仅能够降低妇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还能提高护理人员不良事件风险意识,能够做到积极主动的上报,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建立护理标识系统前后1年患者1 000例,将护理标识系统建立前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护理标识系统建立后患者设为干预组,每组500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标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标识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耳鼻喉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性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实施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上报率、不良事件上报及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护理质量监控、文书记录、消毒隔离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隐患自查模式能有效提高耳鼻喉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效果,降低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住院的132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在骨科一病区住院的128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护理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护理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风险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措施在住院患者皮肤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因各种原因需卧床的住院患者1188例,分为对照组576例,观察组6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皮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需卧床的住院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实施预防性措施可明显降低皮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对胸外科围术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胸外科围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胸外科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围术期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应用于胸外科围术期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安全、高效,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标识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依从性评分分别为(3.6±0.3)分和(2.9±0.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对照组发生率为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标识应用于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护理安全风险,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安全健康教育提示卡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安全健康教育提示卡。观察两组坠床、压疮、肌肉萎缩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健康教育提示卡的应用,可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我院产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以实施前后1年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下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产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下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8,P=0.00);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0,P=0.00);同时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P=0.00)。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用于剖宫产初产妇可有效降低下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媒体健康教育在住院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0~2018年3月的7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2017年10月~12月住院的3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3月住院的3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预防跌倒、坠床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预防跌倒、坠床教育的同时采用多媒体健康教育。跟踪监测两组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比较两组病例发生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1人;对照组发生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15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多媒体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防范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住院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7至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208例。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将本院心内一科和心内二科两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追踪方法学护理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内科实施追踪方法学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顾红瑛 《当代护士》2016,(12):173-175
目的评估对神经内科护理风险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实施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的300名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实施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的300名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两组跌倒、坠床、压疮、烫伤、噎食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实施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和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汤红  陶震华 《当代护士》2018,(9):179-181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及临床防范要点。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住院患者共84例,将其随机分组比较,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并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护理效果比较理想,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