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切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而进行甲状腺切除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术后血清钙(Ca2+),磷(P3-)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等的变化,比较手术前、术后第6个月及术后第12个月透析前和透析中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度的变化。结果:甲状旁腺切除术后,Ca2+、P3-、i PTH及钙磷乘积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第6个月,患者透析前、透析中SBP(收缩压)及PP(脉压差)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第12个月的SBP和PP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透析中收缩压标准差(SBP-SD)较术前明显降低,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较术前下降,但仅术后第12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甲状旁腺切除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甲状旁腺切除术可以降低伴有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血压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开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88例,开始透析3个月时进行胱抑素C的检侧,同时开始检测透析间期一周血压,计算平均血压值,根据不同平均收缩压值分为三组:A组:110 mm Hg,B组:110~160 mm Hg,C组:160 mm Hg;根据不同平均舒张压值再分为三组:a组:60 mm Hg,b组:60~90 mm Hg,c组:90 mm Hg。比较不同血压组间RRF(用血胱抑素C计算:RRF=0.70+22×1/Cys C)有何不同。结果:收缩压110 mm Hg和160 mm Hg组RRF明显低于110~160 mm Hg组(P0.001),而收缩压110 mm Hg组比收缩压160 mm Hg组RRF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60mm Hg组的RRF明显低于舒张压在60~90 mm Hg组和舒张压90 mm Hg组(P0.001)。而舒张压在60~90 mm Hg组RRF明显高于舒张压90 mm Hg组(P0.001)。结论:控制透析间期高血压,并防止透析间期低血压发生可能有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患者舒张压过低可能加速残余肾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 S,MHD)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80例做横断面研究。其中30例为常规血透的患者,50例为组合式透析的患者。监测两组透析间期44h动态血压值、透析中血压值,计算收缩压(systolic b]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 D),以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收缩压和舒张压BPV。比较不同治疗模式BPV的差异。结果:常规透析组和组合式透析组的透析间期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分别为(155±4) mm Hg和(152±6) 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P-SD分别为(13. 11±0. 57)mm Hg和(10. 21±0. 55) mm Hg,SBP-CV分别为(7. 54±0. 54)%和(4. 03±0. 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透析间期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BP-SD和DBP-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透析中平均SBP分别为(135±3) mm Hg和(145±7) mm Hg,SBP-SD分别为(9. 10±1. 39) mm Hg和(7. 19±1. 21) mm Hg,SBP-CV分别为(5. 51±0. 34)%和(3. 11±0. 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似的,两组透析中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DBP-SD及DBP-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组合式透析模式较单纯普通血透模式的患者透析间期及透析中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小,是一种比较推崇的透析模式。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血压节律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血压节律可能存在的异常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于透析间期(透析前1 d)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非高血压组、高血压控制组及高血压未控制组。监测或评估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Kt/V、血清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IDWG)、Morisky依从性评分等。对相应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影响血压节律的因素。 结果 (1)动态血压相关参数包括夜间血压下降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杓形血压比例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未控制组的24 h平均脉压比其他两组高[(80.06±13.41)比(53.00±7.73)、(57.85±21.97) mm Hg,均P < 0.01]。(2)3组患者血压曲线均呈现“两峰一谷”的表现,高血压未控制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3)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血iPTH呈负相关(r = -0.349, P = 0.024)。(4)44例患者中的全部10例杓型血压节律者的AASI与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r = -0.748,P = 0.013)。 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与甲状旁腺素及血管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苏凯杰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2,42(2):374-377
高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可引起乏力、痉挛、肌肉抽搐、心电图改变等,严重可至心律紊乱、猝死。肾脏是K
+排泄的主要器官,高钾血症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很少发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透析间期常出现高钾血症,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对高钾血症的研究进展,先简要回顾正常血钾的调节过程,然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242例MHD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根据血压晨峰分为血压晨峰组(44例)和非血压晨峰组(198例)。采集2组患者相关的研究数据,记录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①2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钙、血磷和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压晨峰组的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QT离散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分别为(152±14)mmHg、(158±10)mmHg、(124±12)mmHg、(56.2±14.6)、(132.8±4.0)g/m~2,与非血压晨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时2hSBP、24 h平均脉压(24hPP)、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别为(168±17)mmHg、(62.5±12.6)mm-Hg、(1.18±0.32)mm,与非血压晨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24hDBP、dDBP、nDBP、夜间最低DBP和晨起时2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压晨峰组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63.6%)及病死率(27.3%)显著高于非血压晨峰组(22.7%,8.1%)(P0.01)。结论 MHD患者存在血压晨峰现象,血压晨峰与MHD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MHD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技术应用于无功能肾的终末期肾病已有40多年。我院于1992年开始设立血液透析中心,现将我院199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4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以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9.
唐雅文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2,10(1)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影响生存风险的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486例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选后记录姓名、性别、年龄、透析开始时间,原发病、肝炎及到观察日期截止时生存情况.登记患者透析3~6个月时血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钙、血磷及乙、丙型肝炎资料的各项指标.结果 486例患者中年龄≥65岁中老年人116例,年龄在18~64岁之间的青壮年患者370例.两组患者开始透析治疗3~6个月后血红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钙、血磷等生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存率逐年下降,中老年组患者透析12个月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青壮年组,60个月时青壮年组生存率为81%,中老年组生存率为52%,120个月时,青壮年组生存率为59%,中老年组生存率为29%.采用Cox Regression法对多个生存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表明,血磷水平是透析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透析后血磷水平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透析生存率低于青壮年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10)
<正>目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在中国的发病率已高达10. 8%~([1]),因CKD而进入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由此伴随的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CKD和血液透析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来说是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2])。因此,对MHD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做好有效的评估和管理能够降低骨折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MHD患者骨代谢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所以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含糖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糖、血压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MHD患者5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糖透析液组、含糖透析液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时分别使用无糖透析液和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的含糖透析液,持续观察3个月,并检测患者每次透析开始、透析2h、透析结束时血糖和血压,及观察期前后的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结果 无糖透析液组低血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含糖透析液组(P<0.05),两组患者透析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观察期前与观察期结束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葡萄糖浓度为5.5 mmol/L的含糖透析液能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糖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且不影响血清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具有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8)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44例透析中血压升高的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X60-FX80,超纯透析液)治疗1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试验前(0月)、试验后6个月与试验后12个月透析过程中发生高血压的人次,及透后体重(W)、心胸比、服用降压药物种类及透前血肌酐(Cr)、尿素氮(BUN)、尿酸(UA)、血磷(P3-)、血钙(Ca2+)、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高通量透析6、12个月后较低通量透析时透析过程中发生高血压的人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次/人vs 1次/人vs 0.5次/人,F=41 522,P=0.000),且生化指标CRP、Alb、i PTH、P3-、Hb、Hct%等在两种透析状态下有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可能能减少患者的透析过程中血压升高发生次数,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可能会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长期接受透析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9例)及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病因、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超滤量(UFV)、超滤率(UFR);血钠(Na )、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糖尿病、左室肥厚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UFV、UFR有统计学差异(P<0.01);Na 、Alb、Hb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无差异(P>0 05).结论: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减慢超滤速度,改变血液净化方法,采用序贯钠透析、低温透析,适当用药,改善心功能,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可防治透析中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Agarwal等报道86%的MDH患者合并高血压,解放军肾脏病专业协作组调查了我国28个省市的2001例血液透析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为81.52%,控制率为58.98%。高血压使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增加,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3l。而单次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额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或血液透析结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与透析治疗本身相关的并发症,称为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而低血压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可高达20%~30%,是当前透析治疗中值得关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高血压较常见且不易控制。MH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左心室肥大、缺血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透析前平均动脉压每增加1.0mmHg,患者的病死率可增加3.9%。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的营养状况。方法:对57例维持性血透患进行人体测量、生化指标的测定、饮食评估、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及综合性营养评估(GNA)。结果:不同指标评估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三头肌皮皱厚度(TSF)66.7%,上臂中段肌肉周径(MAMC)33.3%,白蛋白(Alb)31.6%,前白蛋白(PA)45.6%,转铁蛋白(TRF)63.2%,饮食蛋白摄入(DPI)33.3%,SGA38.6%,GNA47.4%。各项指标均属正常仅占14,0%。依据GNA评分,营养不良组与营养良好组进行比较,Alb、PA、蛋白分解率(nPCR)、DPI、SGA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6.0%透析患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GNA对血透患具有良好的营养评价作用。对MHD患进行常规的营养评价及合理的营养指导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失眠是普通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发病率约为4%~29%[1],在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或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病率更高,约达到50%~75%[1~3]。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是损害植物神经功能、增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4]。血液透析伴失眠的患者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神经体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