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舒适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2周后)患者实施3个月的舒适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护理效果.结果 SAS、SDS及SCL-90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1);满意度/舒适度评分87.63±9.75,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时期(55.18士10.42,P<0.01).结论 舒适护理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我接纳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包括自信心训练、疾病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的自我接纳训练。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干预前后TAS-26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自我接纳训练能有效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我信心及技能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精神症状和社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精神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即每天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开展娱乐活动,责任护士定期健康教育等。训练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自我信心及技能训练。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进行评定。结果两组SAQ、NBPRS、SSPI评分比较,处理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我信心及技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纳水平、改善精神症状、增强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会所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与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9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会所组,其中常规组40例采用常规干预康复模式,会所组58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会所康复模式。结果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生活满意度指数B量表(LSIB)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会所组患者干预后各时间点PANSS、ADL、FBS总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LSIB总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1)。结论会所康复模式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精神状态,同时对患者家庭负担改善和生活满意度提升亦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强化行为疗法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阳性强化行为疗法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康复的效果。方法将68例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抛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病房护理管理方法,给予简单的娱乐活动(即非指导性的娱乐活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为期8周的阳性强化行为疗法。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价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分和总积极因素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激惹、精神病表现、迟滞因子分以及总消极因素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阳性强化行为疗法能够矫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障碍,对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降低精神残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生活行为能力,以提高其生活独立性.方法 将39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始动性功能训练,均干预1年.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SDSS(除职业和工作、社会性退缩因子外)、ADL、NOSLE(除抑郁因子外)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系统、持续的始动性功能训练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的始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生活行为能力,以提高其生活独立性。方法将39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始动性功能训练,均干预1年。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DSS(除职业和工作、社会性退缩因子外)、ADL、NOSLE(除抑郁因子外)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系统、持续的始动性功能训练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活动的始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的频率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自制问卷,对261例患者及家属采取询问方式进行调查。结果42.44%的滨州市区患者及40.45%的外地患者住院期间极少家属探视或无探视。62.83%患者无家属探视时表现为焦虑、埋怨及被遗弃感;73.56%的患者家属探视后心情愉快。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率低,医护人员需对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转变家属对患者和对探视的态度,多理解、关爱患者,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队列训练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队列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为期8周的队列训练。采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价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干预8周后PANSS、IPR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队列训练能促进患者间的情感沟通、理解协作,改善其人际交流、缓解情感平淡,改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混合性别住院效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探讨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同住一个病区对疾病的影响。将51例(男33例,女18例)患者安排于混合性别病区(实验组),58例(男28例,女30例)安排于单一性别病区(对照组)。治疗、护理方法两组相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于入院第3天、第21天对两组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实验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因子分增加值大于对照组,精神病表现因子和总消极因素分减少值小于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社会能力因子分增加值大于对照组,女性患者精神病表现因子分减少值小于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社会能力因子分增加值大于对照组。女性患者精神病表现因子分减少值小于对照组,提示混合性别住院不会导致患者病情激化,有助于社会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的频率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方法自制问卷.对261例患者二家属采取询问方式进行调查。结果42.44%的滨州市区患者及40.45%的外地患者住院期间极少家属探视或无探视。62.83%患者无家属探视时表现为焦虑、埋怨及被遗弃感;73.56%的患者家属探视后心情愉快。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探视率低,医护人员需对家属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转变家属对患者和对探视的态度.多理解、关爱患者,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家庭关系改善的效果。方法按照自愿原则,将101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分为干预组56例,对照组45例。将两组患者均开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确定1个主题,患者根据自己兴趣参与不同兴趣小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封闭式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共6次,在3个月内完成。6次活动均有不同的主题。比较两组家庭关系、精神症状和精神残疾改善情况。结果第6个月末,干预组家庭关怀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精神症状阳性和阴性症状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团体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家庭关系改善的效果。方法按照自愿原则,将101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分为干预组56例,对照组45例。将两组患者均开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确定1个主题,患者根据自己兴趣参与不同兴趣小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封闭式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共6次,在3个月内完成。6次活动均有不同的主题。比较两组家庭关系、精神症状和精神残疾改善情况。结果第6个月末,干预组家庭关怀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精神症状阳性和阴性症状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团体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家庭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探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实施传统式的功能制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服务与护理、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和文化护理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管理,8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BPRS总分值及各因子分(除激惹性外)、SDSS评分及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及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家庭干预1年,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家庭关怀指数问卷(APGAR)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LQO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干预后APGAR、LQOL总分及各因子分(除居住环境、法律安全因子外)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家庭支持与工作状况、闲暇活动、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健康、总体生活状况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家庭干预有利于指导家属向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张云  高诚 《护理学杂志》2007,22(2):64-65
目的探讨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对96例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率为54.17%,对治疗期望的需求率为66.67%,对心理支持的需求率为48.91%,对周围环境的需求率为54.17%。4个病种在治疗期望和心理支持2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对周围环境的需求与职业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程度高,需针对患者的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治愈率和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张云  高诚 《护理学杂志》2007,22(3):64-65
目的 探讨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对96例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率为54.17%,对治疗期望的需求率为66.67%,对心理支持的需求率为48.91%,对周围环境的需求率为54.17%.4个病种在治疗期望和心理支持2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对周围环境的需求与职业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结论首次住院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需求程度高,需针对患者的需求特点及影响因素,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治愈率和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现象最早在1986年由Murry提出,此后发现在不同种属的组织器官都普遍存在此现象,对组织器官的缺血具有保护作用。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心肌保护及其机制探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的家庭护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