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42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组由固定家长陪伴患儿治疗全过程,对患儿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康复医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环境优化及家庭康复方法培训。对照组因经济及其他因素放弃康复或间断康复,未采取家庭康复环境优化措施。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 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88 总百分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活活动能力分级在脑瘫儿童日常社区康复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该院出院后社区康复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社区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则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采取针对性的康复锻炼,疗程12周。干预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神经心理发育检查以及脑瘫儿童综合能力测试,比较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其综合能力评分、GMFM、发育商(D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综合能力评分、GMFM评分、DQ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社区康复管理可以全面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智力等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2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核心肌群肌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Z=4.498,P=<0.001);两组患儿干预前GMFM-88评分、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GMFM-88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可有助增强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核心肌群肌力,改善其躯干控制及行走平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追踪随访联合家庭参与式康复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痉挛性脑瘫患儿77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38例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39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追踪随访联合家庭参与式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GMFM-88)评分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GMFM-88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97.44%较对照组78.95%高(P0.05)。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采取追踪随访联合家庭参与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升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疗效。方法:将93例脑瘫患儿按照是否坚持引导式教育训练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坚持3个月以上引导式教育训练,对照组未能坚持引导式教育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前后2组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康复疗效。结果:2组训练后GMFM-88及ADL评分均有明显升高(P0.01,P0.05);训练后观察组GMFM-88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低龄段(3~4岁)GMFM-88和ADL评分训练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高龄段(4~7.5岁)(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综合康复治疗。引导式教育训练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低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均优于高龄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法进行分组,奇数纳入观察组44例,偶数纳入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比较两组粗大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应用核心肌群训练引导康复,可有效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对照组,另选取同期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3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纳入观察组,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足背屈角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足背屈角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足背屈角,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采用儿童悬吊训练法治疗,观察组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肌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治疗后的MAS评分均降低,GMFM-88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且各评分观察组变化更显著(均P<0.05)。结论:儿童悬吊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有效减轻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程度,明显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程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某院就诊的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干预,治疗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儿痉挛程度、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前痉挛程度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66)的D区、E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痉挛程度轻于对照组,GMFM-66的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利于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痉挛程度,改善其步行能力及关节活动度,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结合管型石膏固定对痉挛型脑瘫(CP)患儿坐、站、走功能及肌肉痉挛程度的影响,为痉挛型CP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120例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BTX-A注射治疗后行物理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管型石膏固定,在治疗前、治疗后1、3及6个月时分别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和改良Tardieu量表(MTS)参数(X)对患儿进行评定。结果:除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GMFM-88的D区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组在治疗1、3及6个月后,GMFM-88各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GMFM-88各区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1、3及6个月后,2组小腿三头肌和腘绳肌的MTS参数(X)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6个月后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更低(均P<0.05)。结论:BTX-A结合物理治疗可明显改善CP患儿的肌肉痉挛程度及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管型石膏固定可延长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患儿3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联合干预组患儿在悬吊运动训练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姿势管理。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平衡量表(BBS)和脑瘫儿童ADL能力评定量表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33.37±2.54)分、(44.07±2.61)分、(35.77±2.52)分、(68.33±4.11)分,均显著优于悬吊运动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核心肌群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躯干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坐位平衡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3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康复组和针刺组各15例,康复组采用针对坐位平衡障碍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刺核心肌群,治疗6个月后采用Pro-kin 254平衡训练检测仪检测躯干控制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测评中坐位(B区)的评分。结果:(1)针刺组治疗后躯干控制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康复组治疗后重心摆动轨迹长度优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躯干平均压力中心(COP)前后方向标准差、COP左右方向标准差、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重心移动椭圆面积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康复组(P0.05)。(2)2组治疗后GMFM-88项坐位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针刺组GMFM-88项坐位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康复组(P0.05)。结论:针刺核心肌群能够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躯干控制能力,同时将运动医学理论引入到针刺治疗中,为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开拓了一个针刺部位选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册脑瘫儿童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瘫患儿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Friedman家庭评估模式进行护理。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PALCI评价法,对P、A、L、C、I五个项目进行评分,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儿童家长负性情绪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在干预后脑瘫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儿家长焦虑、抑郁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iedman家庭干预模式对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可以改善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性化康复延伸干预应用于儿童脑性瘫痪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采取个性化康复延伸干预。连续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68.57%)(P0.05);观察组干预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及精细运动功能(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康复延伸干预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中可提高干预效果、肢体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家庭姿势管理的效果评价。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某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住院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评价2组粗大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MFM-88评分总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5.284, P=0.016) 。 结论 痉挛型脑瘫应用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EMGBF)治疗在肌张力障碍(DT)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进行治疗的100例脑瘫DT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技术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EMGBF治疗。比较两组DT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粗大运动评分量表(GMFM-88)评分、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分、运动功能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Barry-Albright肌张力障碍量表(BA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GMFM-88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AD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GMFM-88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瘫儿童粗大脑运动分级系统(GMFCS)等级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DT患儿采用EMGBF治疗有利于减轻其DT严重程度,恢复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使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以提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引导式健康教育在痉挛型脑瘫(SCP)患儿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开展的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SCP患儿52例纳入A组;将2018年7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开展的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SCP患儿52例纳入B组。观察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独立性[儿童功能独立评定量表(weeFIM)]、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GMFM-88中A区、B区评分高于干预前,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eeFIM、ADL评分高于干预前,B组weeFIM、ADL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导式健康教育联合稳定性康复训练针对SCP患儿,有助于患儿动动功能康复,提高患儿的生活独立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各项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CP患儿14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1例)及观察组(71例), 两组均采用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传统推拿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等常规康复训练,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连续治疗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量表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腓肠肌肌张力、平衡功能、ADL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 2组患儿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腓肠肌的MAS分级、BBS评分、脑瘫儿童ADL能力量表评分和GMFM-88量表的D区评分、E区评分和总分分别为(2.86±1.67)级、(34.94±19.73)分、(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等速肌力训练、作业治疗、蜡疗、低频脉冲电、推拿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照组则在相同时间段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组块测试(BBT)评定患儿手部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FMA-UE、MBI评分及BB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MA-UE评分[(57.32±19.35)分]、MBI评分[(90.98±26.91)分]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探讨家庭康复结合机构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早期康复疗效。方法:将本中心2014年10月—2016年3月所有在训的42例6—45个月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机构康复,试验组除机构康复训练外,增加家庭康复,需进行家长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记录、家长康复课程培训、家长心理辅导。采用儿童残疾量表(PEDI)、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项)和Peabody精细运动评定量表(PDMS-FM)对两组患儿进行自理能力、移动、社交、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的评定。结果:试验组PEDI各项评分均较前有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在PEDI功能技巧自我照顾(P0.01)和照顾者辅助下的自我照顾(P0.05)方面较前有显著提高,在功能技巧和照顾者辅助下的活动和社交方面均无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分值提高更显著(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PDMS-FM抓握和视觉运动、GMFM-66项得分均较前提高显著(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各项分值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脑瘫患儿早期家庭康复结合机构康复使其在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移动能力、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更显著。专业人员需制定方案,有效督导家庭康复的实施,并给予家长心理支持,才可使脑瘫患儿得到更有效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