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理学杂志》2015,(1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90例,根据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缺血预适应48h组(预适应1组)及缺血预适应72h组(预适应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术前宣教及术后护理,缺血预适应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前分别实施缺血预适应训练48h、72h,术后(拔鞘管后)6h观察患者肢体掌腕部肿胀度及疼痛度。结果缺血预适应72h患者在术后6h术侧上肢掌腕部疼痛评分、术侧肿胀值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拟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者术前实施72h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降低患者术侧肢体掌腕部的肿胀度和疼痛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SMART精准护理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接诊经桡动脉行冠状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术肢护理,观察组术后采用SMART精准护理进行术肢护理,均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术后肿胀发生率、肢体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遵医嘱用药、自我监测、运动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ART精准护理有助于预防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术肢肿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对1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脉介入治疗失败患者改经尺动脉途径穿刺,结果穿刺均获成功;穿刺局部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提出术前做好Allen试验,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尺动脉穿刺术中积极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穿刺处及术侧肢体的观察是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肢体缺血预适应的远程脏器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和内脏等严重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SIRS)并伤及远隔器官,但短时间IR却有缺血预适应(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作用,能提高脏器的缺氧耐受。近年来动物实验中不同脏器间的远程预适应现象(remote preconditioning,RPC)日益受到关注,如肠缺血的心肌保护、肝缺血的肾保护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减轻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的肿胀、疼痛程度。方法将196例择期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99例与干预组97例。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指康复操锻炼。观察两组手掌周径、疼痛程度、出血情况。结果干预组手掌周径(术后4、12 h)显著小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康复操锻炼可缓解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后术侧手部肿胀程度及疼痛感,不会增加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 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氧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 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两组压迫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桡动脉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病房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3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86例,对照组17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均使用手腕式充气止血带压迫止血。实验组于术后1h第一次减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于3h、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术(PCI)患者于4h后取止血带,改用无菌纱布条加绷带环绕包扎,24h后取下纱布。对照组于术后2h第一次减压,CAG者6h、PCI者8h后完全解除压力,无出血者取下止血带,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有出血者再次充气加压直至不出血。观察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桡动脉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从桡动脉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等方面比较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术后1h开始减压没有发生出血。结论:3~4h取止血带后改用纱布条加绷带环绕止血在舒适度和术侧肢体并发症方面优于单纯用手腕式充气止血带加压6~8h后取止血带。术后1h后开始减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1.
缺血预适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Murry等[1]首次提出:心肌在经受了一次或多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后对随后更长时间致死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增强.并将此现象命名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经过15年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对IPC的特点、触发因素、发生机理及结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及IPC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缺血预适应在外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指的是一种通过预先反复短暂缺血以延缓或减轻组织后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作为机体对于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一种内源性保护现象,IPC的保护作用不仅存在于心脏。而且存在于机体的其他重要组织器官。有关IPC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将为外科手术抗I/R损伤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功应用于冠心病的诊疗,该途径术后病人不需卧床休息,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已破广泛接受。但由于是创伤性的操作,术侧上肢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对经桡动脉行CAG术后病人的术侧上肢应进行严密观察,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2008年1~12月我科将橡皮擦用于56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以预防穿刺部位出血,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应用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法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压迫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非闭塞性桡动脉压迫法,即以压迫尺动脉后术侧拇指的SpO2≥0.95作为标准调节桡动脉止血器的压力强度,从而保证在加压过程中桡动脉一直处于开放状态。比较两组术侧肢体肿胀、疼痛程度及穿刺局部出血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情况,术后4h与术前术侧上肢各手指第2节周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疼痛及术侧肢端肿胀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法既能及时减压而又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能有效预防PCI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有创通气指经气管插管或切开等人工气道连接患者与呼吸机进行通气[1].无创通气是指通过鼻、面罩等无创的方式连接患者与呼吸机进行通气.后者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并可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2].其广泛应用于ICU,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免疫功能障碍等方面的效果显著[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的322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对照组)中123例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据此制定预防护理措施应用于350例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干预组),包括规范使用TR-band止血器,加强医护沟通和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减压及加强巡视观察等.结果 干预组止血器压迫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沿桡动脉路径外周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压迫止血效果,减少穿刺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创远程肢体缺血联合处理对大鼠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手术组(Sham组)、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c组为无创远程肢体缺血联合处理组(RIperC+ RIpostC组).再灌注24h测定血清中肌酐(cr)和尿素氮(BUN)含量,肾脏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并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B组的Cr(429.52±29.08) μmol/L、BUN(39.05± 2.23) mmol/L、MPO(7.31±1.48) U/g、MDA (3.94±0.48) nmoL/mgprot均高于A组Cr(103.91±21.45)μmol/L(P<0.001)、BUN(12.20±1.86) mmol/L(P<0.001)、MPO(2.25±0.89) U/g(P=0.009)、MDA(1.95±0.29) nmol/mgprot(P=0.003);而SOD(4.03±0.38) U/mgprot低于A组SOD(6.819±0.68) U/mgprot(P=0.003).c组的Cr(244.85±40.30) μmol/L(P=0.002) 、BUN(23.48±1.80) mmol/L(P<0.001)、MPO(3.65±0.73) U/g(P =0.045)、MDA(2.19±0.31) nmol/mgprot(P=0.006)均低于B组,而SOD(5.71±0.30) U/mgprot(P=0.003)高于B组.A组组织形态基本正常,c组组织形态学改变较B组明显减轻.结论 无创远程肢体缺血联合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对肢体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激发了机体内源性的抗氧化能力,从而达到减轻肾脏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