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输液增温器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输液增温嚣加温营养液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时按常规经营养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输液增温器对营养液予持续恒定加温,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均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 输注营养液时应用输液增温器予持续恒定加温,增温效果确切稳定,减少了因营养液温度不适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输液增温器加温营养液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4例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进行肠内营养时按常规经营养管输注营养液,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时采用输液增温器对营养液予持续恒定加温,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相关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均P〈0.01),术后腹胀发生率减少(P〈0.05)。结论输注营养液时应用输液增温器予持续恒定加温.增温效果确切稳定.减少了因营养液温度不适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有利于促进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76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给予整体护理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腹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7 d白蛋白计数、误吸、腹泻,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促进胃肠功能良好恢复,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内营养)和对照组(肠外营养),每组26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8天免疫学指标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及IgA,IgG,Ig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均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而肠内营养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2010年1~11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及对照组(PE)各50例.观察两组术后相关营养免疫指标的变化、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关营养免疫指标,EEN组在术后一周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PE组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EEN组术后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PE组显著降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营养状况,减轻术后蛋白分解,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胃癌患者42例,上述患者均行胃癌全胃切除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术后早期应用,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营养指标,主要包括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及体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初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治疗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和体质量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便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口服营养补充护理对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干预效果,以促进患者预康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胃肠外科收治的存在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区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1),对照组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常规术前营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术前口服营养补充营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下床活动时间和胃肠功能。结果 对照组47例、观察组46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值显著低于入院时(均P<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进食流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实施术前口服营养补充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息刮痧疗法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行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在肠内营养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每日首次输注肠内营养前30 min实施全息刮痧疗法.比较两组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肠内营养输注达目标量时间和首次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2—2018-09间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于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排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和营养更为全面,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20h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加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 方法:将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24h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和临床恢复情况的差异。 结果:在供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短期内免疫水平和临床恢复及住院时间方面都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 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 n=30),肠内营养联合谷氨酰胺组( SE n=30),两组术后第1-5天均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SE组同时肠内给予谷氨酰胺颗粒注入,观察术后恢复情况,血浆白蛋白,术后疲劳综合评分各项指数的变化.结果:与EN组相比,SE 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N组,两者比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白蛋白水平相似,在术后第5天SE组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EN组(P<0.05),术后累计疲劳均低于EN组(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联合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比常规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减轻术后疲劳程度,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肠内营养支持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2例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禁食水、补液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对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遵照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分无营养风险的69例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4例)和肠内营养组(3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天流质饮食,术前禁食12 h,术后禁食3 d、补充液体及所需热量,胃肠功能恢复后进半流质;肠内营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300 g/d,术前4 h停用,术后24 h即开始鼻饲.两组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监测营养指标、炎症反应、免疫指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及营养代谢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除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WBC、IgG、IgA、IgM、C3、C4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简便、价廉、安全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腹腔镜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实验组患者在肠外营养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瑞能,4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指标(IgA、IgG),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C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生化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3、IgA、IgG均高于对照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炎症指标,促进胃肠道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6例2011-012—2013-12间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禁饮食和胃肠减压期间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治疗。选取26例2014-01—2016-01接受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24 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8天,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1年6.7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单一手术组收治的35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20例)和早期静脉营养组(15例)。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后24h内对其分别给予整蛋白制剂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监测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胃肠道症状。结果肠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45.1±20.3)h和(56.7±17.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肠内营养组4例和静脉营养组3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均通过调慢输注速度和增加下床活动次数得以改善.两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食管癌术后24h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不会延缓术后肠功能恢复和增加患者早期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m1(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S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前5d、术后7d)分别接受肠内免疫营养(免疫营养组)和等氮等热量的普通肠内营养(普通营养组),于术前5d和术后1、4、8d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前白蛋白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炎症指标CRP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免疫营养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程度,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内脏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