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利用信息化管理优化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完善输血护理管理.方法 设计临床输血管理护理子系统,在43个住院病区护理单元使用,分析输血申请与取血后输血相关护理操作.结果 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临床38 210例次输血申请中21 556例次(56.41%)需要配血标本,其中标本布置15 397例(71.43%);发放血液115 479 U/42 540袋,进行输血确认和输血反馈11 769袋(27.67%)和8 992袋(21.14%).结论 临床输血管理护理子系统的应用有效优化了临床输血护理流程;但标本布置、确认和反馈率低;需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环管理模式在静脉血液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5~7月心血管内科静脉血液标本6 332例次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标本质量控制。将8~10月静脉血液标本7 165例次设为观察组,依据闭环式管理理论从静脉血液标本医嘱核对、标本采样、标本核对配送流程、标本流程追踪、不合格标本即时回报等5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前质量控制。结果观察组由于实验室前因素导致的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护士原因及配送原因导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采用闭环式管理理论对静脉血液标本从整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有利于降低静脉血液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智能化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流程,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2020年1~6月纳入1 445例阴道分娩产妇为对照组,入院后接受产科常规护理;2021年1~6月纳入1 459例产妇为干预组,通过在HIS、移动护理PDA端建立智能化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模块,实现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执行情况全流程闭环管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智能化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流程的应用,能有效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并对预防新生儿窒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培养采集流程并探讨质量控制方案。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 667例留置导尿管且尿路感染的高危患者,按照尿培养采集流程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 987例和试验组5 680例。对照组采用现有的操作方法采集标本,试验组采用改良的采集标本流程。比较两组采集尿培养标本的一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加强临床危急值信息化闭环管理,以缩短危急值处置周期,提高临床危急值处置效率及质量。方法对临床危急值进行多学科联合的信息化闭环管理,即建立危急值闭环管理系统,优化危急值管理系统功能,加强危急值报告监控。统计并比较2015年7~12月(闭环管理前)、2016年7~12月(闭环管理后)检验结果危急值延迟应答情况。结果 2015年7~12月危急值上报总数3 638例次,延迟应答245例次,2016年7~12月危急值上报总数3 302例次,延迟应答43例次,管理前后危急值应答延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临床危急值进行信息化闭环管理,可降低危急值延迟应答率,提高患者安全与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登记、送检的有效性和正确率。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开发标本送检系统,有护士登记标本、送检工作、检验核收标本、病区标本登记本4个模块。前3个模块分别由护士、送检工人、检验科工作人员操作,最后1个模块为护士、送检、检验三方共享。结果使用标本送检系统后,护士标本漏采集率、标本送检遗忘率、每个时段送检工人收集标本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和短于使用前(均P0.01)。结论标本信息化管理提高了检验标本采集、登记、送检的有效性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移动智能采血系统在病房采血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和2021年1~6月病房采血标本作为对照组(n=13 435)和观察组(n=12 378),对照组常规留取血标本,观察组应用移动智能采血系统,优化并规范采血流程,实现病房采血工作的移动化、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比较两组平均每管采血时间、标本错误率。 结果 观察组平均每管采血时间、标本错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移动智能采血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减少人工差错,有效提升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护理流程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患者住院时间分组,将2013年7~12月入住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综合ICU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4年1~6月入住上述科室符合入组标准的8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失禁护理常规进行预防护理,观察组按照"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护理流程"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对照组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为24.77%,其严重程度得分为2(2.00,4.00);观察组发生率为4.45%,其严重程度得分为2(1.25,3.50);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护理流程的应用,为失禁患者提供规范化护理,可降低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智慧化护理流程在肺癌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4月80例肺癌围术期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21年5~9月101例同类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搭载人工智能输液监测系统(包括患者端输液监测器、护理端输液监测手表、病区输液监测大屏)、移动护理站建设、智能手环关护系统、物流机器人、智能解答机器人及病区人机交互体感模拟系统等,实施智慧化护理流程。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静脉治疗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未观察到智慧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在护理质量评价方面,智慧护理流程在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率、患者日呼叫次数、护理三级质控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智慧化护理流程对于肺癌围术期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提升患者住院安全性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模式的实践方法,建立住院患儿跌倒和跌伤(跌倒所致损伤)预防护理流程,以降低住院患儿跌倒发生率。方法按照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模式(PET模式),即实践问题(P)、证据(E)、转化(T)的具体步骤实施循证,根据获得的证据形成住院患儿跌倒和跌伤预防护理流程,并应用于儿科血液病专科住院患儿3 278例次。结果共筛查出跌倒和跌伤高风险患儿1 498例,仅2例患儿发生跌倒,但无跌伤;446例跌伤高风险患儿无一例发生跌倒;护士对跌倒/跌伤预防护理流程的正确执行率由执行流程第1个月的63.0%上升至第12个月的98.1%。结论基于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模式建立住院患儿跌倒和跌伤预防护理流程,可筛查出住院患儿跌倒、跌伤风险,以便采取预防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预防跌倒/跌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症状管理APP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3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2016年4~6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建立症状管理APP,针对吞咽障碍、尿失禁及深静脉血栓开展症状管理。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吞咽障碍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时脑卒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出院时尿失禁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P0.01)。结论症状管理APP使症状评估更科学,提高护士症状筛查准确性和护理主动性,丰富便捷的移动信息化资料可提升患者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症状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技术在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9月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访视;2014年10~12月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7例作为观察组,应用移动护理技术进行术前访视。结果观察组因术前访视不到位导致不能按期手术的例数减少,患者对护士术前访视满意度以及《术前访视记录表》检查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移动护理技术应用于术前访视,可提高护士术前访视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法(6 Sigma)在缩短门诊患者血标本采集等侯时间及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门诊血标本采集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法完成血标本采集项目,观察组采用6Sigma法,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5个步骤及方法分析问题、拟定对策.结果 观察组门诊患者高峰期血标本采集等候时间显著缩短(P<0.01).结论 采用6Sigma管理,可有效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在护理临床窗口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科学、易行的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系统软件,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建立包括24h计划报告和护理资源调配查询2个功能模块的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系统,病区管理员每日填报24h计划报告模块的各项数据,各级护理管理人员通过护理资源调配查询模块功能及时查看、分析各病区的工作量和护理人员在岗情况,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结果使用该系统后,调配1名护理人员所用时间由原来的2~3d缩短为0.5~1.0d;护理人员对调配工作满意率由原来的90.6%提升到98.1%。结论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系统使用方便、快捷易行,能够节约调配时间,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并评价专科护理门诊运作机制。方法选拔坐诊专科护士并培训,开设8个独立型专科护理门诊和5个医护合作型专科护理门诊,建立专科护理门诊工作流程,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完善门诊运行的质量控制体系等。结果 2015年专科护理门诊量7 063例次,2016年10 869例次。患者对专科护理门诊满意率为99.65%。结论专科护理门诊的运行与实践,有利于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推进护理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6年6月~2018年12月,我科采用劈开三角肌入路治疗15例肩胛颈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41~6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摔伤5例。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科采用同种异体骨髓内支撑结合微型钢板治疗15例第1跖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0~45岁。均为第1跖骨粉碎性闭合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卫生口诀在急诊科护生手卫生培训中的作用。方法按实习时间顺序将2011年7~12月急诊科实习护生45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手卫生培训;2012年7~12月急诊科实习护生45名设为观察组,采用手卫生口诀进行培训。结果观察组护生手卫生执行率、手卫生理论和七步洗手法考试成绩、对手卫生培训的肯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采用手卫生口诀对急诊科护生进行手卫生培训,能使护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提高手卫生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质量及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2020年1月9日,于发热门诊紧急组建由9名护士组成的标本采集与转运组,经过1 d的相关传染病防护和消毒隔离规章制度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等知识培训后上岗,每3人一小组一班,施行白班(8:00~17:30)夜班(17:30至次日8:00)两班倒,按照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与转运流程展开工作。结果 2020年1月10日至2月3日,共采集血液和呼吸道标本7 256份,无标本错漏或质量不合格,无标本污染等不良事件,无相关人员发生感染。结论 发热门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标本采集与转运需要有医学专业基础的医护人员完成,严格落实标本采集与转运流程制度,做好隔离防护,可保障医护人员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国现阶段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手术方式、术中器械使用情况以及护理现状,揭示目前中国各医院TAVR开展特点,为提高TAVR围术期护理以及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国内开展TAVR手术的51家医院心导管室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含5个条目、23个问题。分析中国TAVR手术方式、术中使用器械和护理现状。结果(1)TAVR首次开展时间及医院数量:2010年2家,2012年1家,2013年1家,2015年1家,2016年11家,2017年13家,2018年15家,2019年7家;(2)2019年经股动脉TAVR手术量:32家(62.75%)医院<20例,7家(13.73%)医院20~<50例,6家(11.76%)医院50~100例,6家(11.76%)医院>100例;(3)大部分中心采用全身麻醉(90.20%),使用血管缝合器缝合(80.39%),外科医生手术台旁备台(74.51%),使用国产瓣膜完成TAVR。结论目前各医院TAVR开展数量较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采用多学科心脏团队配合的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TAVR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