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将101例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1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疼痛管理小组给予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术后72 h疼痛结局。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间静息疼痛及活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72 h干预组疼痛控制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改善疼痛结局,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的疼痛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JCI标准下疼痛理念的疼痛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患肢康复情况。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观察组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观察组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收时活动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JCI标准下的疼痛理念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不良情绪及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依据随机表法将2017-12—2019-08间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8例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2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4周和8周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SDS、SA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及8周时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疼痛程度,为提升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患髋功能和调整肢体长度。本对术后引起髋关节疼痛的常见病变的防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老年患者外伤性疾病,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首选治疗方案,且入院48 h内实施手术可减轻疼痛,改善预后。骨折患者相较其他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疼痛明显,下肢骨折常选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摆体位时患者疼痛加剧且不易配合。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围术期管理尤为复杂。疼痛是针灸治疗的首要适应证[1]。颊针是一套全新微针体系,通过针刺面颊部特定穴位产生局部和全身的治疗作用,对各种痛症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2]。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多模式镇痛方案各个部分可选择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中实现患者个体化镇痛提供指导。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THA多模式镇痛方案相关文献,结合作者所在医疗中心THA围术期疼痛管理方案进行总结。结果 THA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疼痛管理是THA患者围术期管理的重点之一。目前THA围术期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即在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层次采取措施,包括切口冰敷、给予非甾体消炎药物、局部浸润麻醉、周围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中枢性镇痛药等。结论 THA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式较多,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即实现个体化镇痛。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和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疼痛是关节外科最为困难的挑战之一。THA后疼痛鉴别诊断主要涉及疼痛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详尽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是诊断基础,疼痛的诱因、持续时间、程度、部位和性质均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体格检查应侧重于检查诱导疼痛症状加重的体位。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选择性采用实验室检查和X线片检查,有助于明确大部分THA后疼痛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续性康复护理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5安阳地区医院骨一科行THR治疗的6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34例)和延续性康复护理组(延续组,3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随访6~10个月,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发生慢性疼痛(CPSP)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77例,男85例,女92例,年龄65~80岁,ASAⅠ—Ⅲ级。应用NRS量表评价术后24 h以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情况。依据国际疼痛学会的标准诊断CPSP。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是否诊断为CPSP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6个月CPSP相关因素包括饮酒史、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术后24 h NRS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方式(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PSP危险因素包括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以及术后24 h NRS评分3分(P0.05)。CPSP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8.05%)和特异性(97.04%)。结论本研究建立CPSP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CPSP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疼痛是新近产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术后疼痛是指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远期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接受手术的老年患者数量和年龄的不断增加,其复杂的生理变化和合并疾病给术后急性疼痛的控制带来巨大挑战。文章简述术后疼痛的一般机制和老年患者生理变化,分析总结老年患者的疼痛评估和镇痛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评估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浆S-100B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4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镇痛组(KF组)和芬太尼镇痛组(F组),每组120例。分别于术后6、24和48h采用VAS疼痛评分法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估,记录术中、术后芬太尼用量及自控镇痛次数。分别于术前1d、术后3、5d记录简易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评分,并静脉采血测定血浆S-100B蛋白、NSE浓度;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5dKF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KF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为19.3%明显低于F组为37.3%(P<0.05)。术后3d血浆S-100B蛋白、NSE浓度明显低于F组(P<0.05),术后镇痛的芬太尼用量KF组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降低术后血浆S-100B蛋白、NSE浓度,降低POCD的发生率,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髋关节置换术包括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术后存在各种并发症,包括腹股沟区疼痛等.本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腹股沟区疼痛的发病率、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EA)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5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于全身麻醉下施术)和EA组(于EA下施术),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报告了高龄髋部骨折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方法:67例患者,男25例、女42例;年龄70-86岁,平均76.8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1例,半髋关节置换手术56例。术后护理包括:早期心理康复,高龄患者多数难以积极配合功能训练,因此,护理上要使其在较短的时间中,消除恐惧、等待功能的自然恢复、消极对待康复锻炼等心理负担,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早期康复锻炼计划:术后使用足底静脉泵,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术后72小时老年患者体质较弱,主要保持关节稳定及肌肉张力。术后3天后拍摄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如无异常可以开始进行关节主、被动活动练习,以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术后一周康复计划:骨水泥固定的患者已经可以下地活动。开始进行由卧到坐,由坐到站,由站到走的训练。以主动和抗阻力训练为主,增加患者的肌力和动力稳定。身体状况较好者,可以在术后3天进行助步器帮助下的练习。术后两周伤口拆线,患者出院继续康复。结果:出院康复指导:术后两周在步行练习后,可以进行蹬车练习;控制活动量,使用拐杖至无痛及跛行时,方可弃拐;预防并尽早治疗感染,防止细菌经血循循环引起关节感染;避免假体容易发生撞击脱位的姿势;抗骨质疏松治疗,延长假体使用寿命。结论: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1个月,功能评估结果,优33例,良31例,可3例,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通过对10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指出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及假体关节脱位、指导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0例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指出术前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及假体关节脱位、指导功能锻炼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组生长激素在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作用。方法66名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前瞻、对照、双盲研究。一组给予重组生长激素皮下注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统计患者术后患肢恢复直腿抬高的时间、下地活动的时间、弃杖行走的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统计结果采用t检验,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在术后患肢恢复直腿抬高的时间、下地活动的时间、弃杖行走的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值<0.05),费用开支无明显差异,(P值>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应用重组生长激素可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减少术后住院天数,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总结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06月67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5例,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结果较对照组的好,评分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适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的功能,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将年龄≥60岁、髋部骨折已行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疼痛管理,包括健康教育、合理评估、合理应用镇痛药物、个体化管理等措施。结果两组术后第3天及出院时疼痛程度、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疼痛管理,能够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