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非皮脂腺淋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腮腺非皮脂腺淋巴腺瘤进行光镜观察。结果瘤细胞由不同大小和形态的细胞巢构成,无非典型性,背景为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结论腮腺非皮脂腺淋巴腺瘤罕见,需要与皮脂腺淋巴腺瘤(或癌)、Warthin瘤、淋巴上皮病变(或淋巴上皮癌)、淋巴结内转移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皮脂腺淋巴腺瘤( nonsebaceous lymphadenoma, N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N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NSL均为成年女性。镜检:肿瘤主要由上皮成分及间质增生的淋巴组织混合形成,与周围腮腺组织界限清楚,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间质内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上皮成分可由囊腔、实性岛状、梁状或腺管样结构组成,其中囊腔及腺管样结构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腔面细胞及外层细胞,囊腔内含伊红不定形物及偶见的泡沫细胞,上皮细胞无皮脂腺分化,形态温和,无非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其中1例见完整的纤维被膜包绕整个肿瘤,被膜下见窦结构。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和CK7阳性,囊腔、腺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p63、CK34βE12和CK5/6阳性。结论 NSL是一种罕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位于淋巴结内的病变报道较少,组织学结构的多样性使其易与一些涎腺病变相混淆,与一些恶性肿瘤的鉴别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发现左颌下包块4年、无疼痛。查体:左颌下可触及一5cm×4cm×3cm大小包块,质韧,可活动,无压痛,余无异常。病理检查:结节状肿物1件,5cm×4cm×3cm大小,肿块包膜完整,切面见多个微小囊腔。光镜下见:瘤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巢状结...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4岁,无意中发现左颊部肿物,无自觉症状.查体:肿物位于左颊黏膜,大小约0.5cm×0.2cm,有红、肿表现,其下有蒂,表面似有破溃,手术切除肿块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 灰白色、灰粉色黏膜组织一块,大小1.5 cm×1 cm×0.6 cm,表面大部分光滑,局部呈小乳头状,切面灰粉色,质韧.镜检:肿瘤组织与黏膜相延续,大部分区域呈内生性生长,局部呈乳头状外生性生长(图1),肿瘤实质主要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呈乳头状增生,乳头表面为柱状上皮,可见微囊、囊及黏液细胞(图2),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及周围正常小导管表达CK19;除柱状上皮外肿瘤细胞及正常小导管均表达CKHW(34βE12)(图3);柱状上皮细胞高表达EMA,肿瘤细胞中度表达(图4). 相似文献
5.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涎腺原发性恶性肌上皮瘤临床表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6例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包括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S-100、结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白细胞共同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和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局部包块,可有溃疡形成、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16例中7例为复发病例,2例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肿物侵犯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化,有透明、梭形、上皮样、浆细胞样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肿瘤以透明细胞型为主,占9例。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CK、EMA、MSA、结蛋白、S-100阳性。结论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为比较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肿瘤,不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但容易复发,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易受侵犯,生物学行为不一,在组织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其他检查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6.
涎腺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过数十例,同义名有透明细胞腺癌,玻璃样透明细胞癌.现报道本院近10年来诊断的8例涎腺透明细胞癌,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9岁(范围36~71岁),且均发生于腮腺(4/4)。肿瘤最大径3~4 cm。镜下组织形态类似于高级别乳腺导管癌,肿瘤呈实性、管状排列,可见导管扩张及粉刺样坏死,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免疫表型:CK(AE1/AE3)、EMA、S-100、GCDFP-15、AR、Ki-67均阳性,SMA、CEA、p63、CD56、CGA、Calponin、PR均阴性,1例ER为1+,按乳腺癌HER-2判读标准,2例HER-2为2+,2例为0~1+。随访2例患者(2/4)于2年内发生转移。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与乳腺导管癌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 M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MP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MPA发病年龄27~76岁,平均50岁,中位年龄53岁;男女比为6∶5。肿瘤部位:腮腺7例,颊部2例,腭部1例,咽旁1例;其中10例为原发性肿瘤,1例为复发性肿瘤。恶性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包括:唾液腺导管癌4例,肌上皮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多形性腺癌1例,癌肉瘤1例。其中,侵袭性癌3例,非侵袭性癌8例。侵袭性癌中,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复发,1例死亡。非侵袭性癌中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复发或死亡。结论 MP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组织学通常同时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和恶性肿瘤成分,恶性成分多为唾液腺导管癌和肌上皮癌,侵袭性癌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和死亡。 相似文献
9.
冯颖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17(4):303-303
患者男 ,41岁。因右下腹痛 4天而急诊手术。手术所见 :阑尾轻度充血 ,结肠肝曲有一 15cm× 10cm大小的肿物 ,质硬 ,与胃体远端黏连。病理检查 结肠一段长 2 5cm ,周径 10cm ,距一侧切缘10cm处有 2个结节 ,大小分别为 2cm× 2cm× 2cm ,6cm×6cm× 6cm。位于肠黏膜下。结肠与胃壁间有一 15cm× 3cm× 3cm的包块 ,检出肿物旁淋巴结 5枚 ,肠系膜淋巴结 2枚 (长径 0 5~ 1 0cm)。镜检 :结肠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 ,胞质丰富 ,红染 ,核偏位 ,大部分瘤细胞被不规则纤维分隔成实性巢或腺泡状 ,部分弥漫排列。瘤组织… 相似文献
10.
11.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1 涎腺肿瘤概述
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tin、CEA(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calponin(图1)和actin只表达于肌上皮.但是在涎腺肿瘤中,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此外,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alcin阳性)和基膜样物质(PASD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14.
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16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MP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病理复片诊断为MPA的161例临床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1例MPA中,152例为原发性肿瘤、7例为局部复发性肿瘤、2例为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灶。152例原发MPA中发生于腮腺85例、腭部39例、颌下腺21例、颊部3例、唇部2例、磨牙后区1例、上颌骨1例;男性95例,女性57例,男女比为1.7:1;发病年龄为27~92岁,平均59岁。恶性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肌上皮癌62例、非特异性腺癌59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导管癌3例、腺鳞癌3例、上皮-肌上皮癌3例、癌肉瘤3例、未分化癌2例、腺泡细胞癌1例、黏液腺癌1例。组织学高、中、低度恶性的分别为45、69、38例。同一肿瘤中恶性成分≤50%的为21例,〉50%的为131例。侵袭性、微侵袭性、非侵袭性癌分别为106、10、33例。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MP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渐大性肿块,以近期生长迅速为特征;组织学表现为常同时具有良性多形性腺瘤成分和恶性肿瘤成分,侵袭性癌多见,恶性成分常多于良性成分,恶性成分以肌上皮癌和非特异性腺癌为多见;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涎腺肿瘤(salivarygland tumors,SG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重庆维普网等数据库,纳入符合条件的相关研究.HPV感染与SGT的关系采用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s,ORs)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1.0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符合条件的研究,包含142例恶性肿瘤患者、220例良性肿瘤患者和37例正常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恶性SGT与良性SGT患者相比有更高HPV感染率(OR=2.46,95%CI l.40~4.3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GT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HPV感染率更高(OR=19.24,95%CI 4.08~90.7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数据分析,感染HPV是SGT的危险因素,并且可能增加恶性SGT的患病风险.未来有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以对HPV与SGT的关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2 1岁。左下颌骨无痛性肿块渐进性增大 2年 ,近 3个月肿块生长加速、左下后牙松动并在当地医院拔除 ,病情无好转并出现下唇麻木 ,于 1998年 1月 14日入院。体检 :左下颌骨 |3至下颌角区可触及一约 5cm× 4cm大小肿块 ,粘膜正常 ,张口受限 ,|4 8区颊侧骨性膨隆、骨质变薄、触之有乒乓感、无压痛 ,|7缺失。未发现其他异常。X线检查 :左下颌体见 5cm× 4cm密度减低影 ,其内可见骨间隔。 |6根尖吸收。临床诊断 :左下颌骨成釉细胞瘤。行左下颌骨切除加髂骨移植术。病理检查 :送检为 |2至同侧升支之下颌骨切除标本 ,于|3至同侧… 相似文献
17.
粘液表皮样癌是涎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涎腺肿瘤的12.0%,占涎腺恶性肿廇的28.8%。我科自1983~1997年共收治涎腺上皮性肿瘤435例,其中粘液表皮样癌56例,占12.9%。本文对5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诊断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伴类癌样结构的皮脂腺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头皮处见一1cm×1cm×0.5cm结节状肿物,全身检查未见内脏器官病变。镜检:肿瘤位于真皮,呈境界清楚的多结节状分布。肿瘤大部分排列成片状、腺样、筛孔状,部分区域细胞形成类癌样结构,大多数肿瘤细胞呈基底样细胞改变,可见散在明确的皮脂腺细胞分化,核分裂象偶见,未见明显异型性和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AE1/AE3、MLH1、MSH2、皮脂腺细胞EMA均阳性,CgA、Syn、NSE均阴性。结论皮脂腺瘤中的类癌样结构是最近才认识的少见组织学结构,病理诊断中应注意与转移性类癌、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和Muir-Torre综合征相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