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借髋骨与躯干骨相连,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需要良好的稳定性,等长的肢体与通利的关节。下肢骨折的整复要求良好的对位和对线,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时,应考虑下肢的生理与解剖特点,争取功能复位,严重成角畸形将失去关节运动轴之正常关系,足弓塌陷将影响足的负重,肢体缩短(超过2cm以上)就会出现跌行。我院于2003年3月-12月共收治下肢骨折的患者82人,采取股骨骨髂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鸿辉  戴国宪 《广东医学》1992,13(3):118-119
小儿麻痹后遗症并下肢缩短畸形迄今仍然是治疗上的一个难题。目前使用的肢体均衡手术包括健侧缩短等长术、股骨延长术、胫骨延长术、骨骺延长术等。上述方法各有其优缺点。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髂骨延长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髋关节翻修病例中下肢不等长发生的原因,评估翻修手术后肢体不等长平衡的效果。方法:36例(36髋)进行髋关节翻修的患者存在肢体不等长,测量下肢长度差异,评估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位置,随访患者术后疗效。结果:最低随访12个月,平均随访26.7(12-55)月。术前Harris评分38.6±39.1,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3.3±26.4,肢体长度差异:术前平均肢体长度差异2.35(-3.8-2)cm,术后平均肢体长度差异0.65(-2-1)cm。髋臼侧原因导致肢体不等长12例,股骨侧原因导致肢体不等长20例,关节间隙造成肢体短缩8例,股骨侧及髋臼侧差异均存在的患者为2例。结论:翻修术前仔细分析下肢不等长的来源,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假体可以尽量减少肢体长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痂延长法同期治疗成人下肢短缩并膝内/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成人下肢短缩并膝内/外翻患者应用骨痂延长法同期治疗短缩和膝内/外翻.结果 随访30~48个月,平均36个月,39例患者均痊愈,无骨不连、骨髓炎等并发症,优良率100%.结论 骨痴延长法同期治疗成人下肢短缩并膝内/外翻,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胫骨上端截骨及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下肢不等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短缩给患者的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长期跛行会加速髋关节、膝关节的退化.由于骨盆倾斜代偿.出现脊柱侧突.继而出现脊柱退变。下肢等长术是骨科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将外固定支架技术应用到肢体延长术日益广泛。我院自1993—1997年共治疗16例下肢不等长息者.均采用胫骨上端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外固定支架加压固定.有骨不连接者行自体植骨,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下肢创伤的临床救治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月50例骨科下肢创伤患者(纳入的患者均伴随下肢骨折),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常规创伤手术治疗,观察组选择下肢创伤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手术。分析手术所需的平均时间、下肢关节功能好转时间、骨科下肢创伤痊愈的平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数字量表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患側肢体和健侧肢体的长度相差的數值、下肢行走的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数字量表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患侧肢体和健侧肢体的长度相差的數值、下肢行走的功能评分、手术所需的平均时间、下肢关节功能好转时间、骨科下肢创伤痊愈的平均时间、并发症和对照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骨科下肢创伤患者实施下肢创伤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手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速创伤痊愈和加速关节功能好转,减少并发症和改善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7.
由于先天畸形、外伤、病变、或神经系统疾患等所导致的下肢长度不等,其治疗方法仍在不断地探索发展中。目前有几种方法,如短肢补高鞋或支架、短肢的生长刺激术、短肢截骨延长术、长肢截骨缩短术、长肢骨骺生长阻止术等。对于严重缩短的肢体,尤其有严重畸形和功能很差的,有时须考虑截肢或用某种术式改善肢体姿势,然后配上支架或义肢。但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有时还有相当程度的合并症,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提高。现仅就下肢缩短术、下肢延长术及下肢严重缩短的矫治等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一、肢体缩短术: 有两种方法:即骨骺固定术和截骨缩短术。对儿童患者,仍有数年发育的预期,骨骺固定术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对于成年患者,缩短长肢比延长短肢方法较为简便,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探讨全髋置换术下肢不等长预防方法,得出结论:利用前后测量在髂嵴上和股骨转子下垂直打入的两枚克氏针之间的距离和利用股骨柄模子颈的长短与头长短的不同组合派生出许多不同尺寸来调整长度来防止下肢不等长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 小儿麻痹症(下称儿麻)后遗下肢瘫痪常造成肢体短缩,其中以短缩2~6 cm为常见(占74%)。为解决下肢短缩问题,我院自1978年4月以来,先后施行股骨一次延长术42例、胫骨截骨延长术13例、髂骨截骨延长术35例,胫骨骨骺牵引延长术5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4例、双下肢均衡术10例、健侧肢体短缩术3例,共计112例,并作了随访。现分析如下: 4.小腿延长术 17例,其中胫骨截骨延长术13例,用胫骨中段钻孔折骨术或胫骨“Z”型截骨,年龄16~26岁,平均21.5岁。延长3~6 cm,平均3.7cm。胫骨干骺  相似文献   

10.
肢体延长术是治疗肢体短缩的合理方法,临床主要用于 治疗下肢不等长.下肢短缩畸形的病因甚多,可见于长管骨骨 骺损伤、婴幼儿期干骺部结核、化脓性感染、肿瘤、先天性发 育畸形,尤其多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下肢不等长超 过2.5c m将出现跛行步态,继而产生代偿性骨盆倾斜、脊柱侧 凸、一侧髂胫束挛缩、马蹄足、髋膝关节畸形和过早出现退行 性改变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以达到患肢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运的目的。方法 对 1 0例患肢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 ,即在胫骨内侧嵴上开一个 1 2cm× 2cm的骨窗 ,手术后第 5天开始以特制的支架以每天 1mm的速度向外牵拉 ,2 0天后停止。通过皮温测定 ,自觉症状改善及DSA造影来观察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有 9例肢体术后皮温升高 ,失营养状况改善。病人自觉冰冷麻木及疼痛症状好转 ,DSA下见侧支循环建立 ,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再生现象。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明显效果 ,患肢血运得到改善 ,保全了肢体 ,避免了截肢  相似文献   

12.
肢体延长术治疗两下肢不等长31例大同第三医院(037008)刘和良,王煜巍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张连阡1986年12月~gi年8月,本院以肢体延长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两下肢不等长共31例。手术分别采用髂骨载骨延长术、胫骨干延长术、胫骨干骺端延长术,骨骺牵...  相似文献   

13.
髋关节短缩畸形的下肢延长术(附40例报告)浙江省建工医院骨科郭伟然,俞宏亮髋关节短缩畸形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见症状为髋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骨盆倾斜,下肢不等长和跛行步态.对短缩料肢体施行骨延长手术则是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改善功能的主要措施,亦为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动态采集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疑诊为下肢静脉疾病患者45例54侧肢体,进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并动态采集。结果正常组1侧肢体;异常组分单纯性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侧肢体,交通支静脉瓣膜关闭不全8侧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5侧肢体,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6侧肢体,静脉血栓形成17侧肢体,静脉瘤样病变2侧肢体。结论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中动态采集能更好地排除干扰,显示血流走行和瓣膜运动情况,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短缩的延长和软组织的平衡.方法 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通过恢复和重建股骨偏心距的大小来维持肢体的延长、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髋部肌力之间的平衡.术后评估肢体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肢体平均延长2.4 cm,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5.2分.结论 通过术中软组织的松解、股骨偏心距的恢复或重建来解决患肢短缩现象,获得相对的下肢肢体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下肢延长术是矫正下肢短缩畸形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儿麻后遗症患者中,由于肢体运动神经受累及血液循环的障碍,下肢不等长约占儿麻后遗症病例的90%~97%。两下肢不等长如在2.5cm以内,一般不需处理;若大于3.0cm就会出现跛行。因此,肢体延长在儿麻后遗症中应用广泛。我们从1989年以来共行肢体延长术67例,经8个月~3年随访,现将结果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下肢不等长多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与神经营养、血循环不良及废用等因素有关。若下肢短缩3cm以上,即出现明显摇摆步态或跛行,年久还会导致腰痛,肢体延长是矫正下肢短缩,改善跛行的有效方法。一般认为两下肢长度相差在3cm以上为下肢长度均衡手术的适应证。矫正下肢不等长的手术方案很多。本文就我院1978年以来收  相似文献   

19.
骨盆倾斜,骨盆以上躯干代偿性脊柱侧弯,骨盆以下肢体不等长,是脊髓前角灰质炎后遗症中较常见的一种综合畸形。这种瘫痪性骨盆倾斜的病变是由于瘫痪后肌力不平衡,即骨盆升高侧的躯干软组织挛缩及骨盆降低侧髋部外展肌的挛缩(主要为阔肌膜张肌)所致,以往多采用Irwin粗隆下截骨术,虽能部份解决骨盆倾斜,但对下肢不等  相似文献   

20.
一期延长矫正下肢26 cm巨大短缩畸形和骨不连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一期延长矫正下肢26cm巨大短缩畸形同时治愈骨不连的经验。方法 患者10岁女孩,右股骨短缩15cm,同时合并骨不连,右胫骨短缩11cm,采用股骨粗隆下截骨与胫骨上干骺端截骨、缓慢牵伸逐渐延长肢体,同时加压外固定治疗骨不连。术后5d开始延长,1.5mm/2次/日。结果 经223d延长股骨15cm,胫骨11cm,骨不连同时治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9个月X线片显示右股骨及胫骨延长区连续性新骨生长好,骨不连愈合,13个月两个骨延长区骨性愈合,拆除外固定架扶拐行走。14个月延长区骨髓腔形成,术后18月上学读书。远期信访右肢骨、胫骨延长区域和骨不连处未再发生骨折,生活基本自理。结论 本例治疗成功关键因素是截骨延长部位合理设计,牵伸延长速度缓慢和骨断端牢稳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