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敏  郑建平  张明谦 《云南医药》2000,21(4):292-294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早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早期死亡及非早期死亡AL患者分为A、B两个组。对可能引起早期死亡的 15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对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寻找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器官功能衰竭、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80 %、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 2 0× 10 9/L、高热 (T≥ 39 0℃ )、发病年龄≥ 6 0岁 6项指标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按相对危险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多器官功能衰竭、骨髓幼稚细胞比例≥ 80 %、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 2 0× 10 9/L、高热、发病年龄≥ 6 0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4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rhIL-11皮下注射,剂量为50μg/kg,1次/d,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时停止给药;余18例未接受rhIL-11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快,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后第4d至24d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治疗组BPC≤30×109/L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4d(P〈0.05),BPC≤50×109/L平均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5d(P〈0.05);治疗组化疗后输注血小板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1.8±1.6U vs.2.8±2.0U,P〈0.01)。结论:rhIL-11可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A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的急性白血病。HAL病情凶险,预后较差,病死率高,与一般急性白血病不同,常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症状,且常合并有栓塞、颅内出血、骨髓外浸润、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弥漫性血管内凝等并发症[1、2]。HAL的高危性对其临床治疗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探寻一种治疗HAL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羟基脲联合化疗对53例HAL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引起重型颅脑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病历;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在白细胞计数、体温、早期血压、血糖、血钠等因素上差异。结果120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死亡42例,病死率为35.0%;继发性脑损伤的因素有关包括白细胞≥20.0×109/L、体温≥39.0℃、血糖≥11.1mol/L、血钠≥145mmol/L、血压≤90/60mmHg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高,影响因素复杂,高热、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白细胞增高均属于继发性脑损伤指标,都直接参与了颅脑伤的继发性病理损害。高度重视监测和严格控制这些继发性脑损伤指标的变化,对提高颅脑伤救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克罗恩病给予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首次给药后第4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6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9×109/L,血红蛋白144 g/L,血小板计数138×109/L。第2次给药后25 d患者肢体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紫色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7×109/L,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计数10×109/L。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间断输血,但外周血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结合骨髓涂片检查和骨髓活检结果,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美罗培南、氢化可的松、促红细胞生成素、环孢素、司坦唑醇、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韦等治疗。约2个月后复查:白细胞计数2.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2×109/L,红细胞计数2.51×1012/L,血红蛋白73 g/L,血小板计数24×109/L。患者出院,继续环孢素治疗。次日患者出现发热,7 d后双上肢、背部散在出现紫红色瘀点。患者再次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5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80×109/L,红细胞计数2.45×1012/L,血红蛋白74 g/L,血小板计数56×109/L。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尽管全力救治,但患者终因重度贫血(血红蛋白降至38 g/L)、重症感染、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注射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商品名:特比澳)治疗各类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以来确诊的经化疗初次缓解后巩固化疗的各类急性白血病45例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结束后24h开始皮下注射rh-TPO15 000U,每日1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措施处理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检测≤20×109/L,可选择输注单采血小板。动态监测血小板恢复情况,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观察特比澳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早于对照组;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的下降程度;缩短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次数。化疗后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轻微,仅个别出现发热、寒战、肌肉酸痛或头晕。结论:rh-TPO是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48例。治疗组26例,应用rhIL-11 50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如BPC≥50×109/L持续2d或BPC≥100×109/L,即可停止给药。对照组22例,不用rhIL-11和其他血小板生成因子,待血小板自行恢复。无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当BPC≤20×109/L时,均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血小板计数及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血小板最低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组rh IL-11可促进血小板恢复,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时间;治疗组BPC≤30×109/L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d,BPC≤50×109/L平均时间缩短3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组人IL-11的大部分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且停药后均能迅速消退。未发现有肝、肾功能的异常。结论 rh IL-11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白血病的类型选择相同方案、每平米标准剂量的治疗方案。化疗结束后两组出现血小板≤10×109· L-1,临床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予以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组于化疗结束后72 h开始注射rhIL-11,1.5 mg· d-1,连续用药14 d。观察两组化疗结束后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恢复至100×109· L-1的病例数、出血情况、血小板输注剂量及第14天血小板恢复数值。结果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恢复至100×109· L-1的病例数及化疗后第14天血小板恢复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输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IL-11用于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恢复时间,毒副反应少,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治疗性白细胞单采在高白细胞急慢性白血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对27例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性白细胞单采。结果单采后患者白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单采前,急性白血病组由(228.44±116.10)×109/L下降到(167.80±105.38)×109/L;慢性白血病组由(270.52±114.49)×109/L下降到(214.52±94.69)×109/L,两组单采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措施,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规实验室指标特点,为早期识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13例晚发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早期的白细胞计数(TLC)、中性粒细胞计数(TN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C-反应蛋白(CRP)、血钠(Na+)、血糖(BGlu)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RP最佳截断值为≥6mg/L;TNC最佳截断值为≥10.00×109/L或≤2.00×109/L;TLC最佳截断值为≥18.00×109/L或≤5.00×109/L;TLC、TNC、PLT、CRP四项验室指标筛查评分:得分≥3分为最佳截断值,识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敏感性为53.85%,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糖代谢紊乱存在关系。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与贫血存在关系。结论新生儿表现非特异性感染症状体征,筛查TLC、TNC、CRP异常,特别是伴有贫血、糖代谢紊乱、低钠血症难以解释者,应考虑行腰穿。新生儿有非特异性感染症状,得分≥3分,应筛查腰穿。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并发贫血、糖代谢紊乱、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评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化疗后24h开始使用rhIL-11,按30μg/(kg d)的剂量皮下注射,直至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后停用,对照组在化疗后则不用rhIL-11治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小板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输注血小板量及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实验组注射rhIL-11后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不适症状在停药后逐渐消失。结论应用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不仅能明显提高化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数目,缩短血小板的恢复时间,而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阻抗全血细胞计数对急、慢性白血病的筛查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87例经骨髓检查确诊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首次全血细胞计数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的异常率,观察白细胞分布直方图变化及报警信息。结果:89.3%的急性白血病患者WBC增高(〉10×10^9/L),其中21.3%的患者WBC极度增高(〉100×10^9/L),慢性白血病患者WBC均〉20×10^9/L,其中66.7%的患者WBC极度增高。97.3%的急性白血病患者PLT减少,慢性白血病患者PLT均不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白血病贫血的发生率明显比慢性白血病高(分别为96.0%和16.7%,P〈0.001)。急、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直方图均有形态改变,R报警率达80.5%,呈单峰分布达85.1%,呈双峰分布为14.9%,均无正常人外周血三峰分布。结论:电阻抗全血细胞计数对急、慢性白血病具有较好的过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效果。方法将458血液病患者中分为机采血小板组和手工血小板组,将输注前与输注后1h、24h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值进行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组:1h CCI≥7.5×109/L、24hCCI≥4.5×109/L,输注有效;手工血小板组:1h CCI≥7.5×109/L输注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CCI<4.5×109/L输注无效,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曹利军 《安徽医药》2012,16(5):624-625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变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膜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死亡率的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09年10月~2011年8月收治的73例SAP患者,按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分成血小板降低组(100×109.L-1)和血小板正常组(≥100×109.L-1)。分析两组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对胰腺炎并发腹膜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计数降低组47例,占64.4%;血小板计数正常组26例,占35.6%。两组在并发腹膜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对提示重症胰腺炎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11对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 3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常规检查BPC≤20×109/L或BPC≥20×109/L但有明显的出血改变时即予rhIL-11,治疗期间,如血常规检查BPC≥20×109/L且无明显的出血改变,即终止应用,动态观察rhIL-11使用后出现心脏毒性的平均时间及使用前后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肌钙蛋白Ⅰ、脑钠肽(BNP)、CRP及血压变化。结果使用rhIL-11后出现心脏毒性的中位时间为3.6 d,心电图表现为心律失常,以房性为主,房颤14例、房早12例、室早6例,其中18例伴有ST-T改变,心脏超声提示各瓣膜结构和EF值无变化。CK、CK-MB、AST、CRP、LDH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均阴性,而BNP仅轻度升高(P〉0.05)。使用前血压为(129±10/76±8)mmHg,使用后血压为(102±11/71±7)mmHg,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hIL-11出现心脏毒性可逆,不影响下次化疗时间,患者可以耐受,但使用过程中应当给予心电监护,定期复查心电图,高度关注心脏相关症状和体征,并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寒米松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两种方法治疗成人重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对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PLT)<10×109/L且出血倾向明显105例重症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剂最地塞米松组(A组)54例,用地塞米松40mg/d连续口服4 d,强的松1 mg/kg体质量口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B组)51例,丙种球蛋白0.4 g·kg-1·d连续静脉滴注5天,强的松1 mg/kg体质量口服,连续监测治疗效果.结果:大剂量地寒米松组(A组)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0.4%和92.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B组PLT≥50×109/L时间分别为(3.8±1.2)天,(2.9±1.4)天;≥100×109/L时间分别为(6.5±1.8)天,(5.1±1.9)天;PLT的峰值(×109/L)分别为(320±69)×109/L,(351±120)×109/L.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升高血小板效果比大剂量地塞米松好,而且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PLT上升更迅速,峰值高,上升至正常稳定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化疗结束后24h皮下注射rhTPO15000U,而对照组患者未给予rhTPO治疗。监测两组患者4、8、12、24d后的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化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结果化疗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8、12d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化疗24d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均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30×10^9/L的持续时间与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可减少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的降低的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同时其毒副作用也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扶正健脾汤剂对实体瘤患儿化疗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就诊及住院的实体瘤患儿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化疗药物组(对照组)和化疗药物+扶正健脾汤剂组(治疗组)。扶正健脾汤剂基本方包括17味草药。服药时间为每个化疗周期开始前1 d至化疗周期结束后1周。比较2组患儿化疗6、12个月时的周围血象、不良反应评分以及化疗依从性和化疗完成情况。结果共16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照组84例,男48例,女36例,平均年龄(3.8±2.6)岁。治疗组83例,男45例,女38例,平均年龄(3.7±2.7)岁。2组患儿肿瘤类型、肿瘤分期和化疗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对照组[(4.2±2.0)×109/L比(3.1±1.9)×109/L,P〈0.01;(95±20)g/L比(87±15)g/L,P〈0.05)],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2个月时,治疗组患儿3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3.8±1.8)×109/L比(3.0±1.6)×109/L,P〈0.01;血红蛋白:(87±23)g/L比(80±18)g/L,P〈0.05;血小板计数:(170±65)×109/L比(146±51)×109/L,P〈0.05]。化疗6、12个月时治疗组患儿呕吐症状明显减轻,活动力及食欲增加,体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化疗6个月时,治疗组患儿便秘程度轻于同期对照组患儿(P〈0.01)。化疗12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疼痛程度轻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化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86.7%(72/83)比69.0%(58/84),P〈0.01)]。治疗组化疗完成率高于对照组[81.9%(68/83)比66.7%(56/84),P〈0.05]。结论扶正健脾汤剂可减轻化疗所致不良反应程度,可作为实体瘤患儿化疗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9.
魏巍  艾丽梅  陶彩芳  李雁 《中国药房》2012,(32):3012-301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U.kg-1.d-1,疗程≤14 d,至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个/L。治疗期间注意动态监测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及凝血时间。结果:30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17±6.74)×109个/L,用药后第14天为(132.03±70.37)×109个/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30例患者中完全反应23例,有效6例。仅2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及头晕,但均能耐受,且停药后消失;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预示作用.方法 将42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的住院患者,根据有无出血表现分为两组:出血组16例,无出血组26例.抽取患者静脉血4ml,以3.8%枸橼酸钠抗凝后进行PLT和APCT测定.结果 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PLT和APCT分别为(8.3±4)×109/L、(103±7.8)s,(23±12)×109/L、(70±8.5)s,出血组患者的APCT比无出血组明显延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PCT≥90 s为界点值,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以PLT< 20×109/L为界点值,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42.3%.结论 APCT是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良好指标,其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特异性显著优于血小板计数,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确定为APCT≥90 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