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结核药物种类很多,一种较好的抗结核药物应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小、应用方便、抗菌谱广等优点。然而每一种抗结核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虽然其中大多数影响不大,不必中止治疗,但也有一些必须及时停药,从而影响全程化疗进行。少数反应极为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常用抗结核药物副作用认识、判断和处理应作为重点问题考虑。  相似文献   

2.
缪志伟 《安徽医药》2013,17(1):168-170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与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2010年该市使用标准化疗方案的确诊肺结核患者1 368例为研究对象,对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7%,主要的不良反应事件为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反应;单因素统计结果发现年龄、BMI、月收入、诊断分型及肝炎病史为抗结核治疗相关可疑危险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3.27,95%CI=2.073~5.439,P=0.002)、BMI〈18.5(OR=1.377,95%CI=1.021~3.548,P=0.037)及肝病史(OR=1.82,95%CI=1.003~6.248,P=0.046)为治疗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抗结核药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当患者存在高龄、营养状态差及肝炎病史可一定程度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海深  谭文秀  陈明 《医药导报》2004,23(3):0146-0147
目的:了解常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应对策。 方法:对1998~2000年使用2HRZS(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种类、时间及采取的相应对策进行分析。结果:经直接或间接方法证明的不良反应共107例次,其中H、R引起的不良反应共71例次,占66.36%,E发生的不良反应最少,仅3例次,占2.80%。在时间上,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反应92例次,占85.98%。经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后,部分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恢复。结论:掌握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频率、时间及防治对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判断是何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以保证抗结核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抗结核药物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方法之一[1,2]。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与威胁。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一般疗程较长,各种药物综合使用会带来众多不良反应[3]。现对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国内外指南综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外相关指南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推荐意见。方法: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抗结核指南,总结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结果: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反应、皮疹、肝炎等,19份指南详细阐述了各类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其管理。结论:多份指南推荐了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权威意见,可供医师药师参考。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在结核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以肝脏损害、胃肠道反应、关节痛、肾损害为多见,经调整方案、合理治疗,所有患者全部治愈。结论抗结核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邓冬青  阎勇  朱敏 《医药导报》2003,22(7):495-496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见的抗结核药物致不良反应144例.结果:男患者占54.2%,女患者45.8%,年龄以25~35岁最多;患者一般进行联合化疗,两联化疗的患者7例(4.9%),三联化疗的患者35例(24.3%),四联化疗的患者86例(59.7%);产生的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最多,其次分别为药物热、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等.结论:在临床治疗中,特别是在长期化疗中,应注意合理用药,积极了解患者服药情况,监测患者各项相关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述良  罗永艾  赵凤 《医药导报》2002,21(3):145-147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抗结核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病案及文献.结果:92.2%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于用药后2个月内.报道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有不良性休克65例,严重皮肤反应35例,急性肝坏死2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3例.死亡18例,死亡常见的原因是急性肝坏死和过敏性休克.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及死亡最多见的药物是利福平.结论:抗结核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虽不多见,但后果严重.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尤其用药头2个月内及使用含利福霉素类药物方案都应考虑过敏的可能,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7,(5):988-990
目的:分析住院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利福喷丁(RFT)、利福布丁(RFB)、注射用抗结核药链霉素(S)、卡那霉素(KM)等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原因、特点及其预防对策。方法:抽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间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住院结核病患者60例资料,根据患者的病例信息,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原因、特点。结果:60例结核病患者中,其中抗结核药物致不良反应31例,其发生率为51.67%;用药期间患者发生1种ADR的发生率高于2种和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不良反应症状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伤、关节痛和过敏反应等。结论: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多,治疗期间应监测其用药,判断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情况。方法 选取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选择标准化治疗方案治疗;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全部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共276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00%(276/300)。不同性别、年龄段、治疗分类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59、0.0619、1.7415,P=0.3359、0.8036、0.1869)。全部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共发生455例次不良反应;发生频次最高的不良反应为肝脏毒性反应,其次为关节痛或肌肉痛;在不良反应发生后,276例次的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维持原治疗;133例次的不良反应需要停用或者更换药物;29例次的不良反应需要调整剂量;17例次的不良反应导致治疗停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中位数为64 d;不良反应最早发生在治疗当天,最晚则发生在治疗第309天。结论 在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结核病患者时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瑶彬 《中国医药》2010,5(8):767-767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资料均来自我院结核科2008年1月至12月新登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86例。采用初治涂片检查阳性方案治疗者281例,占57.8%;采用初治涂片检查阴性方案治疗者163例,占33.5%;采用复治涂片检查阳性方案治疗者42例,占8.6%。使用的药物有:异烟肼片(Isoniazid,H),0.3g/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疾控中心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ADRs共涉及皮肤、神经、血液、呼吸、消化、泌尿、心血管、关节、肌肉等系统,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口服给药97例,肌肉注射16例,静脉注射5例,同时口服与静脉注射1例,其他6例。出现ADRs最快为首次使用2min以内,最迟为连续用药24a后发现。结论在抗结核治疗中,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结核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使患者既能够耐受,又不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姚琳  顾斌斌  张建平 《抗感染药学》2023,(12):1229-1234
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结核病的成功治愈的关键,但抗结核治疗通常所用药物较多、疗程也较长,因而药物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肝脏损害、胃肠道反应、耳肾毒性、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该文主要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处置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抗结核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特征,从而减少或避免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种类多,可导致抗结核治疗不规范,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生有必要掌握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严重性及造成的费用。方法:对入院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积极监测和随访,每位患者持续监测2个月。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及出院随访,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用药及生化检测指标。当怀疑ADR发生时,作登记和上报,并就ADR作相关性和严重性分析。同时计算处理ADR的费用。结果:221例患者中,84例发生ADR,发生率为38.0%。与中青年ADR发生率(35.1%)相比,老年患者(≥60岁)发生率(52.8%)较高(P=0.046)。抗结核药物ADR最常受累器官是胃肠道系统(28.9%)、肝胆系统(23.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15.5%)和皮肤及附属器官(13.4%)。在发生的ADR中,轻度占45.4%、中度占41.2%、重度占13.4%。平均每处理一个ADR需要费用283.6元。结论:抗结核药物ADR发生率高且部分较严重,临床应对其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应用诊断为肺结核病的患者110例,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最高,其次是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和神经损害,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与相应的治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何建阳  卢伟力 《医药导报》2012,31(7):953-954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护理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71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给予的护理对策. 结果有287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不良反应消失158例,减轻122例,无变化7例. 结论 针对肺结核治疗患者采用科学有效地护理措施,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帮助患者完成全程化疗,显著提高结核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0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并采用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包括心理干预护理,生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观察护理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干预,91%结核病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有所减轻,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为89%,护理满意度为93%。结论通过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抗结核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影响,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对结核病的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最为常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耐药结核菌的产生与扩展,结核菌与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RV)的双重感染以及许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则不完善,使全球结核病菌呈明显上升趋势。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对控制结核病起决定性作用,合理化疗可使病灶内细菌消灭最终达到痊愈。但抗结核药物存在许多不良反应,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正确对待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药物疗效的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后期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疫情处于紧急状态。据了解,结核病是患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也是21世纪发展中国家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和发达国家再度活跃的疾病。抗结核药物与所有药物一样,对人体具有双重影响——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而不良反应是影响结核控制的主要因素。如何避免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结核治愈率,是目前应高度关注的问题。目前在我院结核门诊诊治的结核病患者多采用规范化短程化疗方案,虽较以前治疗方案明显减少用药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仍时有发生。据国内报道因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改变最佳抗结核化疗方案者仍可达20%,少数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就我院结核门诊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