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阙证以手足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对此论述颇为详尽,现将其有关治法分析如下:1 回阳救逆法 本法适用于少阴病阳衰阴盛之阙证。《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逆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本条病机为病邪直犯少阴,或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病从寒化。当此阳衰阴盛之际,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主以四逆汤。方中,大辛大热之附子,归经少阴,以温阳祛寒;用干姜之辛辣,助附子以救逆;伍甘温之炙甘草,以补脾胃、调诸药。三药合用,力专效宏,图回阳救逆之功。本条之病机,除亡阳外尚有液  相似文献   

2.
扶阳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子为扶阳之要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无论是三阳证或者是三阴证辨治皆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阳气、扶助阳气的思想.本文以《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煎煮为线索,从解表实卫以密阳、驱邪温经以通阳、补火暖脏以温阳、破阴救逆以回阳、引火归元以潜阳、救阴存津以化阳六...  相似文献   

3.
陈洁 《山西中医》2007,23(2):58-58
1芍药配附子,刚柔相济 芍药配附子见于《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方。两药均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但性味殊异。炮附子辛温大热,长于温阳祛寒止痛;芍药酸苦微寒,善于益阴缓急止痛。两药相配,附子可去芍药之阴柔,芍药可防附子之刚烈,刚柔相济,走守相合,以补益阴阳、调理气血。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中的芍附配伍,均属刚柔相济、阴阳并补,以治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经脉失养的身痛拘挛之证。而附子汤、真武汤之用芍药配附子,则意在温阳化湿、祛寒止痛,用于少阴阳虚、寒湿内盛之身痛或腹痛证。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心阳虚从脾论治钩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阳虚是指心之阳气虚衰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治则 ,当以温补心阳为法。《伤寒论》中论述心阳虚证治的条文颇多 ,但其疗法 ,却非单纯着眼于温补心阳一法 ,而是另辟蹊径 ,更多地运用了补脾之法。《伤寒论》中有关心阳虚证治的论述主要有桂枝甘草汤证的 64条、茯苓桂枝甘草大  相似文献   

5.
男科病妙用金匮肾气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所载肾气丸为张仲景名方之一,后世称为八味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等。本方由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牡丹皮、山药、茯苓、桂枝共8味中药组成。本方去掉桂枝、附子就为六味地黄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为主,用桂枝、附子温阳补肾,为阴阳双补之方。  相似文献   

6.
《金匮》治痛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对痛证治疗用药有四个基本规律,即解表透邪止痛,善用桂枝、麻黄;温阳散寒止痛,善用附子、干姜;活血逐邪止痛,善用大黄;补虚养血止痛,善用芍药、当归、川芎。综合考察其痛证用药,出现率最高的依次为:甘草、芍药、桂枝、附子、大黄。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对风湿三附子汤的论述详见于《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历代医家对于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病证解读仁智互见,尤以白术附子汤为著.通过对其方证进行探讨,试析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发病机制与治法,以便对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认为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乃内外合邪致病,治疗均旨在取微汗之义,注重顾护里气.然发汗太过,风邪虽去,病必不除,湿邪辗转,流滞皮下而现白术附子汤证.两方虽然症状相同,但是证候不同,病理反映亦不同.然药随方变,而方随证转,故制方加减用药应当以证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郭丽丽  唐雪春 《新中医》2011,(11):108-109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9.
杨枫 《光明中医》2008,23(4):414-416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人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是通过与麻黄、桂枝、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大黄等不同药物的配伍,而产生众多功效,以治疗众多病症,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草附子汤系《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组成。方中甘草补益中气,附子温阳散寒,桂枝温经发汗,白术健脾行水。合而为剂,既长于祛风,又长于祛湿;既能温经解表调营卫,又能温阳补中化风湿。主治表里俱虚,凤湿并重证。近年来,笔者运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疗多种疾病,获效较佳。兹举验案数例于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十八反附子半夏同方配伍运用时药物的组成规律,分析其配伍特点。方法:通过收集历代附子半夏配伍方剂502首,运用关联规则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方剂的核心药物为人参、甘草、肉桂、茯苓、白术等,核心药对为半夏-附子、半夏-人参、人参-附子、半夏-肉桂等,核心药组为半夏-人参-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附子-肉桂、半夏-茯苓-附子等;与半夏附子配伍同用相关度高的药对有当归-熟地、当归-白芍、黄芪-当归等。结论:提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方剂多以温阳化痰为主,多配伍益气扶正、理气健脾、养血活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2.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为一味多功效中药。"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桂枝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发挥不同的功效。桂枝常用的四类药对分别为辛温解表类桂枝-麻黄、桂枝-柴胡药对;活血通络类桂枝-茯苓、桂枝-桃仁药对;调和气血类桂枝-白芍药对;温达通阳类桂枝-附子、桂枝-黄芪、桂枝-甘草药对。配伍后,药对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桂枝-麻黄配伍后,两者有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产生了单味药中没有的化学成分;桂枝-柴胡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与配伍比例有关;桂枝-茯苓药对、桂枝-白芍药对、桂枝-附子药对中的有效成分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桂枝-黄芪、桂枝-甘草配伍后,黄芪及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均增加。不同药对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桂枝-麻黄药对可发汗解热;桂枝-柴胡药对可镇痛;桂枝-茯苓药对具有利尿、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桃仁药对可抗凝血;桂枝-白芍药对可抗炎镇痛等;桂枝-附子药对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桂枝-黄芪药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甘草药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栓等作用。本文对桂枝四类药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桂枝药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热药附子、肉桂、仙茅对正常大鼠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3A(CYP3A)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为辛热药性的科学阐释及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灌服自来水,其他各组分别灌胃附子(12g.kg-1.d-1)、肉桂(30g.kg-1.d-1)、仙茅(20g.kg-1.d-1)水煎液,连续7d后,检测肝、小肠微粒体CYP3A活性及肝微粒体和血浆GST活性。结果:与正常组比,附子、肉桂、仙茅组大鼠肝微粒体CYP3A和GST活性显著升高(P<0.01),而小肠微粒体CYP3A活性变化不明显,血浆GST活性有下降趋势。结论:附子、肉桂、仙茅能明显升高大鼠肝脏CYP3A和GST活性,可能是其辛热药性表达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征  杨军 《河南中医》2021,41(4):499-502
中土平和是气机升降有序的关键,脾胃调和,则痰湿无以生,气血充沛,肝木不郁,肾水得滋,则内伤发热可愈。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健脾和胃善用黄芽汤,肝气升发无力加桂枝、牡丹皮以疏肝,肺气不降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内伤发热为肝郁所致者,应当健脾、疏肝、温肾并举,治以疏肝调畅气机,同时健脾益肾,采用柴胡芍药汤加减,肝肾功能失调者加生地黄,阳虚甚者加干姜、附子以温肾水。肾阳虚则肝木郁,肝木郁则克脾土,脾土虚则易生痰浊水湿。中土虚,一气运化无力而百病乃生,治以温肾通阳,以天魂汤健脾温肾,水不涵木,肝气瘀滞而血瘀者,可加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  相似文献   

16.
从阳虚毒聚浅析王笑民教授辨治晚期肿瘤的经验。认为晚期肿瘤病机虚实夹杂,但整体为阳虚,局部以毒热为主;治疗以扶正补虚、温阳散结、清热解毒、祛瘀通络为原则;善用黄芪、党参扶正补虚,附子、干姜温阳散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土鳖虫、穿山甲祛瘀通络。  相似文献   

17.
附子与半夏不同炮制品种配伍应用的ESI-MSn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方法(ESI-MS)分析附子与半夏不同炮制品配伍前后生物碱在种类和含量方面的变化。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生半夏、姜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系统考察。结果:与生附子相比,双酯型生物碱在附子加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共煎液中含量增高,附子加法半夏共煎液中的双脂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结论:附子与姜半夏配伍的解毒机制是使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毒性小的单脂型生物碱;与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配伍的毒性增大的原因是其具有抑制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水解或热解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附子合用螺内酯对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型高血压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即正常对照组、L-NNA模型组、L-NNA+附子组、L-NNA+螺内酯组、L-NNA+附子+螺内酯组。采用持续7d灌胃给予L-NNA 700mg/(kg.d)方法建立小鼠高血压模型。各组持续7d分别给予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L-NNA,L-NNA+附子水煎液4g/(kg.d),L-NNA+螺内酯36mg/(kg.d),L-NNA+附子水煎液4g/(kg.d)+螺内酯36mg/(kg.d)。测定各组小鼠给药7d后的血压,血清中NO含量,心、肝、肾匀浆中NO和MD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死亡率明显升高,给予附子、螺内酯及二者合用后,死亡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压明显升高(P<0.01),血清和心、肝、肾组织中NO含量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各治疗组小鼠血压明显降低(P<0.01),血清和心、肝、肾组织中NO含量明显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附子、螺内酯均能升高NOS抑制型高血压模型小鼠体内NO含量,降低MDA含量,起到降压和保护组织免受氧化损伤的作用,且二者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附子、干姜配伍的温阳通脉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氢化可地松复制大鼠阳虚模型,观察附子、干姜配伍对阳虚大鼠体重和体温的影响;采用活体微循环观测技术,观察附子、干姜配伍对正常小鼠耳廓微循环及局部滴加肾上腺素(Adr)所致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结果 附子、干姜配伍能提高阳虚大鼠体重、体温,明显扩张小鼠耳廓微血管,增加血流速度,对抗Adr所致微循环障碍。结论 附子、干姜配伍具有温阳通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