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在治疗老年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1998—2003年收治的89例65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比较闭合复位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和2年的功能评价、并发症以及二次手术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闭合复位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问、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为最低(P〈0.05),但卧床时间最长,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最高,术后2年随访功能最差。全髋置换术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和手术翻修率低,术后髋关节功能最好,但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创伤比全髋置换稍小,但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翻修率较高,术后功能比全髋置换差。结论全髋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活动能力要求较高、期望寿命较长和身体一般状况好的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9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设计,47例行内固定术,43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24~48个月,平均(28.0±18.0)个月。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分,综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总的医疗费用、再手术、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内固定组平均住院日、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医疗费用、再手术和并发症明显高于全髋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低于全髋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全髋置换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囊内骨折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和双极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2005-07-2010-01共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4.2-5.5年,平均4.8年。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随访6、12、24个月时两组间Harris评分无差异,随访3年及4年时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及双极股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国外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能.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1年至2007年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资料.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病死率、脱位、关节翻修率、关节功能.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用Met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估计其综合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 结果 共纳入10篇相关的、以半髋和全髋关节置换对照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两者的病死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脱位率和翻修率之间Q值分别为4.03和2.78(P>0.1),不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全髋关节的脱位率高,但是翻修率低于半髋关节置换;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Q值分别为23.94(P<0.1),存在异质性,总体效应的P<0.01,相对危险度(RR)为0.79,OR为0.35,95%CI为0.23~0.53,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选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候,尽量全髋置换.对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和预期寿命低于5年的患者,则采用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35例给予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 DHS)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随访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2~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于切开复位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且骨折复位良好,优良率达94.7%。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很好的疗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高荣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6):1324-1326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8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40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4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再手术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两组,A组5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30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随访6年,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两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手术4年以后B组疗效优于A组,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基本相同,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后期疗效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8.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1例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半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年,按Chamley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疗效标准进行分级,优良率达到91.5%。所有患者平均卧床时间为10.3天,除1例出现褥疮,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且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术前准备及假体类型的选择极为重要;术中精确操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9月-2003年4月共治疗6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9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2例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术。随访4—8年。结果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出血量以及输血量接近。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5.5min,平均住院时间为21.5d,平均下地时间为7.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死亡率为17%。和DHS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更短,下地负重更早,术后并发症更少,死亡率更低。结论对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与采用DHS内固定术接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将确诊并治疗的90例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分为置换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用时、出血、术后绝对卧床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治疗有效率)。结果置换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于对照组,术后绝对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Harris评分、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操作体会。方法笔者医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426例,年龄65~93岁,平均82.5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40例,Ⅱ型103例,Ⅲ型133例,Ⅳ型89例,Ⅴ型61例;合并其他疾病369例。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采取闭合复位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观察手术操作要点、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5~65min,出血量350~450m L;术后3例因出现心、肺功能衰竭放弃治疗,无切口感染,术后12个月随访生存385例,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已愈合,2例股骨颈联合螺钉部分切出,无退钉及断钉等现象,术后12个月时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优116例(30.1%),良221例(57.4%),差48例(12.5%),优良率87.5%。结论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者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作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联合锁定钉把持力良好、术后股骨颈螺钉松动及切出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行THR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1年4月-2007年4月因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接受THR的老年患者16例(研究组)和因移位股骨颈骨折接受Ⅰ期THR的老年患者20例(对照组)全部进行了随访.其中研究组男7例,女9例;年龄50~85岁,平均66.5岁.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58.25个月.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49.50个月.36例患者伤前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并有正常的户外活动.比较分析两组行THR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HR术后随访时的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研究组THR手术时间(115.66±34.3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91.25 ±15.80)min(P<0.05);研究组THR术中出血量(546.86 ± 377.04)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20.00 ± 155.94)ml(P<0.05);研究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87.25 ± 7.53)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5.00 ± 5.16)分,对照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90.20 ± 5.46)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6.00±0.73)分(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感染和翻修,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THR手术风险高于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的THR.THR是治疗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中医院2011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组),38例患者选择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生物型组的手术时间短于骨水泥组(P0.05),生物型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康复训练时间、术后负重时间、输血率、输血量均显著高于或晚于骨水泥组(P0.05);术后3个月,生物型组的Harris评分低于骨水泥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较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骨水泥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与生物型组的89.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106例,其中男45例,女61例;年龄80~105岁,平均88岁.大部分为滑倒跌伤.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31例,ⅢB型45例,Ⅳ型30例.均采用股骨转子重建、骨水泥型普通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4种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了重建:(1)股骨大转子复位后采用"∞"字钢丝张力带固定;(2)股骨小转子复位后用钢丝绕股骨近端骨皮质环扎固定;(3)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4)部分股骨颈基底较完整者,在股骨颈截骨变转子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保留的股骨距用插入的人工股骨柄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5 min.79例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无晚期关节松动、脱位或感染,优良率达87.3%.结论 采用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稳定髋关节,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于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24例,单纯股骨头置换术(AHR)24例。观察两组围术期情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HR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THA组(P<0.05);AH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24),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3/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R组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总范围均小于THA组,下地行走时间晚于THA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依据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Singh指数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因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58例,按照Singh指数随机分成非骨质疏松组(A组)28例和骨质疏松组(B组)30例,均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骨折不愈合5例,其中,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总体成功率为82.1%(23/28);B组术中内固定失败并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术后骨折不愈合8例,其中,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总体成功率为60.0%(12/30),两组总体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ngh指数法是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骨密度测定方法,可用于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随访一组采用同一类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组合在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并探讨该种混合型假体对于全身健康情况和骨质质量一般较差的老年患者的适用情况。方法 共有75例患者84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1例41髋,平均年龄72.1岁。随访时间为4.1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的判断。结果 2例股骨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臼杯则未见骨溶解或松动征象。未出现骨水泥相关的术中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17髋(20%),B型47髋(56%),C型20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别为A级31髋(37%),B级40髋(48%),C级13髋(15%)。结论 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采用了枚螺纹针、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折33例,最大年龄83岁,50岁以上22例。经8个月—7年随访,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骨折不连接,平均骨愈合时间为27周,功能恢复优良率86.67%。文内详细介绍手术方法,加压螺钉固定的优点和手术成功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