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赵献可,字养葵,号医巫闾子,以字行,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著有《医贯》,为著名的温补派人物,其辨证治病,强调从分辨水火阴阳入手,而好用六味、八味以补益真阴真阳,为其学术上之一大特色。观其论伤寒、温病,亦如是,且不乏创见,今就此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外感热病是一切发热性外感疾病的总称。人体在生理状态下,气可分为表气和里气,而在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中(即在病理情况下)则可分别表现为表证和里证。表气不和即为表证,而里证则是里气受扰(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受到影响和实质损害)所致。表里除其病位含义外,更有病势意义,表现为证的“流动”态势。外感热病的治疗关键在手和表里之气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连邪外出;5.审困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湿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辩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阴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最新研究从治疗方法与方药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将全国各地治疗外感热病的经验结合笔者导师六十年来的临证探索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对今后外感热病的治疗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治疗方法方面包括:1.清热解毒,药先于病;2.截断扭转,先症而治;3.温清同法,疏达内外;4.清疏透并行,达邪外出;5.审因论治,辨证用药;6.分消上下,宣畅气机,和解化湿;7.中医综合疗法。方药研究分三个方面:一是清热解毒类;二是寒温合用类;三是分期论治类。治病心得方面:一是坚持辨证论治;二是多途径多剂型给药,实行综合疗法;三是早用重用清热解毒,阻断病势;四是清热解毒不忘养阴,时刻注意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5.
6.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7.
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外感热病方面有不少见解与心得,以《伤寒括要》为主体探讨其学术思想。认为李氏以伤寒总括外感热病,将温病等统一于伤寒名下,对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有独到见解,诊断注重脉诊和望诊,注重鉴别诊断。其经验对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兴  杜晓刚 《中医学报》2020,35(2):232-235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主要症状为发热,同时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其他证候类型的一类疾病群。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各类疾病。通过文献梳理不难看出,《黄帝内经》作为第一个里程碑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的问世便是第二个里程碑。明清时期温热病学说的成熟则为第三个里程碑,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温病条辨》。这期间中医对于外感热病诊断和治疗一直在不断完善,从刚开始认为其病因为"伤寒之类也",到论述狭义伤寒和广义伤寒的区别,从六经辨证的出现、完善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从《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出具系统化的伤寒治疗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独立成科。中医学基本思想为辨证论治,近年来各种亚型流感频发,中医可以在明确致病因素前采用对症治疗,解决了西医治疗的后发性缺点,在疾病的初起阶段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儿科范畴内,凡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发热疾患,均称为小儿外感热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初步对此证的治疗有些粗浅体会,兹简述如下:一、小儿外感热病的特点:小儿外感热病的特点,可简括为急、快、重、多四字.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建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但温病学并未涵括所有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规律与经验。因此研读有关原,按照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以流派为纲把握各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取长补短,综合研究汲取其学术精华,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报》2013,(12):1813-1815
目的:总结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思路及治疗的有效方剂。结果:刘如秀教授主张提高外感热病疗效的关键是把好气分关,控制并消除气分高热表现,将病情完全中断于气分。同时,外感热病后期应频服养阴生津之剂。结论: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李磊 《中国乡村医生》2006,22(15):47-48
人到老年多有气虚、肾虚、脾阳不足或因久病多病伤阳等体虚之象,而正气不足极易感受邪气,并且常常由于正不胜邪,病情复杂多变,病程缠绵不易治愈,故此现代医学应用抗生素治疗难以收到较好疗效,一则由于病人久病或多病对许多抗生素已不敏感,二则久用更易于伤阳或伤正。因此,许多老年人求治于中医药。笔者经十余年临床观察,施用中药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5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外感热病遗症论治心得陆中岳张军(安徽省泾县中医院242600)关键词:外感热病遗症;辨证论治外感热病遗症,指外感热病大势已平后,或因余邪残留,或因调护失当,而遗有未尽除之症。笔者对其论治有如下心得。1余邪未尽逐邪常兼清外感热病遗症大多由病变过程中所产...  相似文献   

14.
外感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是指人体感染六淫或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发病。它基本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各种内科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患。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了有利于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全面认识,便于临床上的掌握和应用,利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题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进行了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伤寒溯源集>中说:“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墙,水退墙酥,不可轻犯.”外感热病后,多气血不足,脾胃不健,又有余邪未尽,隐患尚存,正如叶天士所言:炉烟虽熄,灰中有火.外感热病瘥后证候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唐方教授善用古方化裁治疗外感热病,取得满意疗效。今将唐师经验简单归纳。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感热病辨治特点辑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唐方教授善用古方化裁治疗外感热病,取得满意疗效。今将唐师经验简单归纳,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外感热病是多种热性病的总称。近年来,对外感热病的辨证与治疗,有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有专著论述。笔者在温习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热病的治疗要点试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