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晚期阶段,可导致80%以上患者重度视力丧失,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形态学检查手段,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能反应脂褐质的分布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活性,已逐渐成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治中的观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可以反映脂褐质和黑色素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脉络膜分布情况的无创成像技术.短波长自发荧光和近红外自发荧光成像方法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痣与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色素变性、氯喹视网膜病变、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  相似文献   

3.
左眼球转移性绒毛膜上皮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3例(46眼)Stargardt病及黄色斑点状眼底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所见.其中单纯黄斑变性16例,中心凹周围有斑点的黄斑变性5例,黄斑变性伴后极部弥散性黄色斑点1例,无黄斑变性的后极部弥散斑点1例.黄斑变性区表现为密集点状透见荧光,夹杂点状遮蔽荧光.大多数黄色斑点呈透见荧光,少数呈遮蔽荧光.4例显示脉络膜湮没征象.所有病例均未见荧光素渗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93-94)  相似文献   

4.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眼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辉 《国际眼科杂志》2004,4(3):488-491
眼底自发荧光是一种新近发展的眼底成像技术,它能显示RPE的分布情况。观察自发荧光的分布及其强度,有助于确定某些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及其预后评价。本文就自发荧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各种视网膜疾病中的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眼底自发荧光(FAF)成像是基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中的眼内源性荧光团激发的荧光进行成像的技术,荧光激发物质主要是脂褐质(LF)和黑色素。由于该无创检查技术可通过观察LF和黑色素在眼底的空间分布来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功能状况,在诊断、鉴别和随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上具有独特优势。本指南即对FAF在ARMD不同阶段和分类上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Xuan Y  Zhao PQ  Peng Q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8):708-713
目的 探讨非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眼底玻璃膜疣的自发荧光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明确诊断的63例(78只眼)非渗出性AM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仪(HRA2-cSLO)拍摄眼底玻璃膜疣自发荧光图像,同时与Kowa Nonmyd 7型眼底照相机和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拍摄的眼底彩色照片和三维OCT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分析AMD患者眼底玻璃膜疣自发荧光特征.结果 63例(78只眼)非渗出性AMD患者眼底玻璃膜疣的自发荧光图像并不与眼底彩色照片和频域OCT图像显示的玻璃膜疣病灶完全吻合.78只眼中,仅有68只眼显示异常自发荧光,根据这些异常自发荧光的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7种类型,即微小病变型、局部融合型、线条型、斑片型、花边型、斑驳型及散在不均一型;其余10只眼在彩色眼底照片上显示很小的点状或簇状玻璃膜疣,但用HRA2-cSLO拍摄其眼底荧光图像时并未显示异常自发荧光,而表现为均匀一致型似正常眼底的自发荧光.此外,15例患者的双眼均出现异常自发荧光,且其中13例双眼的自发荧光类型不对称,说明患者双眼的眼底病变程度和范围不对称.结论 HRA2-cSLO可清晰拍摄非渗出性AMD患者眼底玻璃膜疣的异常自发荧光图像,形态各异的自发荧光图像可反映AMD发展的不同程度,动态监测异常自发荧光图像特征对评估AMD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系统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的眼底表现和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进一步掌握各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特点。通过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诊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结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是由于玻璃膜损伤破裂,形成新生血管膜,引发视网膜下渗漏、出血、机化以至瘢痕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过程。结论:以老年性黄斑变性为主,包括中心性渗出或出血,最后形成瘢痕,使中心视力发生永久性损害。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相似文献   

8.
重视自发荧光检测技术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检查眼底疾病的方法较多,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等,这些检查技术均已在国内外眼底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近十年来,国外对眼底自发荧光检测技术在眼底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十分关注,但在我国尚未引起重视,其原因可能与对自发荧光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认识不足有关.为了使国内眼科医师充分认识自发荧光检测技术在眼底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笔者在阐明自发荧光产生机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自发荧光是一种非侵入性、有发展潜力的眼底成像检测技术,其对多种眼底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控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而需引起我国眼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并逐步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撕裂是一种少见的眼底黄斑疾病的并发症,多发生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老年性黄斑变性行视网膜光凝术中或术后,也可以自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例。我们最近遇到一例老年性黄斑变性伴自发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黄斑囊样水肿(CME)眼底自发荧光与黄斑色素密度的相关性,以提供对其预后有临床价值的技术参数。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确诊CME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18例(24眼)。24只正常眼选自年龄及性别相匹配者。方法对所有患眼及正常对照眼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CME。采用海德堡公司HRA一2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IR(infrared)及FA(不注入荧光素钠)模式进行眼底自发荧光及黄斑色素密度的检测。黄斑色素密度按Zhang等分期法分为完整的黄斑色素、部分黄斑色素及黄斑色素缺失三级。采用MonteCarlo精确检验说明不同分级的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相关性,线性相关卡方检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主要指标眼底自发荧光的分布及形态、黄斑色素的分布及密度。结果24只CME眼自发荧光均为阳性(100%),并在黄斑区呈花瓣样表现,而正常对照眼的黄斑自发荧光均为阴性。CME眼中黄斑色素缺失22眼(91.7%),部分黄斑色素2眼(8.3%);正常对照眼黄斑色素密度均为完整的黄斑色素(100%)。黄斑色素密度与自发荧光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呈现负相关(x2=45.123,P=0.0001)。结论CME患者中黄斑色素密度大小与黄斑区自发荧光呈负相关,黄斑区自发荧光可做为其随诊的临床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黄斑裂孔眼底自发荧光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图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的特征。方法对33例(36眼)IMH患者应用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检查,分析FAF图像与FFA图像。另外选取1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利用MIG2000图像测量系统对黄斑中心凹进行自发荧光强度测定。结果33例(36眼)IMH患者中,全层黄斑裂孔26眼(72.2%),板层黄斑裂孔10眼(27.7%)。黄斑自发荧光的特征:正常眼底中心凹FAF呈局部低荧光;黄斑裂孔表现为高荧光,与FFA的图像相似。6例板层裂孑LFAF、FFA均未见异常,其余4例板层孔中心凹处FFA表现为轻度增强的透见荧光,相应部位FAF见轻度增强的自发荧光。全层黄斑裂孔在裂孔处有明显增强的FAF,FFA的“窗样缺损”,在位置、面积、形状上与FAF一致。结论FAF检测为黄斑裂孔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快速、非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郑志坤  张娟  黎铧  李娟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2):2191-2194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

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

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环形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其临床特征为双眼环绕黄斑的带状色素变性区.视力正常,无夜盲症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区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鉴别诊断进行简要讨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109-1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部分眼底病眼底自发荧光(AF)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HRA-2共焦激光扫描系统的FA模式检测45例(54只眼)眼底病患者。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7例(23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16例(17只眼),黄斑裂孔5例(5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0N)5例(5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5例(5只眼),视网膜色素变性2例(4只眼)。结果 AMD的AF影像呈低信号,边缘常见环形高信号。CSC的AF影像所见大多在渗漏的附近呈高荧光。全层黄斑裂孔的AF影像呈圆形高信号。所有病例在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区域的自发荧光普遍弥漫性增强,色素脱失处大多表现为低荧光,在总体增强区域表现为地图状的自发荧光。视网膜色素变性表现黄斑区环形高荧光。结论眼底出血时AF表现为遮蔽。视网膜下积液导致荧光信号降低,褐质积累,荧光信号增强。色素上皮萎缩荧光消失。AF影像是评价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年黄斑变性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疾病,针对其危险因素及早期诊断,国内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老年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及早期诊断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视网膜病变(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PCV)患者眼底陈旧性出血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中的自发荧光表现。方法:对伴有眼底陈旧性出血的AMD和PCV患者共36例(36只眼)行ICGA检查。受试者在进行ICGA检查前.均经过详细的眼底镜检查、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眼底陈旧性出血灶ICGA均表现出相应的自发荧光。陈旧性出血灶呈浅灰黄色,其自发荧光的形态大小与眼底彩色图像所示的陈旧性出血灶相一致,边界清晰;造影后期陈旧性出血灶的自发荧光强度最强,与AMD的斑状及焦点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 zation.CNV)及PCV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的荧光表现不同。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发荧光多与CNV或息肉状病灶重叠或位于其边缘(27只眼,75%)。结论:ICGA中陈旧性眼底出血所致的自发荧光易与CNV及息肉状病灶性强荧光相混淆,将眼底彩色图像与ICGA图像对比分析及掌握其与CNV及息肉状血管扩张灶的不同荧光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黄斑变性荧光眼底造影所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的主要眼病之一。我们通过对126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荧光眼底造影资料的复习,并对其中56例病人进行荧光眼底造影随访,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多出现在玻璃膜聚集区,尤其是融合区。一旦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则以其先进...  相似文献   

18.
岳岩坤  张恩魁  王海伟  赵晓玲  田沫 《眼科》2014,23(2):103-10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所致单纯黄斑出血与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黄斑出血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上的图像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7例(47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患者。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7月-2013年5月就诊,并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发荧光(FAF)、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的47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的47眼,对其视力及光学影像图像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OCT,自发荧光结果及视力。结果  47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中,通过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明确诊断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27眼,单纯的黄斑区出血20眼。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下较高反射信号的团块状影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之下,RPE层结构破坏、隆起,及RPE层上的中高反射信号影;单纯黄斑出血,其OCT图像特征为黄斑中心凹隆起,神经上皮层下三角形稍高反射信号影,其后信号略减弱,RPE层反射条带完整。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组,24/27眼IS/OS破坏,3/27眼IS/OS完整,仅表现IS/OS的隆起;而单纯黄斑出血组,7/20眼IS/OS破坏,13/20眼IS/OS完整(χ2=14.86,P=0.000)。FAF检查在继发于CNV的黄斑出血组可呈小片状中央弱自发荧光,周围环以强自发荧光或正常荧光;而在单纯黄斑出血组,自发荧光可呈正常或片状弱自发荧光。结论 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可明确分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是继发于CNV还是单纯黄斑出血。(眼科,2014, 23: 103-106)  相似文献   

19.
马凯  李志华  熊颖  莫斌  姚宁  刘宁朴 《眼科》2012,21(4):244-247
【摘要】 目的 观察日食性视网膜病变微小黄斑损伤的表现及预后。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日食发生后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黄斑损伤患者6例(11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眼底自发荧光、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微视野等检查结果,对其视力损害恢复情况以及黄斑病变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随访2~18个月。主要指标 视力、OCT、眼底自发荧光检查结果。结果 6例(11眼)OCT检查均发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感光细胞内节和外节层(IS/OS层)断裂。其中7眼眼底自发荧光可见黄斑细小暗点,彩色眼底像表现为相应的细小黄点。微视野、mfERG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未见异常。就诊时视力0.6~0.8,1周~1个月时视力均1.0以上。结论 OCT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能及时发现日食性视网膜病变中的微小黄斑损伤,此病视力恢复较好。(眼科,2012,21:244-247)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五年眼底病诊疗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XX  Zhao MW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0):900-905
近5年来我国眼底病的诊疗水平快速提高,国际上新的诊疗理念、诊疗方法、诊疗设备不断被引入国内,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眼底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在诊断方面,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和眼底自发荧光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图像信息,还有助于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眼底疾病的特征及病理机制,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眼底疾病观察的新时代.在治疗方面,我国学者更是积极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临床研究,例如组织国内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治疗模式的多中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人源抗体类融合蛋白KH902,采用带Bruch膜自体片状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并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0G小切口微创玻璃体手术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手术治疗技术等,有相当数量的眼底病临床研究论文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由此表明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已逐步走向世界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