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艳华  李广庆  杨丹  李红丽 《河北医药》2012,34(7):1079-1080
对全血及其成分血进行病毒灭活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新鲜冰冻血浆得到广泛应用,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还未得到广泛推广,我站自2010年2月以来临床用血浆全部病毒灭活,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病毒灭活新鲜病毒血浆,而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后总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凝血因子(FⅧ:C)含量是病毒灭活血浆的关键指标,本文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中总蛋白回收率、白细胞残留量、FⅧ:C回收率采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和去白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总蛋白含量、白细胞残留量、和FⅧ:C含量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LDH、HBDH、TB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MB-P法病毒灭活后,实验组CPK、LDH、HBDH、TBIL、IBIL、DBIL、TBA、CREA、URIC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符合临床输用血(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对于血浆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随机抽取新鲜血浆,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并检测其在灭活前后质量的变化,包括凝血因子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结果在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灭活后,将其各项质量指标的数据与灭活之前相比较,并使用统计学处理,P>0.05,实施两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质量几乎没有影响,与新鲜血浆的临床效果无异,该灭活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坏血酸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指示病毒灭活的效果,以及对部分凝血因子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CPE法评价病毒的灭活效果,用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一期法判定FⅧC的凝血活性.结果在单采人血浆中加入1 μmol·L-1亚甲蓝和240 μmol·L-1抗坏血酸,再给以40000 lx荧光强度照射60 min,VSV滴度下降>8lgTCID50·ml-1,并且纤维蛋白原和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比常规亚甲蓝/荧光光化学法显著提高(P<0.01),而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在正常允许值范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值也接近正常允许值范围.加入抗坏血酸和色氨酸可灭活病毒,而甘露醇不能.结论在亚甲蓝光化学法中,抗坏血酸不影响病毒的灭活,而且对部分凝血因子有保护作用.因此,抗坏血酸可以有效提高单份冷冻新鲜人血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过器对滤过前后新鲜冰冻血浆主要成份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由海南省海口市中心血站提供新鲜冰冻血浆40袋,应用一次性FTS-RC白细胞过滤器(血库型1×200 ml)全血分离制备成滤除白细胞的新鲜血浆,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后新鲜血浆各5 ml,分别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Ⅱ:C(FⅡ:C)、凝血因子V:C(FV:C)、凝血因子Ⅶ:C(FⅦ:C)、凝血因子Ⅷ:C(FⅧ:C)、凝血因子Ⅸ:C(FⅨ:C)等活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同时检测血浆蛋白含量、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C3及C4补体水平变化。结果凝血因子FⅡ:C、FⅨ:C在过滤去白细胞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纤维蛋白原含量、FV:C、FⅦ:C及FⅧ:C活性均较过滤去白细胞前下降,过滤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及TT较过滤去白细胞前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较过滤去白细胞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C4血浆水平在过滤去除白细胞后明显下降,两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及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浆水平在过滤去除白细胞后,变化不明显,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滤器可降低部分凝血因子的活性及补体C3及C4水平,可延长凝血功能APTT。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两种方法处理血浆,探讨2种方法对血浆胆碱酯酶(CHE)的影响与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每份400ml;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病毒灭活组和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血浆CHE的测定。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处理后,实验组CHE活力与对照组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处理后的血浆,其CHE活力影响小,可用于临床有机磷中毒的救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2012年颁发的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和要求,分析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血浆灭活过程中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探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称重法、双缩脲法、磁珠法、比色法、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病毒灭活前后的血浆量、血浆蛋白含量、凝血因子Ⅷ含量、亚甲蓝残留量、病毒灭活效果的变化。结果新鲜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容量分别为(235±15.51)g、(230±14.17)g;Ⅷ因子含量为(1.084±0.045)IU/ml、(0.826±0.029)IU/mk血浆蛋白含量为(83.71±3.24)g/L、(79.09±3.21)g/L;凝血因子Ⅷ含量灭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容量和血浆蛋白在灭活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的残留率为(0.0638±0.013)μmol/L;标本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及HCV—RNA载量均为〈1000copies/ml。结论利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但均达到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要求。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简便、无毒、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等显著特点,可有效消除临床输血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蒋燕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3):2830-2832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 使用血凝仪对血浆进行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浆总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 新鲜冰冻血浆经MB-P病毒灭活后血浆Ⅷ因子活性为(0.66±0.06)IU/ml,比灭活前(0.75±0.07)IU/ml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31±0.1)mg/ml,比灭活前(2.19±0.2)mg/ml减少,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总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制备冷沉淀时,可考虑先将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后再将血浆进行病毒灭活.灭活后血浆对于临床需要补充血浆蛋白的患者影响不大 对于需要输注Ⅷ因子、纤维蛋白原的患者则会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80+82-80,82
目的通过对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Ⅷ因子质量测定,来确定普通冰冻血浆是否合适做冷沉淀原料浆。方法随机抽取2009-2010年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各10份,制备冷沉淀后,利用凝血法,检测其中Ⅷ因子含量并计算FⅧ合格率。结果新鲜冰冻血浆FⅧ含量为(0.94±0.13)IU/mL,普通冰冻血浆FⅧ含量为(0.42±0.16)IU/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冷沉淀制备需要用新鲜冰冻血浆。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过滤对血浆中凝血因子及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确保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新鲜冰冻血浆经白细胞过滤后对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对白细胞过滤前后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新鲜冰冻血浆白细胞过滤前后,PT、APTT、FIB、FV:C、FⅧ:C都有明显改变(P<0.05),PT和ALB无改变(P>0.05).结论 白细胞过滤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分析亚甲蓝灭活后血浆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同源血浆亚甲蓝病毒灭活前后制备冷沉淀FⅧ和Fbg含量的比较得出结论.结果 用亚甲蓝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FⅧ和Fbg的含量均有明显降低.结论 用于制备冷沉淀的新鲜血浆不易进行亚甲蓝病毒灭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正常新生儿和病理新生儿脐动脉血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探索其在新生儿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集89例正常新生儿及60例病理性新生儿脐动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脐动脉血肝功能指标。结果 与正常新生儿组相比较,早产组的总蛋白含量明显降低,GGT及TBIL、IBIL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新生儿窒息组脐血AST、LDH显著升高,GGT、TBIL、IBIL水平低于正常新生儿组,TP、ALB的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组。新生儿黄疸组的TBIL、IBIL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相关分析表明,GGT、TP与胎龄有关,GGT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而TP随着胎龄及胎儿体重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 新生儿脐动脉血肝功指标,有助于临床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杨庆芳  刘辉  田静  李兆翌  蒋小琴  纪倩 《中国药房》2013,(47):4429-4432
目的:研究复方茵柏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复方茵柏合剂(8.65 g/kg)组与复方茵柏颗粒高、中、低剂量(8.64、4.32、2.16 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3周。末次给药2 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40%CCl4的玉米油以复制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对大鼠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LDH活性显著增强,TBIL、DBIL含量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增加,GSH活性显著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茵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LDH活性显著减弱,TBIL、DBIL含量显著减少,MDA含量显著减少,GSH活性显著增强(P<0.01或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索排列规则,肝细胞结构及形态正常,核大而圆,居中,核膜清晰;模型组大鼠大部分肝细胞明显水肿,气球样变,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和汇管区出现弥漫性的炎细胞浸润;而复方茵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大部分肝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及炎细胞浸润均明显减轻。结论:复方茵柏颗粒对CCl4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试验组经滤除白细胞后FRUC浓度、FHb及CO2增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经MB-P法病毒灭活后FRUC与P3+浓度明显增高,FHb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生化指标变化不大。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或轻,适用于临床输用血(浆)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刘淮  黄金阳  张晓玲 《江西医药》2005,40(7):388-390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血清甘胆酸(CG)、胆红素(TBIL、DBIL)及转氨酶(AST、ALT)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ICP晚期妊娠60例.正常晚期妊娠25例。测定母体血清CG、TBIL、DBIL、AST、ALT及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值(pH值、血氧分压P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CG、TBlL、DBIL、AST、ALT显著升高的ICP产妇,其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pH值、P02均显著降低,而PCO2升高。结论ICP围生儿的预后与母体血清CG、TBIL、DBIL、AST、ALT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CG、DBlL、ALT、TBlL、AST。  相似文献   

16.
朱凌云  童宁  仲崇辉 《中国药房》2012,(32):3018-3019
目的:观察α-硫辛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5例)。2组均予以常规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给予α-硫辛酸0.45g+还原型谷胱甘肽1.2g,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肝纤维化指标(玻璃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TBIL、DBIL、HA、LN、PCⅢ和Ⅳ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同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α-硫辛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