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儿肺炎衣原体感染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青  张惠琴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4):274-274,28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衣原体(CP)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CP-IgM、CP-IgG),并观察阳性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489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中,CP感染79例(16.16%),均有咳嗽,发热50例,肺部啰音29例,以婴幼儿为主,25例一侧肺呼吸音低,多为5岁以上患儿.胸部X线混合型肺炎25例,节段型肺炎17例.结论 CP以呼吸道非特异症状为主要表现,感染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肺炎衣原体(CP)肺炎的认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IgM,对肺炎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8例肺炎衣原体肺炎均有咳嗽、发热28例(73.6%),12例合并喘息发作(31.6%),X线胸片有不同程度的肺炎表现,心肌酶增高10例,GOT、GPT增高7例(18.4%)。结论:C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临床上以咳嗽为突出表现,可伴有发热、喘息等表现,在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同时还可伴有多种肺外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的特点、MP-Ig M抗体检测结果、血常规、治疗等情况。结果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急,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多数患儿出现喘息症状;患儿的肺部体征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患儿肺外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显示以肺间质浸润为主,60%的患儿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多数累及右中下肺;60%患儿外周白细胞总数正常;40%的患儿初次检测血清MP-Ig M抗体水平不高,需进行双份检测诊断。患儿经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是肺炎支原体,对于3岁以下初次喘息发作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充分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导致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患儿血清CP抗体,并观察阳性者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表现.结果儿童期下呼吸道CP感染率为9.2%,儿童组高于婴幼儿组,后者发热、肺部湿罗音及胸部X线改变者高于前者.结论CP是儿童期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临床以呼吸道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要表现,年龄小者则感染率较低,但起病相对较急,症状、体征、肺外并发症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2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舜丽  张燕妮 《当代医学》2010,16(22):65-66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6月~2009年5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254例MP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肺炎患儿占同期肺炎患儿的35.5%,全部病例均有咳嗽,以持续性咳嗽为主,52.8%患儿伴有喘息,72.8%患儿有发热,85%患儿两肺可闻及湿性音。X线胸片63.8%患儿两肺呈斑片状阴影。化验血常规,71.7%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除呼吸道症状外26.8%患儿出现肺外表现。全部病例取鼻咽分泌物,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基培养肺炎支原体呈阳性反应。给予阿奇霉素序贯治疗3~4周,全部病例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MP肺炎婴幼儿发病率高,肺外并发症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有多样性表现,早期进行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及胸部X线检查可减少误诊,漏诊。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的特征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儿科收治的200例肺炎患儿,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为观察组,非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心肌酶、胸片、MP-IgM,比较分析临床症状、肺部X线表现、肺外表现,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结果观察组患儿气喘、心肌酶增高、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增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d后仍发热的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X线表现以肺门阴影增浓为主,对照组则以小斑片状阴影为主;观察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是X线肺门阴影增浓,早期规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治疗,对及时控制临床症状、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分析8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提示婴幼儿与儿童期支原体肺炎在临床表现、胸部X线改变等方面有所不同。咳嗽、持续发热是支原体肺炎的主要表现,但婴幼儿多见中度发热,喘憋多,痰声显,肺部体征明显,胸部X线以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改变为主,肺外并发症少;儿童期多见高热,干咳为主,顽固剧烈,肺部体征少,胸片以大叶性改变为主,肺外并发症多。部分病例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测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可合并病毒或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儿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yecoplasma pneumoniae,MP)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4月本院呼吸1病房确诊为MP下呼吸道感染的211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总结MP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肺功能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特征.结果:MP下呼吸道感染男女无明显差异,5岁以下儿童占71.1%,咳嗽率98.6%,发热率75.4%,喘息率51.2%.婴幼儿喘息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长儿(62.4%vs 39.2%,P=0.001),呕吐腹泻率明显高于年长儿(35.8%vs 14.7%,P=0.0001),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长儿(14.7%vs 5.9%,P=0.037),MP感染患儿中60.7%合并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感染,50.0%合并细菌感染,26.9%合并病毒感染.肺功能检查提示90.3%(65/72)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70.8%(17/24)有气道高反应性.结论:小儿MP下呼吸道感染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以咳嗽、发热、喘息为主要表现,婴幼儿较年长儿更易出现喘息、呕吐腹泻及皮疹.MP感染易合并CP感染,可引起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儿科病房确诊为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186例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支原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临床症状特征,胸部X线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特征。结果支原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男女无明显差异,5岁以下儿童占71.1%,咳嗽率98.6%,发热率75.4%,喘息率51.2%。结论小儿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年龄呈低龄化趋势,以咳嗽、发热、喘息为主要表现,婴幼儿较年长儿更易出现喘息、呕吐、腹泻以及皮疹,支原体感染合并衣原体感染,可以引起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伴乏力、肌肉酸痛,肺部体征不明显,但胸部X线改变严重,部分出现肺外改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结论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多样,有的症状无特异性,疗程长,并发症严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65+69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流感的临床特征及奥司他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儿童甲型流感患者139例,对发病季节、年龄、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RP、奥司他韦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甲型流感好发于1~2月及8月,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症状以发热(97.2%)、咳嗽(69.7%)为主,热性惊厥发生率较高;病程早期(48 h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绝大多数正常(80.8%)或减低(17.2%),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74.7%),淋巴细胞比例减低(84.8%),导致这样的比例改变主要是因为淋巴细胞计数不同程度的下降;CRP值绝大多数正常(83.5%)。结论提高对儿童甲型流感临床特点的认识,尤其是对早期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改变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识别甲型流感患者并早期口服奥司他韦治疗,以达到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致病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本地区非典型致病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方法 2001年12月~2003年4月我院收治CAP患者239例,通过痰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尿液检查和血液培养测定病原体,并对其中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及治疗干预。结果 113例患者有明确病原体感染,占47.3%。感染非典型致病菌共51例,占45.1%,其中感染肺炎支原体者31例(27.4%),感染肺炎衣原体者16例(14.2%),双重感染者4例(3.5%)。尿军团菌抗原测定均为阴性。临床症状以咳嗽(88.2%)、发热(66.7%)为主,咽红(52.9%)、肺部干湿性哕音(47.1%)为主要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20例(39.2%),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35例(68.6%)。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是CAP的重要非典型致病菌,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如拟诊有此类病原体感染时,应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资料改变。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147例,按年龄分1月一3岁组45例,〉3岁组102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1月-3岁组呼吸道症状明显,咳嗽、喘息症状均较严重,部分出现呼吸功能不全,发热不严重,影像以小叶实质浸润及间质病变为主,实验室资料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偏高。〉3岁组发热、干咳明显,但少见呼吸功能不全,影像表现以肺段或肺叶实质病变更明显,CRP明显升高。1月~3岁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8例(17.7%),〉3岁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4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均较好。结论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不同,可能与不同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傅霞 《海南医学》2014,(12):1753-175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根据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比较三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婴幼儿组患儿临床特征以咳嗽、咳痰以及喘息为主,分别占80.56%和52.78%,69.44%的患儿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肺外表现以胃肠道表现较为多见,发生率为36.11%,77.28%的患儿胸片提示出现支气管肺炎;学龄儿童组76.92%的患儿可出现体温>39℃的表现,仅有28.57%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症状,5.49%的患儿出现喘息,20.88%的患儿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肺外表现以皮损较为常见,发生率为13.19%,而胃肠道表现不甚明显,发生率仅为7.69%,仅有25.27%的患儿胸部X线片提示为支气管肺炎;学龄前儿童组的临床特征介于婴幼儿组与学龄儿童组之间。三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CRP水平等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例MP感染患儿中有44例出现单份血清MP-IgM≥1:80,以学龄前儿童出现最多,24例,占32%;128例出现双份血清MP-IgM阴性转阳性,婴幼儿组出现28例,占77.78%;30例出现MP-IgM增高至少4倍情况,以学龄儿童出现最多,20例,占21.98%。结论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可能是由于肺部损伤机制的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分析目前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及其占总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以提 高对该病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诊治的78例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实验室分析。结 果 支原体感染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多见,其中婴幼儿20例,占25.64%;学龄前儿童33例,占42.30%;总体病 情较轻,并发症少,胸部X线表现局部斑片状和网点状阴影占优势。与其他年龄组相比,3岁以下患儿喘息及肺部 罗音发生率较高(P<0.05);6岁以上儿童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支原体IgM多在病程8-10天被检出 (69.23%)。末梢白细胞总数正常率为80.76%;中性粒细胞分类>50%者占53.84%。C反应蛋白(CRP)升高率为 51.27%。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年龄趋于小龄化、总体病情虽轻、但不同年龄儿童发病有其不 同特点,抗体检出时间往往滞后于临床症状,外周血常规检查及CRP水平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认识。  相似文献   

16.
老年咳嗽分类与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老年人咳嗽分类与临床特征。方法收集以咳嗽就诊老年科门诊并符合咳嗽诊疗指南的老年患者174例并回顾分析。结果急性咳嗽116例,亚急性咳嗽25例,慢性咳嗽33例。咳嗽病因:感冒咳嗽66.1%,慢性支气管炎10.3%,哮喘4.6%,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3.5%,无明确病变15.5%(诊断不明2.3%)。全部做血常规及胸片检查。选择做CT、支气管镜、食道钡透、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及经验性治疗和病因诊断性治疗后确诊率分别为15.2%、3%、33.3%、0、36.4%。结论感冒诱发的急性咳嗽和X胸片无明确病变的慢性咳嗽是老年人咳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晓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4,(10):1238-1239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入院时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后采用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治疗,症状有效控制后即用阿奇霉素口服的序贯疗法。结果100例患儿均在20 d后进行疗效评价,胸部X线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吸收,发热、咳嗽及肺部啰音等症状、体征消失者80例;症状、体征好转但非显效者20例。10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疗程短,疗效好,胃肠道反应少,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MP) 的流行特点,提高对小儿MP肺炎的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876 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CALRTI )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MP IgM, 滴度≥1:80为血清学诊断标准。结果876例患儿,急性MP感染177例 (20.2%), 6个月~14岁,平均5.1岁。3岁以上儿童占79.7%,有88/119例MP IgM滴度≥1:320;3岁以下有25/58例,差异显著(χ2=16.1, P<0.005)。持续性咳嗽、发热是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特征,但婴幼儿多见中度发热、喘憋多、肺部体征明显;胸部X线以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改变为主,大叶性肺炎改变很少;肺外并发症少。儿童期多见高热、干咳为主,咳嗽顽固剧烈,肺部体征少,胸片以大叶性改变为主,合并胸腔积液多,肺外并发症多。结论肺炎支原体是CALRTI住院儿童重要的致病原, 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MP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春、秋、冬季为感染发病高峰季节。婴幼儿与儿童MP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嗜肺军团菌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2例嗜肺军团菌肺炎患儿的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进行检测,根据是否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2).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和临床体征症状.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城镇患儿比例及住院天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WBC<4×109/L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ALT异常、AST异常、肌酸激酶同工酶>10 U/L、心电图ST-T段改变及心动过速、C反应蛋白>8.0 mg/L、WBC>20×109/L、胸片检查胸腔积液及大片斑片影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腹痛及咳嗽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肝脏增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心率加快、肺部阳性体征、热程≥5 d、热峰≥40.0℃、发热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儿嗜肺军团菌肺炎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及不良体征明显加重,且多合并肺外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20.
W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135 cases of serologically-confirmed psittacosis that were admitted to Fairfield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1, 1972 and March 31, 1986. The average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46 years. The majority (85%) of patients described a history of recent exposure to birds. The clinical features, investigations, treatment and subsequent response were analysed in 129 patients. Psittacosis was a well-defined illness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abrupt onset of fever, rigors, sweats, and prominent headache, and a mild dry cough which appeared late frequently. However, respiratory symptoms were absent in 18% of patients. Diarrhoea and sore throat were occasional complaints. Over 90% of cases had an abnormal chest x-ray film, or abnormal chest signs,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Most patients had a normal leukocyte count. Tetracycline drugs were used for treatment in 87% of the patients. Defervescence occurred in 92% of patients after 48 h of tetracyclin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recrudescences of psittacosis and no fatalitie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sittacosis can be made early usually, particularly in the presence of pneumonitis on a chest x-ray film and a positive history of bird contact. Treatment with doxycycline (100 mg twice a day for 14 days)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