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囊膜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前囊膜染色的方法。方法 对128眼白色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手术.用0.1%台盼蓝(trypanblue)前囊膜染色后.再做连续环形撕囊。58眼先在前房内注入空气泡,置换房水,在气泡下进行前囊膜染色:70眼在前房内先注入弥散性强的黏弹剂,应用特制的前囊膜染色针头(其末端封塞.出孔位于近末端弯曲面下方).在黏弹剂下进行前囊膜染色。结果 12.8眼均获得满意的前囊膜着色。在气泡下染色前囊膜.同时伴有角巩膜隧道切口、辅助穿刺切口和虹膜隐窝着色。19眼染色过程中前房气泡逃逸,其中,4眼局部角膜内皮细胞着色。在黏弹剂下行前囊膜染色,术中前房稳定,无角膜内皮细胞着色.无角巩膜隧道切口、辅助穿刺切口和虹膜隐窝着色。结论 白色白内障的眼底红光反射缺失.连续环形撕囊操作困难。通过前囊膜染色增加了前囊膜与其下晶状体皮质的对比度.应用特制的前囊膜染色针头,在黏弹剂下行前囊膜染色,简单便捷,使前囊膜染色范围更具可控性.减少了染色剂对眼内其他组织的潜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品状体前囊膜来提高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的技术。方法:家兔10只,用0.5%的吲哚青绿0.05ml染色晶状体前囊膜,分别于术后1天、1周处死5只后摘除眼球作病检。白色白内障80例(8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0.5%的吲哚青绿0.05ml染色品状体前囊膜后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对照组用粘弹剂维持前房后直接进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所有兔眼术后均角膜透明,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病理切片示所有标本未见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试验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术中和术后反应,实验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为80%,两组撕囊成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51,P=0.0338)。结论:白色白内障用0.5%的吲哚青绿染色后可提高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着色容易,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一种适合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撕囊方法.方法 应用改良的撕囊方法治疗白色白内障212只眼,在做上方透明角膜切口时,以3.2mm穿刺刀直接刺开晶状体前囊,前囊开口约2mm大小,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用囊膜剪在已打开的晶状体前囊一端呈钝角进一步切开前囊约3mm,再用撕囊镊夹持前囊一角完成撕囊,必要时再应用前囊的另一角以相同的方法共同完成环形撕囊.结果 212只眼白色白内障应用此方法,203只眼成功完成了环形撕囊;成功率为95.8%.结论 对白色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应用改良的撕囊方法,基本上可以达到环形撕囊的目的,减少了因前囊不完整所带来的手术操作不便和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便于掌握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连续环形撕囊术(contin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CCC)是近来倍受大多数白内障医师推崇的截囊方法,已经证明环行撕囊术是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最可靠和稳定的方法。环行撕囊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晶状体超声乳化技术的发展,同样,在小切口非晶状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连续环行撕囊术亦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关键技术,作者在白内障复明行动中成功应用连续环行撕囊术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微量美蓝前囊染色在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  汪子瑛  张鹰  王东初  易国武 《眼科》2001,10(6):333-334
目的:探讨以微量美蓝着色前囊膜提高白色白内障前囊在术中的辨别率的可行性和技术方法。方法: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水分离针抽取1%美蓝注射剂0.01ml,注入前囊中央表面,轻轻磨擦30s,粘弹剂置换出空气,撕囊镊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术,结果:32例39例眼中35只眼中35只眼获得圆形或类圆形撕囊口,占89.7%,3只眼产生1个方位放射状裂口,1只眼产生2个方位放射状裂口,术后未见明显前房反应和裂隙灯显微镜下所见的内皮反应。结论:微量美蓝前囊染色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白色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术中,但必须注意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手术过程和手术效果的探讨。方法对986例(1021眼)行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并实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1021眼中有832眼(81.5%)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189眼(18.5%)因各种原因改为开罐式截囊。术中8眼在抽吸皮质时后囊撕裂。19眼术后次日发生轻度角膜水肿。1021眼术后3天视力≥0.5者669例,占65.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使植人人工晶体位于囊袋内最理想的位置,减少对巩膜、睫状体的损伤及对房水屏障的干扰,同时具有很强的伸展性及抗撕裂能力,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后囊破裂时,仍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等众多优点,但是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笔者通过旋转法及使用好黏弹性物质,可安全地使白内障硬核移出囊袋,通过小切口完成白内障摘除术,提高了手术质量,减少了手术成本,并使之达到超声乳化PMMA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完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水下连续环形撕囊对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 对172例(196眼)连续环形撕囊随机分为水下组106眼(A组)和常规粘弹剂组90眼(B组),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术后5-7天,视力≥0.5者,A、B组分别为96眼(90.57%)和72眼(80%)和72眼(80%),χ^2=4.43,0.05>P>0.01。术后1月分别为102眼(96.23%)和86眼(98.11%)和88眼(97.78%),χ^2,P>0.05。结论 A组效果优于B组,且水下连续环形撕囊安全、简单易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应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的疗效。方法 17例(21眼)小瞳孔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术中采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结果 17例(21眼)采用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术中出现囊袋口放射状撕裂1眼(4.76%),囊带口欠规则略呈梅花状2眼(9.52%),术后出现角膜水肿6眼(28.57%),术后出现眼压升高者3眼(14.29%),术后出现角膜后KP、房水混浊等前房炎症性反应2眼(9.52%),无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离、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未采用瞳孔扩大装置的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小瞳孔下连续环形撕囊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完成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卞洪俊  孙红  蔡建  王秀明  盛峰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340-2341
目的:分析连续环形撕囊失败后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可行性,探讨其后手术步骤的注意点及并发症的处理。

方法:对56眼连续环形撕囊失败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56眼均完成超声乳化IOL植入术,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4眼,均植入IOL。

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失败后对撕裂处囊膜及时补救,对随后手术步骤认真分析、谨慎处理,仍可顺利完成超声乳化IOL植入术。  相似文献   


11.
赵光金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226-1227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中破囊后,撕囊镊下压晶状体核,液化皮质充分流出(压核排液)后,在白色膨胀白内障中完成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60眼皮质液化白色膨胀白内障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撕囊镊直接撕囊;治疗组30例患者,压核排液后进行撕囊。结果:在初步破囊时,有前囊膜自动裂向周边现象,观察组有9例,治疗组有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为26.7%,治疗组撕囊成功率6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例患者术中后囊自发破裂,治疗组无后囊破裂情况发生。结论:在白色膨胀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压核排液处理后,液化皮质的流出可消除晶状体核的上浮对前囊膜撕囊的影响,并可显著提高此类白内障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61例(6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其中55眼术中连续环形撕除后囊,52眼联合植入人工晶体。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61例(68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1眼(70.7%)与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10.5者42眼(72.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未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的13眼中分别有5眼和8眼发生了后发障(分别为46.2%和61.5%),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分别为1眼和4眼发生后发障(分别为1.82%和7.3%)。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术中未能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组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组分别有8眼和4眼发生后发障(分别为50.0%和7.7%),差异亦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可有效减低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一种改进的撕囊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首先在前房内注满黏弹剂,用穿刺刀和囊剪在前囊上面做一个倒"T"形切口,形成两个三角形囊瓣.用注吸针头将溢出的乳糜状皮质吸出,及时补充黏弹剂,用撕囊镊夹持囊瓣的一个角,完成环形撕囊操作.结果 392例白色白内障手术中,有385例顺利完成环形撕囊操作,成功率98.21%.结论 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这种改进的撕囊方法.可以解决在撕囊时液化呈乳糜状皮质溢出,影响前囊撕囊操作的观察和判断的问题,并降低囊袋内的压力,可以明显提高环形撕囊的成功率,因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儿童自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广森  刘平 《眼科新进展》2006,26(3):208-209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价值。方法127例179眼儿童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2个月~2a。结果术后除42例57眼(占31.8%)不合作未能测视力外,其余矫正视力≥0.5者69眼(39.1%)。随访期间160眼(89.4%)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Ⅰ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可行方法。[眼科新进展2006;26(3):208—209]  相似文献   

15.
儿童白内障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应用价值。方法127例179眼儿童白内障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2个月~2a。结果术后除42例57眼(占31·8%)不合作未能测视力外,其余矫正视力≥0.5者69眼(39·1%)。随访期间160眼(89.4%)中央视轴区保持透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但不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以探讨一种婴儿白内障简便可行的手术方法。方法11例(19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年龄平均(6.91±3.05)月(2-11月)。3mm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行撕除晶体前囊膜5mm,超声乳化注吸器注吸出晶体皮质,连续环行撕除晶体后囊膜4mm,一期均未植入人工晶体,均未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第4天、1月、3月、6月、1年均散瞳镇静后行角膜、前房、眼底及屈光状态检查。结果术后第4天所有眼角膜清,瞳孔圆,眼底清,19眼均未见后囊膜混浊。仅1例术后3月复查发现后囊膜混浊(1/195.26%),给予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随访1年未发生后囊膜混浊。其余18眼末次随访均未发生后囊膜混浊。随访时间(12.64±6.93)月(6-30月)。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低,无需行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手术并发症少,可成功治疗婴儿白内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50例(79眼)年龄2月~8岁先天性白内障施行摘出手术(超过2岁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21例(31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Ⅰ组),29例(48眼)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6~3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及后囊浑浊的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5者,Ⅰ组11眼(35.48%),Ⅱ组31眼(64.58%);视力0.3~0.4者,Ⅰ组14眼(45.16%),Ⅱ组14眼(29.17%);视力≤0.2者,Ⅰ组6眼(19.35%),Ⅱ组3眼(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浑浊≥3级者),Ⅰ组9眼(29.03%),Ⅱ组2眼(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P〈0.05)。均未出现眼底并发症。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能明显降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台盼蓝在全白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前的应用观察.方法:选取近3a在我院眼科住院手术的全白或过熟期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术中均于前房内注入0.6mg/mL台盼蓝约0.2mL,使前囊膜着色成淡淡的蓝色,后进行连续环形撕囊.记录术前,术后1wk,1mo不同时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并对其进行重复测定方差分析.结果:台盼蓝染色后,所有术眼均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为下一步手术鉴定了成功的基础.术前,术后lwk,1 mo不同时段记录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过熟期及全白等难度较大的白内障手术,用台盼蓝染色前囊膜后,连续环形撕囊更易行、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