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在医院或诊所血压呈持续和明显升高,回到家或在医院外的环境中血压正常,这种状况被称为白大衣现象[1](WCE).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在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给临床高血压的诊断、用药和反映患者真实血压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研究使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对WCE患者的血压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大衣效应”(WCE)是指患者在诊室内发生血压的暂时升高,高于诊室外血压的现象。该效应由Mancia等首先报道。有研究发现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部分高血压患者最初1h及最后1h(第24小时)有白大衣效应。本研究主要对动态血压中的WCF尤其是第1、24小时WCF进行研究及分析。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及护理050081解放军第467医院刘素梅,周俊鸿,冯延风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方法。ABPM通常采用上臂袖带间断性自动充气间接测压,根据压力示波法或柯氏音听诊...  相似文献   

4.
动态血压负荷对高血压病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已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对预测高血压性靶器官损害(TOD)有重要意义。动态血压负荷值表示一定时域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超过正常范围的次数的百分率。为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值对高血压的评价作用,我们对132例正常血压者及高血压病Ⅰ、Ⅱ、Ⅲ级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血压负荷对高血压程度及TO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汞柱式袖带血压测量技术仍是判定血压水平的“金标准”,几乎所有涉及血压的临床研究与诊疗指南均以此为基础。但由于这一传统的血压测量方法主要应用于医院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测量血压的频率,使得我们难以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的血压水平,特别是血压的昼夜波动与血压变异性。此外,医院这一特定环境还可能对患者的血压水平产生一过性影响(即所谓“白大衣性高血压”),仅仅依靠诊室血压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的血压分类错误;另一方面,又可能使那些在诊室血压正常但在其他环境血压升高(即“隐匿性高血压”)的患者不能得到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汞柱血压计的逐步家庭化及其测量技术的日浙普及、以及多种新型血压检测设备(如真空机械血压计、电子血压计、腕式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设备等)的问世,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家中进行血压测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诊室血压的不足。实际上“真实”血压是指人体长期的血压平均水平,而任何临床测量的血压都可视为患者“真实”血压的替代指标。非诊室血压监测(如动态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更为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真实”血压水平,并因之成为当今高血压防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就非诊室血压监测的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白大衣效应"(WCE)是指患者在诊室内发生血压的暂时升高,高于诊室外血压的现象。该效应由Mancia等首先报道。有研究发现在24 h动态血压监测中部分高血压患者最初1 h及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的变化规律,比较动态血压和偶测血压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4例健康人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偶测血压比较。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偶测血压值均高于动态血压均值(P〈0.01),而健康人动态与偶测血压比较无鼎著差异(P〉0.05)。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人24h血压节律均显示出两峰一谷及昼高夜低的特点,但高血压病患者第1峰更为突出。结论 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更为准确,对临床合理用药及护理指导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云峰  冯延风 《新医学》1997,28(4):221-223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解放军第467医院(050081)侯云峰冯延风概述多年来使用普通血压计测得的血压(办公室血压)已成为高血压病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和科研的主要方法。然而自1940年Ayman和Goldshin等报道了诊所和家庭血压有差异,并提...  相似文献   

9.
用普通血压计测量法(下称随测法)与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了298例可疑高血压患者,用随测法发现高血压245例,阳性率为82.5%,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发现高血压283例,阳性率为9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动态血压监测避免了高血压的漏诊与误诊,并提供了不同生理情况下,血压的周期性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压监测是临床高血压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自从1962年Sokolow发明动态血压检测仪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过去的20年间动态血压监测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在欧洲和美国已经被认为是高血压诊治的理想选择。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ABPM明显优于传统的血压测量。本文将对ABPM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操作,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临床护理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北京美高仪MGY—ABP1)监测7192例患者24h血压节律变化。以自昼每30min、夜晚每60min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1次,时间从上午8:00~9:00至次日上午8:00~9:00。结果本组高血压患者的24h节律变化显示出双峰一谷的特点。结论动态血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真实和准确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全面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60例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例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与EH基本相同,两组患者夜间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但高原高血压以DBP增高为著;高原高血压患者与EH患者24h血压曲线:白昼(6:00-22:00)及夜间(22:00-6:00)曲线均呈重叠、交叉状态。结论:凡移居高原前血压正常,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增高,能除外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血压波动曲线呈长柄杓型,且以DBP增高为著,提示为高原高血压。返回平原后血压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广泛应用于临床,为高血压(HBP)病及其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91例其中41例正常血压及50例高血压患者的24hABPM观察,分析血压波动的变化规律,探讨ABPM对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动态监测血压的必要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高血压患者就诊时偶测血压和实际血压之间的偏差已成为困扰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难题。现已公认,高血压是普通人群和肾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子,而高血压诊断和治疗取决于是否能够准确的监测血压。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往往不能准确获取血压变化的实际数值。透析患者往往只在透析前后监测血压,而并不记录整个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变化。不言而喻,临床工作中测量血压的可靠性和高血压联盟(JNC)制订的血压测量标准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5.
对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文君  刘国仗 《新医学》2003,34(3):140-141
1引言动态血压监测可分为无创性和有创性两种,以前者应用广泛。动态血压监测弥补了传统的偶测血压的不足,因而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2动态血压监测是诊断高血压的可靠手段2.1发现早期高血压病人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仅在5~6时和19~22时增高,若依靠传统的偶测血压容易漏诊。对可疑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早期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早期进行干预。国内协作研究建议动态血压监测正常上限为:24小时平均血压小于17.3/10.7kPa(130/80mmHg),白昼血压小于18.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尼士UDS-250 24h动态血压仪记录动态血压,同时采用GEMars5000型系列及MarsPC系列闪光卡Holteri5录盒,3a道及12通道连续24hi5录动态心电图,GEMars系列软件分析,经人机对话编辑确保准确。监测236例(男156例,女80例)有临床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正常的患者,找出症状与血压及心脏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出现症状时心电图改变与血压波动有关联。结论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时监测有利于分析临床症状与血压及心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1997-06/2002-08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年龄60~82岁.根据靶器官损害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无靶器官损害组138例(高血压Ⅰ期)和靶器官损害组178例(高血压Ⅱ~Ⅲ期).另选本院正常健康体检者130人为对照组,年龄60~78岁.纳入对象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②应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纳入对象24 h动态血压,按Parati等方法,以24 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为长时血压变异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及健康者1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靶器官损害组与有靶器官损害组组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不明显(P>0.05);有靶器官损害组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普遍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0.01).结论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分析高血压、颈椎病、颈椎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颈椎病对动态血压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4/2005在山东省通信公司门诊部进行普通健康查体的136例受试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和颈椎病分为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3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39例)、颈椎病组(33例)、对照组(27饥)。各组之间年龄具可比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高于颈椎病组和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完成常规体检项目后用TM-2421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血压,观察血压均值(包括24h的、白天、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20%为深勺型;≥10%,但〈20%为勺型;≥0%,但〈10%为非勺型;〈0为反勺型,勺型为正常。 结果:13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动态血压均值: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高于其他3组(P〈0.01或0.05);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颈椎病组(P〈0.01或0.05);颈椎病组的收缩压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昼夜变化模式:反勺型仅出现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各组均可见勺型、深勺型及非勺型模式。对照组、颈椎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收缩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63.0%,66.7%,38.5%和40.5%,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舒张压勺型模式发生率分别为55.6%,72.7%,43.6%和29.7%,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颈椎病组比,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颈椎病合并高血压组夜间舒张压下降显著减少(P〈0.01或0.05)。 结论:颈椎病对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动态血压昼夜勺型变化模式的比例也反映出了高血压的损害性作用及颈椎病可能加重这种损害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美国Spacelabs9021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90例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配对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了脑卒中患者中35例脑出血患者和55例脑梗死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结果:高血压并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EH患者;24h血压曲线:波峰血压值相近,夜间波谷两值差别较大。两组昼夜节律有极显著差异(P〈0.01)。脑卒中组中脑出血组24h动态血压均值高于脑梗死组。结论:血压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有发生脑卒中可能,应加紧防治。  相似文献   

20.
杨明  常越 《临床医学》2009,29(2):4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将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所有受试者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机上读出HRT的参数:震荡初始值(TO)及震荡斜率值(TS),并分析两组的参数值。结果晨峰组TO明显高于非晨峰组,TS明显低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HRT对高血压患者及伴有血压晨峰患者的心源性猝死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