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排痰专项护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排痰专项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9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接受COPD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同时进行排痰专项护理,具体方法为侧卧位体位、新式叩打和拍击方法、协助患者经常翻身、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等。比较两组疗效、生命体征、每次排痰时间和24h排痰总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83%(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心率、呼吸、体温和每次排痰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24h排痰总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痰专项护理可有效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相关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缩唇膈式呼吸对COPD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干预组由护士指导进行缩唇膈式呼吸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肺活量(VC)、第1秒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干预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缩唇膈式呼吸对促进COPD患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术前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丽华 《当代护士》2009,(11):60-61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50例65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术前护理干预,包括强化健康教育,呼吸功能训练、建立按需排痰理念、有效咳嗽排痰法训练、增加排痰过程的舒适感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咳嗽程度、痰液粘稠度、排痰难度和肺部啰音情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有效咳嗽排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肺部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强术前护理干预,可改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后康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COPD稳定期患者49例,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2例患者仅在门诊或住院出院时予以健康宣教,康复组患者27例患者在建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内容包括COPD防治要领、呼吸训练、家庭氧疗、家庭按摩训练、长期合理用药等。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监测2组患者呼吸康复治疗措施到位情况,测定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统计医疗利用率。结果2年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康复治疗措施到位情况、肺功能平均每年下降幅度、6min步行距离和每年平均入院次数及住院天数,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呼吸康复治疗能明显减少COPD的每年入院次数及住院天数,阻止肺功能恶化,提高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5.
康复临床路径在Ⅲ期肺癌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临床路径对Ⅲ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120例Ⅲ期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进行护理和康复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康复临床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自行排痰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0d生活质量(SF-36QOL)。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自行排痰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0d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10d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Ⅲ期肺癌术后患者实施康复临床路径,可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医疗、护理过程,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明显提高Ⅲ期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7例、B组30例和C组32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采用雾化吸入氨溴索后排痰机排痰,B组只采用排痰机排痰,C组只采用雾化吸入氨溴索排痰。治疗后观察3组每日排痰量、症状、胸部体征、胸部影像学、动脉血气分析变化,记录体温、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第1~3天A组排痰量多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排痰量多于C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第8~10天A组排痰量明显少于B、C组(P〈0.05)。A组胸部体征、PaO2和PaCO2改善情况与B、C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温、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B、C两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期患者效果显著,优于二者的单一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振动排痰仪对COPD急性加重期排痰的疗效。方法将70例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的综合治疗,对照组联合传统的手拍方式进行排痰;观察组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美国G5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音变化。结果观察组痰量的减少、动脉血气分析值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美国G5振动排痰机辅助排痰提高了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排痰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对农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2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干预组患者采用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即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服务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运动、营养、心理等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及自行锻炼,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George呼吸问卷(SGRQ)评分、急性发作例次数及住院例次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FVC和FEVl占预计值百分率分别为(1.824-0.14)L和(63.67±7.1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7±0.11)L和(53.29±6.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54,6.90;P〈0.01);干预前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GRQ评分为(43.6±8.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无急性:发作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7例和12例,因急性加重而住院的例次分别为6例次和15例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9.8g,5.36;P〈0.05)。结论跟踪式综合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农村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配合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效果。方法将9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A组给予单纯振动排痰;B组给予单纯氧化雾化吸入;C组在振动排痰前给予雾化吸入。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每天的痰液排出量、sPO2及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结果C组每天排痰量明显多于A、B组,sPO2较A、B组高,住院天数较A、B组缩短(P〈0.01)。结论振动排痰机配合雾化吸入能提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临床疗效,减轻其痛苦,缩短住院天数,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清除系统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排痰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呼吸道清除系统排痰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排痰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108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使用人工叩击排痰,机械1组使用振动排痰机排痰,机械2组使用呼吸道清除系统排痰。比较3组患者排痰治疗前和治疗7d后日排痰量、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次数、肺部哕音消失情况、患者的耐受时间及护理工作量。结果机械1组治疗7d后肺部哕音的改善优于机械2组和对照组(P〈0.05),机械2组肺部哕音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机械1组PaO2及PaCO2的改善优于机械2组和对照组(P〈0.05),机械2组PaO2及PaCO2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组排痰后的PaO2及PaCO2的改善均优于排痰前(P〈0.05);机械1组的排痰量优于机械2组和对照组(P〈0.01);但呼吸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耐受时间优于机械2组和机械1组(P〈0.05)。对照组和机械2组的护理工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1组与对照组及机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清除系统、振动排痰机均具有良好的排痰效果,但呼吸道清除系统可明显提高肺通气质量,改善呼吸功,降低护理工作量;但舒适度不如振动排痰及人工叩击排痰法。  相似文献   

11.
腹部手术后患者切口裂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探讨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6月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切口裂开的原因分布,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腹部伤口裂开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与患者基础疾病,术中麻醉,缝合技巧,术后护理等有关。结论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应注意与切口裂开的有关因素,并进行相应治疗护理。纠正营养不良,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注意缝合技巧均有助于降低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早期治疗和延迟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早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根据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分别为延迟治疗组40例,早期治疗组43例。延迟治疗组采用给氧、抗感染、抗炎、解痉、平喘及祛痰等常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常规治疗后未缓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治辅助呼吸,其中有部分病患者需要行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给予呼吸机治疗。早期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同时早期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经治疗后3 h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及神智情况、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BP)等;机械通气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住院时间及气管插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延迟治疗组比较,早期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心率、呼吸次数、平均动脉压、PaO2、PaCO2改善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早期治疗组患者较延迟治疗组相比较病情好转率高,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插管率降低。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发作患者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提高病情好转率,减少气管插管,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地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人吸入性肺炎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改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支气管镜吸痰27例为治疗组,综合治疗25例为对照组,治疗后对反映肺功能的指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呼吸频率恢复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抢救因吸入性肺炎所致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序贯排痰方案在肺结核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2月南宁市某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45例肺结核行机械通气患者为试验组,2017年1月—12月44例肺结核行机械通气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序贯排痰方案,对照组使用常规排痰方案。干预24 h后,比较两组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动脉血CO2分压、气道峰压值、日排痰量。比较两组干预7 d后排痰效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脱机成功率等指标。结果 干预24 h后,两组呼吸频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值、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及干预前有所升高(P<0.05),气道峰压和动脉血CO2分压较对照组及干预前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日排痰量(29.48±4.54) ml,对照组(12.56±2.287)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7 d后,试验组排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序贯排痰方案能促进肺结核机械通气患者痰液排出,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提高生存质量,缩短ICU住院时间并减轻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配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及噻托溴铵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及其对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4例老年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之上同时配合呼吸训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治疗前下降,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配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和噻托溴铵对老年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药物治疗,并可更好地改善机体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万托林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均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盐酸氨溴素雾化吸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万托林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动脉血气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血气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万托林是治疗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是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AE-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26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抗感染、祛痰、吸痰、气道雾化湿化、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保持水盐酸碱平衡以及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乌司他丁2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3次.d-1。2组均1周为1个疗程,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反应指标以及血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体温、白细胞计数、乳酸、呼吸频率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乌司他丁组白细胞计数、乳酸、呼吸频率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均P〈0.05)。乌司他丁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传统常规治疗AECOPD基础上联用乌司他丁可更好改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 ALI )患者排痰的效果。方法将115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AL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干预组患者实施呼吸训练、痰液诱导及胸部叩击疗法为一体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按传统的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常规排痰护理,比较两组排痰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排痰后血氧饱和度为(96.58±2.31)%,高于对照组的(92.53±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4,P<0.01);干预组患者排痰后PaO2为(81.05±1.23)mm Hg,高于对照组的(77.18±1.3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45,P<0.01);干预组有效排痰时间、憋喘缓解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监护时间分别为(3.57±1.25)h,(5.26±1.53)h,(3.52±1.63)d,(5.32±1.65)d,(7.52±1.67)d,均少于对照组的(5.72±1.52)h,(9.57±2.05)h,(5.93±2.15)d,(7.82±1.87)d,(11.65±2.3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291,12.792,6.781,7.605,11.001;P<0.01);干预组有效排痰后呼吸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8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血管病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促进了痰液排除,提高了气体交换效能,改善缺氧状态,缓解憋喘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丽  甘秀妮 《护士进修杂志》2014,(17):1560-1563
目的:评价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急性加重期 COPD(AECOPD)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0例AECOPD患者分别纳入多痰组(日排痰量≥30 g )和少痰组(日排痰量<30 g ),各35例。所有患者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 )干预和呼吸科常规护理干预,采用密闭信封方法确定两种方法的随机干预顺序,比较患者排痰量、SpO2及咳嗽次数的改变情况。结果多痰组:ACBT较常规护理干预未能提高AECOPD患者1 d的排痰总量;能提高干预期间和干预后1 h排痰量,咳嗽频率显著增高,SpO2升高不明显。少痰组:ACBT较常规干预能提高AECOPD患者1 d的排痰总量;干预期间和干预后1 h排痰量几无变化,未能进行统计分析,咳嗽频率显著增高,SpO2改善明显。多痰组和少痰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感觉都较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CBT干预处于急性加重期的COPD患者,在咳嗽次数增加致使耗氧量提高的情况下,患者仍能够耐受,且有一定的促进排痰和呼吸锻炼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2种无创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将8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以平均容积保证压力支持(average volume assured pressure support AVAPS)模式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自主触发/时间模式(S/T)通气治疗。两组患者在无创通气过程中,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上机后达到人机协调所用时间和治疗3d内发生不良反应(胸闷憋气感、人机对抗、腹胀)和上机失败的情况。结果无创通气治疗3d后,两组患者PaCO2下降,PaO2、SaO2上升,PH值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达到人机协调的时间较对照组短,胸闷憋气感、人机对抗和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AVAPS模式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