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由于剧烈运动后导致横纹肌损伤,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进入肾小管引起的肾内梗阻型急性肾功能衰竭(RM-ARF),国外报道[1]RM-ARF的发生率为急性肾衰(ARF)的5%~10%.此病病情变化快,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不多见,患者易出现心理问题.我科2003-2007年收治5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的患者,自患者入院起即对其进行评估,并按计划实施护理对策,以使患者情绪平稳,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横纹肌损伤释放大量肌红蛋白(myoglobin,Mb)、肌酸磷酸激酶(serum creatine phosphokinases,CPK)和乳酸脱氢酶(L-lactate dehydrogenese,LDH)进入外周血的一组临床和实验室综合征。早在1881年Fleche就首先报道了由于肌肉受压迫所致的RM,但未受重视。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外伤出现了大量的RM,那时称之为挤压综合症。以后报道逐渐增多,并出现了许多非外伤因素,如中毒、感染等造成的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NRM。随着对BM的认识,发现其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1996年有报道RM在ARF中的产生率为20%-33%,且RM在ABF的发病原因中占10%~15%。最近的报道中,因RM引起ABF的发生率为4%-33%,在美国由于RM引起的ABF占5%-7%。随着人们对RM所致ARF的认识,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治手段的研究现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将其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抢救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较常见且病死率高。临床上创伤、炎症、代谢紊乱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横纹肌溶解,严重时可产生肌红蛋白尿,进而发生肾小管阻塞坏死。其发生往往与肌溶解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和处理延误或不当有关,因此,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最近我院连续治疗3例横纹肌溶解引起的ARF,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横纹肌溶解症(RM)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监测和护理。方法对23例RM致ARF患者采取CBP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血管通路的建立和保护,密切监测各压力值变化及观察治疗前后血肌红蛋白(M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结果23例患者中,死亡3例,存活20例,肾功能得到恢复。结论CBP治疗RM致ARF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并降低了RM的死亡率,正确的护理方法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横纹肌溶解症致ARF 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6年~2003年收治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患者14例,经各种血液净化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管哲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3):1066-1067,1069
目的探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表现肌肉酸痛,血清酶学、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病情轻者予以补液,病情重者予以血液净化,经治疗后血清酶学及血肌酐恢复正常,脱离透析,预后好。结论对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损伤,早期预防,及时诊断,早期血液净化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运动性运性横纹肌溶解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防治作一概述,以便指导临床工作和科学训练。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89-01/2006-04与横纹肌溶解症相关的文章,检索词“rhabdomyoly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清华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4关于横纹肌溶解症相关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横纹肌溶解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横纹肌溶解症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横纹肌溶解症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99篇关于横纹肌溶解症研究文章,其中48篇为综述类文章,17个实验研究,134篇为临床个案报道。资料综合:17个试验包括约74例患者和340只实验动物,证实了不科学的运动训练可导致机体能量耗损,自由基产生增加,组织渗透性加强,从而引起炎性因子释放,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当前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减少肌肉损伤,恢复血流,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组由于过度运动后所致的骨骼肌损伤。临床表现为肌痛、肿胀、无力、棕色尿。主要特征是血清肌酸激酶、肌球蛋白升高,以及肌球蛋白尿,常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病因的治疗,恢复血流,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碳中毒致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徐辉朱旭光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NRML)多因剧烈运动、低钾性麻痹、吸毒及饮酒过量等所致,对此国内外已有较多的报道,但因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导致NRML,尤其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以来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7例RM致ARF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72h内接受透析治疗。通过治疗与护理,所有患者各项肾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尿量增多,痊愈出院。结论加强晚夜间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护理,对ARF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有关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八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结合9例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作者认为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并非罕见,对有病因者,检查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尿肌红蛋白以及必要的肌肉活检等多可诊断,应预防和警惕急性肾衰。特别是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的发生,对已发生急性肾衰者,经病因处理,支持疗法和必要的透析,病人多可痊愈。文章着重讨论了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姜宁  孙剑  周正容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755-1756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横纹肌损伤释放大量肌红蛋白(MB)和肌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进入外周血的一组I临床和实验室综合征。RM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较常见且病死率高。临床上创伤、炎症、代谢紊乱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横纹肌溶解,严重时可产生MB尿,进而发生肾小管阻塞坏死。其预后与早期的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最近本院连续治疗6例横纹肌溶解引起的ARF,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横纹肌溶解症在临床上时有发现,临床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1],该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包括骨骼肌等细胞受损、溶解,使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细胞内物质释放入血,最后从尿中排出[2].其后果是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运动后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称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我科2011年4月收治1例肌酶增高500倍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经积极救治,效果良好,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床边急诊腹膜透析(APD)在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急性肾衰(RM—ARF)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5例RM—ARF患者行床边APD,并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25例RM—ARF患者中19例治愈,4例尿量恢复正常,APD停止一段时间后血尿素氮(BUN)、肌酐(Scr)逐渐下降,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2例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结论 床边APD是治疗RM—ARF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精心护理是顺利完成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横纹肌溶解的病理生理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指一系列因素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的改变,细胞内容物漏出,包括肌红蛋白(myoglobin,Mb)、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phos—phokinases,CPK)等酶类以及离子和小分子毒性物质,常常伴有威胁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衰竭(ARF)。1881年Fleche首先报道了由于肌肉压迫所致的横纹肌溶解症,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报道了中风、中毒及感染等非创伤病因所致的横纹肌溶解(NRM)。[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提升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0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7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予以抗感染、补充血容量、止吐、退热、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442 μmol/L或者血钾>6.5 mmol/L,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间9(4~25)d。37例患者出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值均降至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升高。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均恢复正常。 结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首发症状多样,容易误诊、漏诊。早期检查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有利于及早确定诊断。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补充血容量、碱化尿液、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对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所致重度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能有效挽救肾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总结1例丙泊酚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解析,认为密切监测病情变化、认真做好血液透析护理、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是确保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 我院5a来救治急性肾功能衰竭(ARF)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15~73岁。无尿少尿型51例,非少尿型8例。其中肾前性ARF19例,其中大量腹泻呕吐、失血、休克11例,严重心力衰竭6例,严重肾病综合征2例。肾性ARF32例,其中药物过敏所致急性问质性肾炎(AIN)7例,药物、毒物中毒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TN)16例,多发性骨髓瘤肾病(MN)2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致急性肾衰2例。肾后性,尿路梗阻所致ARF8例,病因主要为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神经源性膀胱等。其中救治致输尿管断裂1例、膀胱破裂1例。  相似文献   

18.
横纹肌溶解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红 《上海护理》2007,7(5):74-75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由横纹肌损伤释放大量肌红蛋白入肾小管引起的肾内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RM-ARF)。国外报道RM-ARF的发生率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5%~10%,我科调查为8.8%,RM引起ARF约为51%。主要原因是挤压综合征、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药物中毒,以及遗传因素、先天性酶缺乏等。它的病理生理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和肾脏缺血,血容量转移至受损肌肉处,肾内血管紧张素活性增加,前列腺素活性下降,一氧化氮(NO)合成下降,肾小球微血栓形成。1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主诉7 d前被他人用棍打伤,致四肢、背部及臀部疼痛肿胀,活动困难,下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学科联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管相关性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与血管外科联合治疗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1例,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急诊科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血管外科采用清除血栓术治疗透析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是指过度运动导致骨骼肌损伤、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如酶类、钾、磷、肌酐和肌球蛋白)释放入循环血液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严重者常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可预防出现ARF,且肌肉功能可恢复正常。本组回顾分析6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征,旨在探讨该病的超声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