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探讨膜周部室缺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机制以及室缺封堵术对于治疗合并三尖瓣反流的膜周部室缺的意义。 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43例膜周部室缺合并三尖瓣反流病例,测量三尖瓣反流量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的长度、面积、容积的变化。 结果膜周部室缺合并的三尖瓣反流具有4种不同的机制,三尖瓣反流量各指标在封堵术后显著性减少。 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可显著减少膜周部室缺合并的三尖瓣反流量,超声心动图是观测这一变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室缺)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膜部缺损占70%左右[1].传统的开胸手术行室缺修补术,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有一定的并发症[2].经导管封堵治疗膜部室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我科2001年2月-2003年7月应用新型双盘状室缺封堵器成功地对29例小儿膜部室缺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彩色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膜部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在室间隔膜部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按封堵适应症筛选9例膜周部VSD患,经导管在X线引导下进行封堵,封堵器为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结果:1例患儿因合并右室流出道肌性狭窄而放弃封堵术,余8例成功进行了Amplatzer封堵术。2例术后TTE检查即刻、24h可见残余分流、1个月后消失,其余6例未见残余分流,8例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彩超在VSD封堵术对病例的选择、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幼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657-658
2004年4月,我科应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为1例患儿成功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室缺)经导管封堵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100例膜周部室缺患儿,隔瓣下室缺30例、膜部室缺21例、偏流出道室缺29例、嵴内室缺20例,其中伴有成熟膜部瘤27例。患儿均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术后早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介入治疗成功率97%(97/100),3例介入治疗失败,其中2例因主动脉瓣右冠瓣脱垂伴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而停止介入手术,1例封堵器移位外科手术取出;7例术后12h内发生不同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2%(7/97);体质量〈10kg及动-静脉轨道建立时间〉1h和膜周部室缺类型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相关。结论严格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有助于降低膜周部室缺介入封堵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室间隔缺损 (简称室缺 )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大多单独存在 ,而膜部缺损在临床中最多见 ,约占 70 % [1] 。治疗上多采用外科手术疗法。自1 987年Lock首先成功地将Rashkind双伞闭合器应用于室间隔缺损后 ,先后又有Sideris可调式纽扣补片装置、Amplatzer封堵器等应用于临床。而Am platzer封堵器是由镍钛记忆合金编织而成、可自行膨胀的蘑菇型装置 ,其用于封堵室缺具有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瓣膜、释放后不易发生移位等优点 ,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我科自 2 0 0 2年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为 5位室缺患者成功实施了封堵术 ,经过严密监护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评价右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与右心导管房缺封堵术的优缺点。 方法43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中,21例行介入手术ASD封堵术,22例行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介入手术ASD封堵术是在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下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封堵器的位置,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是否影响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的功能。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是在手术室进行,无体外循环,完全由超声心动图监测整个过程。 结果21例行介入手术ASD封堵术者成功19例,22例行右胸小切口ASD封堵术全部封堵成功,其中包括腔静脉型房缺3例。 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有2种方式,一是右胸小切口经超声心动图全过程指导放置封堵器,二是经右心导管在DSA下放置ASD封堵器。两者比较介入疗法放置封堵器对患者创伤小,但对30mm以上大房缺及腔静脉型房缺封堵器放置不易成功。而外科微创手术对这些难治型ASD封堵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6例护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室间隔缺损(简称室缺)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我科应用蘑菇伞封堵器,为6位患实施了封堵术,经过严密观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房间隔缺损导管封堵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的治疗方法为开胸手术,1976年King等首次应用双伞型装置经右心导管闭合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以来,随着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封堵术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的首选治疗方法,因此,房间隔缺损导管封堵术病人的护理日显重要。笔者就我院近期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病人的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心动图(彩超)在室间隔膜部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10例患者实施经导管VSD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的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彩超获取图像。结果:10例VSD封堵了9例。术中经胸壁彩超能观察到导丝、鞘管和封堵器在心腔内的图像。9例封堵的VSD,术前彩超测量的缺损部位和大小与实际一致。封堵术后即刻观察穿隔血流消失。术后1周彩超复查,9例封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1例因封堵术后即刻引起主动脉瓣返流较多,放弃封堵。结论:彩超在VSD封堵术中对病例选择、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随访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孟凡强  杨猛  曾维理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15-1716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3、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3~9.5(5.60±2.55)mm,成功封堵20例,封堵成功率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2/20),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治疗膜周部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并膜部瘤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伴室间隔膜部瘤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VSD伴膜部瘤患者,术前明确VSD大小,数目,膜部瘤基底部直径、瘤体长度,以及VSD上缘和膜部瘤基底部上缘距主动脉瓣(AV)距离,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护引导,术后追踪随访.封堵器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国产自膨胀性膜部封堵器及PDA蘑菇伞封堵器.结果左室造影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大小,数目,膜部瘤直径等大致相符(P>0.05),VSD上缘及膜部瘤基底部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2种方法检测有差异(P≤0.05).35例患者中33例即刻封堵成功,其余2例未封堵成功者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无直接关系.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在VSD并膜部瘤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护引导、术后随访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淑娟 《天津护理》2012,20(3):175-176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是在全麻、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胸骨下端约2~3 cm正中切口,暴露右室表面,直视下行右心室穿刺,建立输送轨道,直接将封堵器安置在室缺部位,关闭VSD。现就1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郭蕾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657-658
2004年4月,我科应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封堵器为1例患儿成功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房问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经导管法封堵房间隔缺损已成为一种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小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任何年龄,因此,在心脏介入领域得到广泛开展和应用。我科自2000年3月~2004年6月,对52例ASD患者行经导管法封堵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 4例经导管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缺损部位1例位于肌部,3例为膜周部。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双盘片结构。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的引导下,选择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mm。结果 4例VSD成功封堵了3例,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的缺损大小与实际大小相符,相中2例经导管经右心路径放置封堵器,1例经左心路径放置封堵器成功。封堵术后观察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术后即刻穿隔血液消失。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VSD封堵术中对病例选择、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术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膜部VSD的患者,超声检查符合条件而准备行经导管VSD封堵术。术前超声心动图用不同切面测量VSD的大小。术中监视封堵器所在的位置,是否牢固夹闭室间隔。观察封堵器周周有无分流。结果:超声心动图术前检测VSD的大小与临床所选封堵器的大小相匹配。彩色血流图示封堵器腰部与室间隔边缘处无分流。所有封堵器封堵牢固,无脱落。结论:超声心动图用于VSD术前检查及术中指导VSD封堵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表超声(TTE)导引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意义.方法 57例膜部 VSD,18例合并膜部室间隔膨出瘤;5例肌部VSD,其中1例为多发性,1例为心肌梗死所致室间隔穿孔,1例合并膜部室缺.缺损直径2~16 mm.在TTE引导下,采用4~18 mm封堵伞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结果 TTE明确诊断62例VSD,准确率100%.61 例VSD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4%.术后51例左向右分流束消失,10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合并轻度二、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TTE导引在VSD封堵术中确定适应证,预防并发症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术的选择标准和超声的方法学。方法 :室缺患者 90例 ,其中膜部 (膜周 ) 86例 ,嵴内及肌型各 2例。采用非标准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五腔心切面 ,术前测量 VSD的大小、离主动脉瓣、三尖瓣的距离以及彩色分流的宽度 ,术中指导释放封堵器。结果 :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五腔心切面二维超声测量室缺大小分别为 :(5 .2± 2 .3) mm、 (7.0± 2 .9) mm、 (7.0± 3.2 ) mm;彩色多普勒在上述切面测量的室缺分流宽度分别为 :(5 .3± 2 .0 ) mm、 (7.1± 3.4 ) mm和 (6 .3± 2 .7) mm,相同切面二维与彩色测值无显著性差异。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为 :左室长轴 (2 .3± 0 .7) mm,五腔心切面 (3.0± 1.0 ) mm;大血管短轴切面所测室缺与三尖瓣的距离为 (3.3± 1.3) mm (1.5~ 7mm)。左室造影测室缺为 (7.4± 2 .9) mm ,与二维和彩色超声最大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用于选择室缺封堵术适应征、指导封堵器的释放及术中评价封堵疗效。封堵术选择标准为 :1.左室面室缺大小 2 .5~ 15 mm;右室侧为多孔时 ,右室侧最大缺损口应≥2 mm;2 .距主动脉瓣距离≥ 1mm,并无主动脉瓣脱垂 ;3.距三尖瓣距离≥ 1.5 mm,无明显的三尖瓣发育异常及中度以上的三尖瓣返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前进行形态学分型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51例VSD患者行Amplatzer法封堵术前诊断筛选,根据VSD粘连形成瘤样程度,形态学上将VSD分为3型。封堵术中TTE全程监测引导,术后TTE复查评价封堵效果。结果 46例封堵成功,7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明显并发症发生。5例封堵失败或放弃封堵。结论 VSD的形态结构变化对经导管封堵有一定影响,超声心动图术前对VSD进行形态学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堵结果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