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氟醚由于其交感活性和产生一氧化碳,所以临床麻醉医生在运用地氟醚时有所顾虑。停止吸入地氟醚后加大吸入新鲜气流量,定时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以及使用新的吸收剂可避免一氧化碳的产生;联合运用阿片类药物、降低地氟醚吸入浓度可避免地氟醚的交感活性。  相似文献   

2.
地氟醚的交感兴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氟醚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但是临床应用中存在明显交感兴奋作用,本文就该作用临床表现,产生机制以及其给临床工作带来的问题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氟哌啶和氧化亚氮对快速增加呼气末对氟醚浓度超过1MAC所引起的交感活性增强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异丙酚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地氟醚,呼气末浓度4%持续30分钟后,快速增加到8%。实验组患者在升高地氟醚浓度后5分钟分别给予尼平10μg/kg,氟哌啶0.07mg/kg或吸入50%N2O。结果:对照组在地氟醚呼气末深度快速升高到8%后1分钟,HR、MAP分别增加31%和20.6%,  相似文献   

4.
地氟醚是血气分配系数低、组织溶解性低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诱导快,苏醒迅速,毒副作用小。大剂量快速吸入时,交感兴奋性可引起循环的改变,给麻醉管理带来了不便。本研究探讨吸入地氟醚时硬膜外阻滞胸段的交感神经,研究地氟醚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吸入麻醉药的毒性,最新观点认为:肾内代谢产生的肾内氟化物浓度升高产生肾毒性;氟代谢产物肝脏蛋白结合形成三氟乙酰蛋白,产生相应抗体,引起免疫反应爆发肝坏死;吸入麻醉药与二氧化碳吸收剂反应引起毒性,一是产生具有肾毒性的卤烯烃类,二是产生具有中枢神经毒性的一氧化碳,临床可采取适当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6.
地氟醚的交感兴奋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氟醚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但是临床应用中存在明显交感兴奋作用。本文就该作用临床表现、产生机制以及其给临床工作带来的问题和预防措施进行了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7.
地氟醚复合麻醉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地氟醚复合麻醉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病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确诊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用动态心电图仪记录诱导前、呼气末地氟醚浓度在0.5、1.0、1.5、2.0MAC时的心率变异性。结果在低浓度地氟醚麻醉下低频功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随着吸入浓度增加,低频、高频功率均下降(P<0.05);LF/HF比值与基础值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地氟醚复合麻醉使自主神经活性呈进行性抑制,在辅用氧化亚氮、芬太尼情况下无明显交感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与吸入一氧化氮(NO)联合应用对机体的呼吸功能、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活性以及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6头幼猪随机分为六组,I组为机械通气组(对照组),11组为NO吸入组.Ⅲ组为异氟醚吸入组.Ⅳ组为异氟醚 NO吸入组,V组为七氟醚吸入组.Ⅵ组为七氟醚 NO吸入组。记录各时点呼吸功能参数和循环指标变化,并对肺泡灌洗液作生化测定。结果Ⅲ、Ⅳ、Ⅴ与Ⅵ组的PS活性较Ⅰ组下降.上述四组通气结束时点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较同组基础时点下降,而Ⅱ组PS活性较Ⅰ组无显著变化,通气结束时呼吸功能较基础时点无显著变化。结论吸入麻醉药对呼吸功能和PS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吸入NO本身对其无抑制作用,两者合用并未加重吸入麻醉药对呼吸功能和PS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氟醚、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IMAC地氟醚或异氟醚对罗库溴铵强化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方法:24例择期腹部手术病人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期间持续输注罗库溴铵,维持95%的肌松,达到稳态后,病人随机吸入呼气末浓度为1MAC的地氟醚或异氟醚,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5%的肌松,观察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后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地氟醚,异氟醚都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此效应随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吸入地氟醚或异氟醚90min后达最大效应即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下降到最大值。最大下降率:地氟醚组为42.7%,异氟醚组为37.6%,结论:地氟醚,异氟醚明显增强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其程度相近,且这种强化作用有显著的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吸收剂可降解多种吸入全麻药产生一氧化碳,可能对病人造成急性或延迟性损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吸入麻醉药的毒性,最新观点认为:肾内代谢产生的肾内氟化物浓度升高产生肾毒性;氟烷代谢产物与肝脏蛋白结合形成三氟乙酰蛋白,产生相应抗体.引起免疫反应爆发肝坏死;吸入麻醉药与二氧化碳吸收剂反应引起毒性,一是产生具有肾毒性的卤烯烃类,二是产生具有中枢神经毒性的一氧化碳,临床可采取适当措施预防。  相似文献   

12.
异氟醚和地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1.0MAC异氟醚或地氟醚对罗库溴铵增效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18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地氟醚和异氟醚组,每组在静脉诱导麻醉后,先测得维持90%肌松并达到稳定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然后吸入异氟醚或地氟醚,使呼气末浓度为1.0MAC,再调整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维持90%的肌松,观察吸入全麻后罗库溴铵的注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异氟醚、地氟醚均显著降低了罗库溴铵的注入速率,且随吸入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地氟醚在手术中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择期在全麻下实施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地氟醚组和安氟醚组,每组15例。术中分五个时点采集静脉血,以放免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及皮质醇(Cor)。结果 地氟醚组在切皮时即出现PRA、AⅡ、Al的升高,尤以Al显著,术中继续升高。两组Cor术中均升高,但无明显组间差异。地氟醚组中血压及心率增加明显。结论 地氟醚可早期激活RAAS,并有交感兴奋作用;但不能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Cor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CBS/H,S、iNOS/NO和HO-1/CO的影响,探讨吸入麻醉药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氟醚组(I组)、七氟醚组(S组)和地氟醚组(D组)。采用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Ⅰ组、S组和D组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前分别吸入氧气+0.65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30min,C组和I/R组吸入氧气。缺血20min,再灌注12h后处死大鼠,取海马,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HS、NO、CO、cAMP和cGMP含量和CBS,iNOS和HO活性以及CBS—mRNA、iNOS,mRNA和HO—1-mRNA的表达水平;电镜下观察海马线粒体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I/R组海马组织CO、H2S、NO、cAMP、cGMP含量和HO、CBS、iNOS活性升高,CBS—mRNA、iNOS-mRNA和HO-1-mRNA表达升高,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变性率升高(P〈0.01);与I/R组相比,Ⅰ组、D组和S组CO含量和HO活性升高,H2S、NO、cAMP含量和CBS、iNOS活性降低,CBS—mRNA和iNOS-mRNA表达降低而HO-1-mRNA表达升高,线粒体变性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预处理可通过抑制CBS/142S、iNOS/NO,激活HO-1/CO,减轻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地氟醚用于临床吸入麻醉时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氟地临床吸入麻醉时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30例ASA1-2级行胸部手术病人应用地氟醚吸入全麻。术前用药为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地氟醚,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吸入浓度。持续泵注维库省铵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前30分钟停地氟醚,同时泵入小剂量异丙酚以过度拔管,记录地氟醚吸入浓度(F1)、肺泡浓度(FA)、输入浓度(FD)及停止吸入时的肺泡浓度(FAO)、观察F  相似文献   

16.
吸入性麻醉药具有与缺血预适应相仿的效应,使心肌梗死范围减小,产生直接的心脏保护作用,这种现象称之为“吸入性麻醉药预处理”。异氟醚和地氟醚是卤族氟类吸入麻醉药,在临床麻醉上广泛使用,特别是用于小儿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但异氟醚或地氟醚预处理对小儿围术期心肌的保护作用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吸入异氟醚或地氟醚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小儿围术期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吸入麻醉对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观察异氟醚和安氟醚吸入麻醉对病人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方法:38例行肺叶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麻醉组20例、安氟醚麻醉组18例。术前、麻醉后1小时,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分别检测血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结论安氟醚吸入麻醉对病人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较异氟醚吸入麻醉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对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犬吸入地氟醚、七氟醚和异氟醚后血浆NO含量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NO在囱族吸入麻醉药扩血管作用中的地位。方法:犬麻醉后30分钟,随机吸入地氟醚、一氟醚或异氟醚(MAC 7.2% ̄2.3%和1.28%)使呼气末浓度达1MAC,持续30分钟。分别于呼气末浓度达1MAC后5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和停吸后30分钟分钟和120分钟抽取静脉血,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测定NO。结果:NO水平在三组药物吸入过  相似文献   

19.
吸入麻醉药对兔肾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吸入麻醉药对交感神经活动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8只兔被随机分为三组:安氟醚组、异氟醚组和地氟醚组。兔麻醉、肌松和人工通气后,暴露肾交感神经并记录其电生理活动。分别吸入呼气末浓度为0.8%、1.6%、2.4%、3.2%安氟醚,0.6%、1.2%、1.8%、2.4%异氟醚,或3.0%、6.0%、9.0%、12.0%地氟醚。结果交感神经活动在兔吸入2.4%安氟醚、0.6%异氟醚和6.0%地氟醚时分别增加到44%、36%和32%,当进一步增加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则抑制肾交感神经活动。血压随着吸入麻醉药浓度的增加不断下降而心率除了2.4%异氟醚诱发心率减慢外无明显变化。结论安氟醚、异氟醚和地氟醚具有双向作用,低浓度兴奋交感神经,高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和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20.
半紧闭系统第二气体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与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单独吸入异氟醚、安氟醚及复合50%氧化亚氮吸入时的浓度变化,探讨第二气体效应的影响。结果:各对照组吸入浓度出现时间无显著差异,复合吸入组呼气末浓度仅在前5min左右高于单独吸入组。异氟醚、安氟醚的吸-呼浓度差,仅在最初的0.5 ̄1min,复合吸入组略高于单独吸入组。结论:异氟醚、安氟醚与50%氧化亚氮混合吸入时,第二气体效应并不明显,表明第二气体效应反映在各种组合的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