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正常及退变髓核细胞共培养后的类髓核分化效应及其对髓核细胞表型的调节作用并进行比较。方法取来源于腰椎退变患者以及脊柱侧弯患者的间盘组织,通过改良Pfirrmann法对其退变程度进行分级,进行髓核细胞(NP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通过术中椎弓根钉道取血,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取传至第3代细胞进行共培养。建立5个培养组:BMSCs单独培养组,退变NPCs单独培养组,正常NPCs单独培养组,BMSCs与退变NPCs共培养组,BMSCs与正常NPCs共培养组。共培养7d后,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结果相较于BMSCs单独培养组,共培养组BMS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同时与BMSCs与正常NPCs共培养组相比,BMSCs与退变NPCs共培养组BMS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有明显增加(P〈0.05)。与退变NP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退变NP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正常NPCs单独培养组相比,共培养组正常NPCs的SOX-9、Aggrecan与Ⅱ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BMSCs与NPCs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能促使BMSCs向类髓核表型分化,较之正常NPCs,退变NPCs与BMSCs共培养时能更明显地促进BMSCs向类髓核表型分化。同时BMSCs对NPCs的调节作用能促进其特征性相关基因表达,与退变NPCs共培养时,这一效应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体外正常培养条件下能否自发分化为内皮细胞?方法:分离原代大鼠BMSCs,传代后正常培养至第7代,选用第3代和第7代用于本次实验?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第3代和第7代BMSCs内皮细胞标识物CD31?血管生成素受体2(tyrosine kinase with immunoglobulin-like and EGF-like domains 2,Tie-2)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表达;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Matrigel)检测血管生成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vWF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培养至第7代后,部分BMSCs在形态上呈椭圆形;Real-time PCR和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第7代BMSCs的内皮细胞标志物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3代BMSCs;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表明第7代BMSCs在Matrigel胶上能形成网状结构?结论:BMSCs在体外正常培养条件下细胞表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并可部分自发分化为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猕猴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体外无菌抽取猕猴骨髓,采用差速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猕猴骨髓基质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点,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分子。结果:体外分离培养BMSCs以宽大扁平的梭形细胞为主,流式细胞术分析BMSCs免疫表型显示BMSCs CD73、CD105、GD29表达阳性,CD34、CD45、CD11b表达阴性。结论:分离培养的BMSCs具有间充质细胞的特性,可为组织工程化神经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成骨细胞(OB)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并分析BMSCs与OB成骨表型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BMSCs、OB基因组DNA中骨钙素(0C),Osterix(OSX)、Runx2等成骨表型和转录基因与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状态,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述成骨表型基因的mRNA表达.同时以茜紊红染色法鉴定OB.结果 OC、OSX、Runx2基因在体外培养的各代BMSCs中呈高甲基化.状态,未检出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在OB中,OC、OSX、Runx2基因均呈低甲基化状态,且相应基因mRNA均呈阳性表达.p16在BMSCs和OB中均呈低甲基化状态.BMSCs与OB分别在体外稳定培养5代,各代的成骨表型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NA甲基化模式在BMSCs和OB中呈现出细胞特异性差异,且基因甲基化状态可能控制着相应基因的表型表达.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的条件下,BMSCs和OB均能呈现基因组稳定的特征,未发生明显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为临床安全应用BMSCs莫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RNA (miR)-133a调控生长相关转录因子2 (RUNX2)/骨形态蛋白2 (BMP2)信号通路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的机制。方法 收集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SONFH患者(SONFH组)骨髓及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对照组)骨髓,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表型鉴定、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后检测BMSCs miR-133a、RUN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鉴定miR-133a与RUNX2的靶向关系。实验分组包括对照组、SONFH组、抑制剂对照组(inhibitor con组)、miR-133a抑制剂组(miR-133a inhibitor组)、miR-133a inhibitor+si-RUNX2组。实时定量PCR (RT-qPCR)检测细胞中miR-133a、RUNX2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BMSCs中RUNX2、BMP2、骨钙素(OC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蛋白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茜素红染色鉴定细胞矿化能力。结果 BMSCs细胞表型鉴定结果显示,细胞表面CD71、CD44表达,CD3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对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鉴定BMSCs的纯度。在PHA刺激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数量的BMSCs共培养。检测各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CD152、CD28的表达以及各组T淋巴细胞的IFN-γ、IL-10、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在体外,BMSCs对由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BMSCs呈剂量依赖性。BMSCs对T淋巴细胞的CD152、CD28的表达无明显影响。BMSCs能促进IL-10、TGF-β1mRNA的表达,抑制IFN-γmRNA的表达。结论:BMSCs可能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凋亡、促进T淋巴细胞IL-10、TGF-β1mRNA表达及抑制IFN-γmRNA表达来下调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快速、有效的体外分离纯化方法。方法全骨髓离心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分别采用同种异体血清培养基(同种异体血清组)、胎牛血清培养基(胎牛血清组)、无血清培养基(无血清组)培养BMSCs,传代后换用胎牛血清培养;12、24、48、72 h和5 d首次换液;绘制P3代BM-SCs生长曲线;免疫荧光鉴定BMSCs CD44和vimentin的表达;诱导BMSCs的骨向、内皮向分化;茜素红检测钙结节表达;免疫荧光鉴定血管内皮样细胞CD31和vWF的表达。结果(1)同种异体血清组及胎牛血清组细胞形态均一,生长速率相似。(2)P3代BMSCs生长曲线显示:同种异体血清组与胎牛血清组倍增速率相似,均快于无血清组。(3)P3代BMSCs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同种异体血清组与胎牛血清组CD44、vimentin表达均高于无血清组。(4)成骨诱导14 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大量橘红色钙化结节形成。(5)内皮诱导14 d后,内皮样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vWF阳性。结论改良培养条件后所获得的骨髓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8.
石云  张晓英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3):164-166,170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小鼠BMSCs。观察原代及传代小鼠BMSCs形态变化,对第3代小鼠BMSCs表面抗原CD34、CD45、CD105和CD106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小鼠BMSCs的原代接种培养24h后可见大量悬浮细胞,少许贴壁细胞,呈小圆形;72h后贴壁细胞逐渐增多,培养至第7天细胞伸展成长梭形,呈集落生长。BMSCs在培养的2~6d细胞增殖较慢,7~10d细胞增殖较快。传代后的小鼠BMSCs 24h基本全部贴壁,呈均匀性梭行细胞样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105、CD106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2%、90.4%;CD34、CD45表达阴性,表达率分别为8.8%、13.1%。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操作简便,是培养小鼠BMSCs的理想方案。流式细胞术可以鉴定体外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体外分离、纯化、培养获得兔BMSCs,将第2代兔BMSCs分为龟鹿二仙胶汤中药含药血清组、软骨细胞组、单纯诱导剂组及空白对照组,进行培养1、2、3周后,通过细胞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观察各组对BMSCs诱导成软骨细胞的影响。结果:在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等诱导下龟鹿二仙胶汤中药血清可以明显促进软骨表型化BMSCs的GAG分泌及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软骨细胞组和单纯诱导剂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龟鹿二仙胶汤含药血清可促进BMSCs向软骨细胞转化,优化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体系,改善软骨组织的质量,延缓软骨的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生殖细胞核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表达.方法:取4~6周BALB/c小鼠,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小鼠BMSCs.取第3代小鼠BMSCs,定向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鉴定诱导后的细胞.采用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染色,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GCNF在小鼠BMSCs诱导分化前后的表达.结果:RT-PCR与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同时显示,第3代的小鼠BMSCs和向成骨方向诱导10d后的BMSCs均有GCNF表达.结论:GCNF在BMSCs增殖分化中有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免疫原性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BMSCs后,将体积分数5%和10%的PRP与BMSCs共培养,应用real time-PCR检测体积分数5%和10% PRP对BMSCs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LA Ⅰ类基因及RLAⅡ类基因表达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PRP对RLA-DR表达的影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的方法检测PRP对兔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增殖反应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BMSCs相比,real time-PCR结果显示,5%和10% PRP组BMSCs RLA Ⅰ类基因和RLAⅡ类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和10% PRP组BMSCs RLA-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S试验结果显示,5%和10% PRP组BMSCs PBL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RP对BMSCs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RLA Ⅰ类基因及RLAⅡ类基因表达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雌性性早熟大鼠血浆褪黑素(melatonin,MT)水平,下丘脑?垂体MT受体MT1?MT2表达,探讨MT及MT受体在性发育启动和性早熟中的作用?方法:正常26日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性早熟组?性早熟干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后者又分为青春前期组和青春期组?使用N-甲基-DL-天冬氨酸(NMA)建立雌性性早熟大鼠模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曲谱瑞林)干预性早熟,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夜间血浆MT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下丘脑?垂体GnRH?MT1?MT2 mRNA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夜间血浆MT水平无明显差异,性早熟组下丘脑及垂体MT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青春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发育的青春期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性早熟组相比,性早熟干预组下丘脑?垂体MT1 mRNA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丘脑?垂体MT2表达各组间无差异?结论: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垂体MT1表达减少,GnRH类似物可上调MT1的表达?MT受体在青春期发育中可能起抑制性作用,通过下丘脑?垂体的MT受体表达的减少,减弱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参与正常青春发育或性早熟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致骨基质细胞(BMSC)凋亡的规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电镜技术观察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BMSC的凋亡变化。结果:经50Gy剂量照射后,BMSC未见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而经100和200Gy照射后BMSC出现了明显的凋亡改变,流式细胞检测显示,经50Gy 剂量照射后,BMSC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100Gy照射后BMSC的亡率出现了明显改变(P<0.01),而且这种变化始于照射后4h,至照后24h到达高峰,随后凋亡率慢慢下降,200Gy照射组的凋亡率高于100Gy组,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BMSC受一定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后可发生凋亡,并具有较强的辐射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褪黑素(MT)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核。然后将48只SD大鼠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MT+BMSCs组、BMSCs组、MT组、模型对照组,另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21d行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BMSCs迁移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后脊髓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结果MT+BMSCs组优于BMSCs组(P<0.05),BMSCs组优于MT及模型对照组(P<0.05);MT+BMSCs组及BMSCs组损伤阶段脊髓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BMSCs存活,且阳性数目前者多于后者,灰质分布较白质多,以注射部位向周围损伤组织迁移;同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MT+BMSCs组脊髓损伤区无明显空腔,空泡小而少,并可见较多神经纤维及细胞。结论:BMSCs联合MT移植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H2O2作用于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细胞构建凋亡模型,通过Transwell装置实现INS-1细胞与BMSCs共培养。实验分为4组:单独INS-1细胞培养组(A组);INS-1+H2O2处理组(B组);BMSC+INS-1Transwell共培养组(C组);BMSC+INS-1+H2O2Transwell共培养组(D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H2O2显著降低INS-1细胞存活率,引起INS-1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通过Tran-swell与BMSCs共培养后,由H2O2诱导的INS-1凋亡细胞比例下降,与单独H2O2刺激组相比,细胞凋亡率下降了约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通过Transwell共培养显著抑制H2O2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BMSCs旁分泌作用有关,为进一步利用BMSCs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褪黑激素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褪黑激素(MT)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MT的抗肿瘤活性;电镜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高浓度MT(1mmol/L或2mmol/L)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延长肿瘤细胞倍增时间(TD);作用3天,可使S期细胞的比例减少,细胞形态学发生非特异性改变,有较多的坏死细胞和少量凋亡细胞。结论 高浓度MT抑制肿瘤细胞增殖。MT作为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淫羊藿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差速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标志。取第3代细胞加入10-6mol/L淫羊藿苷培养基,对照组仅加入等量普通培养基进行培养。通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志,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细胞表达CD29、CD44、CD105、CD166。淫羊藿苷诱导组细胞碱性磷酸酶呈阳性反应并有钙化结节形成,而对照组未见钙化结节形成。结论:淫羊藿苷能够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视为一种良好的骨诱导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shRNA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1-MT1-MMP)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MT1-MMP基因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质粒表达载体pGenesil-1-MT1-MMP和pGenesil-1-HK;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加入pGenesil-1-HK),RNA干扰(RNAi)组(加入pGenesil-1-MT1-MMP).用脂质体瞬时转染VSMC,48 h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于转染后72 h采用RT-PCR方法检测MT1-MMP 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T1-MMP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瞬时转染VSMC 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高达85.5%,转染pGenesil-1-MT1-MMP质粒72 h后,RNAi组MT1-MMP mRNA及蛋白质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 靶向MT1-MMP的短发夹RNA质粒能够高效地转染入VSMC,并能有效下调MT1-MMP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体外培养细胞的形态生长特性及DNA倍体含量。方法取手术切取的骨巨细胞瘤新鲜标本8例,以组织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生长曲线,FCM分析其倍体含量。结果骨巨细胞瘤原代培养种可见3种细胞;多核巨细胞可以长期培养。FCM分析显示:5例复发及2例原发病例是二倍体或亚二倍体,1例原发病例是非整倍体。结论单核梭形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性成分;FCM无助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传代扩增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试验分三组(A、B、C组),经阴囊上静脉向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C组)的大鼠移植标记BrdU的BMSCs 1~1.5x106,同时向肝损伤组(B组)的大鼠移植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后观察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BrdU 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移植2周A组、B组动物存活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组(C组)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 细胞分布,A组与C组相比,A组BrdU 细胞数较多,分布更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受损的肝脏及正常肝脏定植,定植的数量可能和肝脏是否受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