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时使用CT和核磁共振,观察两组诊断仪器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并且分成核磁共振组和CT组,两组分别采用相应的仪器检测。结果:两组诊断灵敏度对照,核磁共振组诊断患者64例,灵敏度为96.87%;CT组有诊断患者64例,诊断灵敏度为78.12%。两组数据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时分别使用CT和核磁共振,其中核磁共振诊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7年1月-2019年1月中,抽取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按照不同的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CT组40例和MRI(核磁共振)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螺旋CT检查与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最终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CT组4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确诊31例,误诊2例,漏诊11例,关节镜检查确诊40例;MRI组4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确诊38例,误诊1例,漏诊2例,关节镜检查确诊40例。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5%、92.5%(P<0.05)。结论:采用MRI检查诊断膝关节损伤,具有高分辨率、无辐射以及多方位显示病灶的优点,可以充分显示膝关节损伤的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共同诊断肩关节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我院95例疑似肩关节损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MRI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多层螺旋CT和MRI联合检查方式的肩关节软骨损伤检出率分别为23.16%、38.95%,两者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多层螺旋CT、MRI、多层螺旋CT与MRI共同诊断肩关节损伤的灵敏性、准确性分别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肩关节损伤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MRI的联合实践价值较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分析MRI诊断在膝关节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梁山县人民医院自2019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膝关节受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对比患者CT与MRI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00例患者采用MRI扫描的方式显示膝关节存在异常的概率为98.00%,CT扫描检出率为74.0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于膝关节关节损伤病变患者采用1.5T核磁共振进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了我院在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膝关节损伤病变患者共计60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采用1.5T核磁共振进行影像检测,对照组患者采用膝X线平片及CT扫描检查.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的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究核磁共振检查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将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探究两组的CT检查结果、MRI检查结果。结果:MRI在关节腔积液、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骨质改变等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79.5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可准确诊断膝关节损伤,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联合核磁共振(MRI)对腕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132例进行分析,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3组,包括MSCT组44例、MRI组44例及MSCT联合MRI组44例,分别予以MSCT检查、MRI检查及联合检查,对比分析三种方法检测腕关节损伤的结果。结果:MSCT组与MRI组的骨折检出率和脱位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MSCT联合MRI组的骨折检出率和脱位检出率比MSCT组和MRI组均明显更高(p0.05);MSCT组移位碎骨折片和MRI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与MSCT联合MRI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MSCT组隐匿性骨折和MRI组移位碎骨折片检出率均低于MSCT联合MRI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诊断腕关节损伤有助于提高骨折、脱位检出率,有效发现移位骨折片、隐匿性骨折等损伤,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3月~年2016月3收治的6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行CT扫描,实验组行MRI扫描。对比两组阳性检出率与病情预后评分,并对比特殊部位损伤检出率。结果:实验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中后颅窝、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以及延髓、脑桥等特殊部位受损检出率更高,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GOS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用于急性颅脑损伤临床诊断效果良好,其阳性检出率以及特殊部位损伤检出率高于常规CT扫查,但后者亦有可取之处,建议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方法:择本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接收的140例脊柱损伤患者资料,按诊断方式不同分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行CT扫查,研究组以核磁共振实施检查,分析2组扫描结果及影像学中特征。结果:椎骨骨折诊断研究组准确率是95. 45%(21/22)比对照组63. 64%(14/22)高(P 0. 05);脊柱损伤的具体类型应用核磁共振可使结果显示更为清晰。结论:核磁共振在脊柱损伤诊断中价值高,可为脊柱损伤的患者提供更为清晰的诊断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和MRI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参考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2组,MRI组(34例)主要采用MRI诊断,CT组(34例)主要采用CT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MRI与CT诊断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的一致性较高;两种诊断方式在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的诊断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蛛网膜下出血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I,MRI诊断脑深部挫伤以及脑叶挫裂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其中MRI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1.65%,CT组诊断准确率为84.55(P0.05);MRI组的漏诊率为8.35%;而CT组的漏诊率为15.4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准确率高于CT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致胼胝体损伤的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20年11月诊治的103例胼胝体损伤患者一般资料,均为颅脑创伤所致,且均在本院接受MRI和CT检查。观察患者MRI和CT影像学表现,并比较MRI和CT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类型胼胝体损伤的MRI参数值。结果MRI检查显示99例患者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楚,4例患者存在强化或边缘不清晰,其中45例非出血性损伤患者,T1WI呈现等信号或者低信号,T2WI和DWI均呈现稍高信号,同时各扫描序列中均未见出血信号,58例出血性损伤患者,各扫描序列上均呈混杂信号,且可见出血信号;MRI和CT对膝部损伤、压部损伤以及体膝部损伤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对体部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P < 0.05);MRI和CT对出血性损伤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MRI对非出血性损伤、胼胝体萎缩、软化灶以及胶质增生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 < 0.05);两组患者DWI序列显示以及脑弥漫性轴突损伤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出血性损伤T2WIFLAIR、T2WI/T1WI显示明显高于非出血性损伤(P < 0.05)。结论MRI检查应用于颅脑创伤所致胼胝体损伤较CT可显示更多的病灶,可鉴别诊断出血性损伤与非出血性损伤病灶,同时可准确定位胼胝体损伤具体部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脊柱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50例疑似脊柱损伤患者实施计算机断层扫描(CT)、MR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对脊柱损伤的诊断效能及对不同类型脊柱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MRI诊断脊柱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P<0.05)。MRI对韧带损伤、椎间盘损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P<0.05)。结论MRI用于脊柱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可灵敏、准确的检出脊柱损伤,还可对脊柱损伤类型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平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以ASAS临床诊断为金标准,比较X线平片、CT、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5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43例发生骶髂关节病变。MRI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CT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平片(P<0.05)。MRI对Ⅰ级、Ⅱ级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MRI对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软骨囊肿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与CT(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MRI的诊断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和CT,其不仅能够有效检出骶髂关节病变,而且能对不同分级、不同类型骶髂关节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采用螺旋C T和M R 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效果对比.方法:将于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螺旋CT诊断)33例,对照组(MRI诊断)33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0.91%,显著高于观察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均实施CT、MRI平扫、DW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平扫、DWI对肝细胞癌患者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与MRI检查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8月17日至2018年8月17日收治的86例疑似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I、CT诊断。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MRI对肿瘤在肝内位置分布的诊断准确率为95.95%,显著高于CT的74.32%(P<0.05)。MRI对肿瘤分型的诊断准确率为95.95%,显著高于CT的78.38%(P<0.05)。MRI的图像优良率高于CT(P<0.05),MRI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均高于CT(P<0.05)。结论在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时,运用MRI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0例脑外伤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MRI以及CT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DAI的病灶检出数量,同时对不同类型、是否出血以及不同位置病灶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RI确定的病灶总数为156个,平均(3.12±2.43)个;CT确定的病灶总数为103个,平均(2.06±1.47)个;MRI检查病灶均数明显多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下弥散性脑肿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66.0%、48.0%)明显高于CT(34.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方式下非出血病灶的检出率(66.0%)明显高于CT(30.0%)(P<0.05);MRI检查方式下皮质下脑白质、基底节、胼胝体的病灶检出率(64.0%、40.0%、56.0%)明显高于CT(36.0%、18.0%、2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中,MRI相比CT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弥散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以及皮质下、基底节以及胼胝体等位置的病灶检查中敏感性更高,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MRI检查,确保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磁共振诊断,比对不同方案的诊断情况.结果: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螺旋CT与MRI扫描用于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诊断中,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2例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扫描,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确诊率均较高,但MRI确诊率97.06%与螺旋CT90.20%相比,相对更高(P<0.05),MRI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0.98%、1.96%,与螺旋CT3.92%、5.88%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MRI对0级检出率为9.80%,与螺旋CT2.94%相比更高(P<0.05),MRI对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但两种诊断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与MRI扫描在强直性骶髂关节诊断及分级判断中均有较高确诊率,但MRI确诊率相对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膝关节损伤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配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并分别使用常规CT检查、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据本次对照实验调查来看,核磁共振技术的检出率更高,且明显高于使用常规C T检查的参照组,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可有效提高检出率,对后续针对性治疗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