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复发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纲  李彩  刘磊  李声伟  谭颖徽  周立伟 《肿瘤》2002,22(6):514-515
目的:对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复发颈部转移灶采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对31例鼻咽癌放疗后残留颈部转移灶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病检了以解颈部转移灶的病理学基础,并进行随访,以确认手术治疗的效果和优缺点,结果:手术治疗的3、5年生存率为65.52%和30.43%、3、5年无瘤生存率为58.63%和30.43%;死亡病例中死于远处转移者10例(52.63%),颈部术后复发者5例(26.32%),鼻咽部复发者4例(21.05%),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标本病行病理检查见淋巴结外有大量的孤立肿瘤细胞闭,仅4例患者未见淋巴结外肿瘤细胞,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复发的颈部转移灶可首选采用手术治疗,术式应采用根治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鼻咽癌放疗后残留或复发颈部转移灶采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2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残留或复发颈部转移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诊,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3例患者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2.2%,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者手术治疗的术式应采用根治性颈清扫术或区域性颈清扫术较合适。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比较少见 ,约占颈部转移癌的 5 .5 % [1 ] 。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应积极治疗 ,密切随访 ,持续寻找原发灶 ,以取得一定的远期疗效 [2 ]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 5 1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1)颈部肿物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癌 (不包括恶性淋巴瘤 ) ;(2 )未找到原发肿瘤 ;(3)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包括不明性质的肿块切除史 ) ;(4)治疗过程中无颈部以外的转移灶。 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恶性肿瘤之发病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癌与原发病灶之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0年间我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收治的37例颈部恶性肿瘤病例。结果37例颈部恶性肿瘤中,原发恶性肿瘤16例,占43.24%;淋巴结转移癌21例,占56.76%;原发病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3例,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癌的14.29%。鼻咽癌12例,其转移灶主要在Ⅱ区;唇癌1例,转移灶在Ⅰ区;副鼻窦癌1例,转移灶在Ⅰ、Ⅱ区;喉癌1例,转移灶在Ⅱ、Ⅲ区;甲状腺癌2例,转移灶分别在Ⅲ区及Ⅵ区;乳腺癌1例,转移灶在Ⅴ区;3例原发灶不明者,转移灶分别在Ⅱ区及Ⅴ区。结论颈部恶性肿瘤中,淋巴结转移癌所占比例高于原发性恶性肿瘤,且淋巴结转移癌与原发病灶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对颈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规范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原发灶不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治疗方法和技术。方法:共收集122例初治治疗的病例,单纯放射治疗(R)62例,单纯手术治疗(S)23例,单纯化疗(C)5例,手术加放射治疗(S+R)20例,放射治疗加手术(R+S)12例。手术治疗局部淋巴结切除术 18例,单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4例,双侧颈巴结清扫术3例。放射治疗94例中,全咽部和全颈部照射65例,全颈部照射9例,部分颈部照射20例。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9%和36.5%,颈部转移癌未控和复发占45.9%,远地转移率为26.2%,原发灶发现占8.2%。影响颈部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N分期、综合治疗、全颈照射和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影响远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和原发灶出现。影响原发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颈淋巴结转移部位。结论:早期鳞癌或低分化部、未分化癌局部手术切除或活检术后直接进行放射治疗,晚期颈转移以放射治疗和手术综合治疗为主,可同时加化疗,而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上中颈部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应采用全咽部和全颈部照射,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以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照射野至少应该包括全颈部。  相似文献   

6.
1985~1995年10年间,住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共119例,其中30例行再次手术。其中5例行甲状腺肿瘤摘除术后,再行残叶切除,3例证实有癌残留(3/5);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者11例有颈淋巴结转移(11/25);6例甲状腺隐性癌并颈淋巴结转移者经手术活检证实诊断后行联合根治术;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联合根治术后颈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作者认为:对于甲状腺癌首次手术应行患侧腺叶合并峡部切除术,尽量避免肿瘤摘除术;对于侵出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应重视甲状腺隐性癌的诊断;对于行联合根治术后颈部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考虑手术切除配合放疗。  相似文献   

7.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是指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 ,但经过一切临床检查仍然找不到原发癌 ,该病的发生率约占头颈部转移癌的 2 %~ 10 %左右[1] 。我院自1984年 8月~ 1997年 6月共收治病人 3 4例 ,现对其治疗方式、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部位及疗效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全组 3 4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9例 ,年龄 14岁~ 70岁 ,其中 4 0岁~ 4 9岁占 17 6% ,50岁~ 59岁占3 8 2 % ,60岁~ 69岁占 2 6 5% ,单侧颈部转移灶有 3 0例 ,占 88 2 % ,双颈转移灶 4例 ,占 11 8% ;转移灶位于中上颈者 11例 ,占 3 2 4 % ,下颈及锁骨上区者 2 3例 ,占 67 …  相似文献   

8.
李强  张惠 《现代肿瘤医学》1995,3(4):214-216
本文报道了颈部淋巴结转移癌835例,腺癌360例272例,未分化癌165例,恶黑色素瘤3例,类型未定35例,分析了颈癌淋巴结转移癌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原发癌灶部位之间的关系,对提高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认识十分重要,对原发性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推测和寻找原发性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伴侧颈淋巴结(Ⅱ~Ⅴ区)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探讨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至2006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PTMC 286例,其中病理证实存在Ⅱ~Ⅴ区淋巴结转移者35例,并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2.9,平均年龄45.7岁。18例(51.4%)患者以侧颈部肿物就诊。14例(40.0%)患者伴发桥本氏甲状腺炎。10例(28.6%)原发灶侵出甲状腺腺叶。多灶性(40.0%)及癌灶位于甲状腺上极的比例(54.3%)均高于同期不伴侧颈淋巴结转移的PTMC(P<0.05)。1例患者就诊时发现肺转移。侧颈淋巴结转移Ⅳ区最常见,其次为Ⅲ区、Ⅱ区,Ⅴ区最少见。11例患者Ⅵ区未见转移而侧颈出现淋巴结转移。随访发现1例患侧颈部淋巴结复发,2例对侧颈部出现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1例患侧颈部淋巴结复发且对侧甲状腺发现新发癌灶。结论:此类患者多数以颈部肿物就诊,因甲状腺原发灶隐匿,容易误诊。与同期不伴侧颈淋巴结转移PTMC者性别、年龄、伴发桥本氏甲状腺炎及腺外侵犯率差异不明显。多灶性及癌灶位于甲状腺上极可能是PTMC出现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复发率高,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并应加强随访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颈部转移淋巴结囊性变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6年收治的16例以颈部囊性肿物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 3例经术前囊性肿物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2例经术中冷冻确诊,11例据术前彩色超声、CT检查基本明确诊断结合术中情况确诊。均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4例行保留颈内静脉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2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6例随访,局部复发1例,对侧转移1例,无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 颈部囊性转移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囊性变所致。甲状腺肿物伴同侧肿大淋巴结囊性变且在囊肿穿刺抽出棕褐色液体,具有特异性,正确认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术中冷冻病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Liu B  Guan C  Ji WY  Pan ZM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71-875
目的探讨喉癌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4例喉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行经典或改良经典颈廓清术,对颈廓清标本采用透明淋巴结摘出连续切片法,摘出淋巴结,并进行病理检查。采用Kaplan-eier方法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84例喉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80例,其中穿透包膜26例,穿透包膜率为32.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癌是否穿透包膜与病理N分期和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有关。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者同侧颈部复发转移率(34.6%)、对侧颈部转移率(46.2%)均高于未穿透包膜者。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9%和23.1%,其生存率低于未穿透包膜患者。结论淋巴结转移癌是否穿透包膜与病理N分期和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有关。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患者的对侧转移率高,应行双颈廓清术。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病理科应当检查转移淋巴结被膜是否穿破,并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二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及并发症。方法回顾53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二次手术相关资料,对二次手术方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二次手术中甲状腺及周围组织中残癌率为40.8%(20/49),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7.1%(13/3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5.1%(8/53),二次手术后5年生存率96.1%(49/51)。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前诊断困难,存在转移、复发,二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根据患者初次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对颈部淋巴结癌转移、可能甲状腺癌残留及术后复发患者有必要进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舌鳞状细胞癌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31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1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其复发的关系。结果局部和区域共复发57例,总复发率为43.5%,肿瘤体积为舌鳞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区域复发34例,区域复发率为26.0%,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区域复发相关(χ^2=11.603,P=0.001)。结论肿瘤体积是影响舌鳞癌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可作为评估舌鳞癌复发风险的指标之一;颈部淋巴结转移是舌鳞癌区域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手术治疗应作为舌鳞癌颈部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颈部超声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随访的主要方法。刺激性Tg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已被充分证实,但抑制性Tg对DTC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鲜有报道。该研究分析颈部超声及抑制性Tg对DTC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2次或以上手术,临床怀疑复发的DTC患者196例。选择其中入院前行甲状腺全切术后和(或)131I清甲治疗术后超声怀疑复发转移的患者共62例。分析转移性淋巴结超声特征以及抑制性Tg对DTC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62例患者中59例为淋巴结转移,1例为局部复发,2例术后未发现明确复发转移。超声发现可疑淋巴结共121个,经病理证实转移性淋巴结92个,非转移性淋巴结25个,纤维组织3个,横纹肌组织1个。淋巴结内无回声、高回声及强回声对转移性淋巴结的阳性预测值均为100%,皮质内无回声及血流信号杂乱在转移性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性Tg阳性者(Tg≥0.2 ng/mL)49例,阴性者(Tg<0.2 ng/mL)13例,抑制性Tg诊断颈部复发转移的准确率为82.3%,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100%。结论:皮质内无回声及血流信号杂乱是鉴别复发DTC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特异度较高的指标,抑制性Tg(Tg≥0.2 ng/mL)对DTC的复发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颈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血清Tg为阴性患者的复发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15.
自1978年9月至1979年10月,作者对单用放射治疗难以治愈的浅表型恶性肿瘤采用了放射合并加温的综合治疗。共报告17例,其中颈部淋巴转移癌11例;乳癌、乳癌皮肤转移、皮肤癌、皮肤癌腋淋巴转移、唇癌、腮腺癌各1例,均为浅表型晚期肿瘤,瘤体大或对放射线不敏感。3例为放疗后复发,14例为首次接受放疗。  相似文献   

16.
我科1992年6月~1998年7月,对68例颈部转移癌灶行热疗加放疗(HT RT),并与我科同期63例颈部转移癌单纯放疗(RT)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探索加热放射治疗颈部转移癌的价值。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全组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颈部转移癌,肿瘤直径0.8~1.0cm,未用或停用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其他抗肿瘤药(针对颈部转移癌)达4周以上,治疗期间仅行升白支持治疗,预期生存期2~3个月以上,年龄11~84岁,中位年龄48岁,随机分组,加热放射组原发癌包括鼻咽癌24例,肺癌19例,喉癌17例,甲状腺癌6例,下咽癌2例;单纯放射组原发癌包括鼻咽癌23例,肺癌19…  相似文献   

17.
唇癌及口腔癌调强放疗失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唇部及口腔鳞状细胞癌调强放疗失败的原因。方法:55例唇部及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其中49例为术后放疗,5例为根治性放疗,1例为新辅助放疗。通过复发时CT图像与治疗计划用CT图像的融合或对比来判断复发方式。结果:9例患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4例仅有局部复发,2例仅有区域复发,3例局部+区域复发。5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其中3例合并局部区域复发。2年总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以及远处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8%、74%、85%、82%和89%。从治疗结束到局部区域复发的中位时间为4.1个月。除1例失败出现在照射野外的对侧下颈部外,其余的失败都出现在接受高量放疗的部位。局部区域控制与淋巴结包膜外侵显著相关。结论:调强放疗是唇部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治疗方式。绝大多数治疗失败的方式为“照射野内”复发,建议术后同步化放疗用于有淋巴结包膜外侵的唇癌及口腔癌患者。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合并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1-3aN0M0肾细胞癌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其预后未见系统性报道。本研究拟调查T1-3aN0M0肾细胞癌合并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患者的预后并做临床分析。方法:查阅并记录1995年1月—2000年1月入院治疗且病理确诊的49例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1-3aN0M0肾细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电话和平信随访其预后。结果:随访8~14年,平均7.5年。失访7例;无瘤健在17例;带瘤存活4例;死亡21例。死于肾癌相关并发症18例,死于心脑血管病3例。手术1年后肺或胸壁转移8例、同侧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2年后左侧胫骨上端转移1例、左侧肱骨上端转移1例;3年后肺转移5例、腹部皮肤转移2例;5年后肺或颈部淋巴结或皮肤转移4例。本组肾细胞癌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53.1%(26/49)和42.9%(21/49)。结论:肾细胞癌中大多数肾门增大淋巴结为淋巴结炎。合并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T1-3aN0M0肾细胞癌患者的5年和10年长期存活率较低。区域淋巴结清扫或炎性增大淋巴结切除术不能完全防止T1-3aN0M0肾细胞癌远处转移的发生。建议对于合并单纯肾门淋巴结炎性增大的肾细胞癌可行包括增大淋巴结在内的局限性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血卟啉衍生物(HPD)是否对人鼻咽癌具有放射增效作用.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两个方面的研究。1.动物实验,把32只荷人鼻咽癌裸小鼠分组随机分成4组,即空白对照组,单纯HPD组,单纯放射组和HPD加放射组.后3组的抑癌率分别为-10.4%,45.2%,71.5%;后两组的肿瘤生长曲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HPD加放射组较单纯放射组抑制开始得早,程度要大,维持时间长.2.临床治疗,98例病理确诊的初诊鼻咽癌患者配对分成单纯放射组和HPD加放射组各49例.HPD加放射组的鼻咽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全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放射组;计算放射增敏比为1.4~1.5。上述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结果均提示HPD具有加强人鼻咽癌放射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5年1月至1995年10月,4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施行了再手术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35例。再手术原因:原发癌灶残留;术后复发;颈淋巴结转移灶残留;对侧甲状腺及对侧颈淋巴结出现癌灶。再手术方式:原发癌灶局切者应再次切除残叶及峡部;对肿瘤侵出包膜者,作者认为应放宽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有淋巴结转移者施行传统性或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侧腺叶出现癌灶或对侧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应做对侧甲状腺癌的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