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72h不同血液灌流方式对其血清相关毒素清除及死亡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入院72h内A组进行持续性血液灌流,B组行间断性血液灌流.比较两组入院后每24h血液百草枯浓度变化,两组血液灌流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入院后24h血液百草枯浓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入院后48h、72hA组百草枯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血液灌流前血清白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灌流后血清IL-6、IL-8、TNF-α浓度与灌流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且A组各指标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病死率为46.67%(14/30),略低于B组63.33%(19/3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两组病死率均随血液百草枯浓度升高而升高.A组死亡者死亡时间明显较B组延长(P<0.05).[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72h行持续性血液灌流有助于尽快降低血液药物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并可有效延长患者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182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死亡的因素;根据入院时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83例与非低钾血症组99例,比较2组生存率,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钾水平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存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低钾血症与死亡的关系.结果 182例患者中存活7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61.53%;死亡组年龄,服毒量,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钾、CO2总量、阴离子间隙和尿百草枯浓度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量(OR=0.057,95%CI:0.916~0.975,P=0.016)、尿百草枯浓度(OR=1.937,95%CI:0.039~0.536,P=0.004)、血清钾(OR=-1.725,95%CI:1.259~24.995,P=0.024)、血肌酐(OR=0.048,95%CI:0.913~0.996,P=o.034)和阴离子间隙(OR=0.225,95%CI:0.654~0.976,P=0.028)是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清钾为3.45 mmol/L时,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60 d存活的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6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钾血症组生存率(7.23%)明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64.65%)(P<0.05),低钾血症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OR=8.943,95%CI:4.082~19.593,P=0.000).结论 百草枯中毒早期低钾血症可能是爆发型百草枯中毒的特征,低钾血症可作为评估患者死亡风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方法,并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住院的百草枯中毒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服毒剂量、首次呕吐时间、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及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并测定血液灌流前后百草枯的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结果】34例患者中10例生存(生存组),24例死亡(死亡组),病死率70.59%。血液灌流后患者血浆百草枯浓度明显降低而SOD活力明显增高,且与灌流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患者服毒剂量明显多于、首次呕吐时间明显早于存活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死亡组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明显晚于存活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死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要尽快地施行急救措施,多种因素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其中服毒剂量、SOD活力、百草枯的浓度、首次呕吐时间、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及并发症对预后影响非常关键。临床上应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早期全方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百草枯浓度及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在判定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8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38)和存活组(n=47),采用半定量比色法检测尿样中百草枯浓度,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相关指标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患者服毒剂量小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尿百草枯浓度、PT和APTT均低于死亡组,而INR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时,尿百草枯浓度:曲线下面积0.777(95%CI:0.680~0.874),灵敏度61.3%,特异度89.4%;PT:曲线下面积0.864(95%CI:0.785~0.943),灵敏度73.7%,特异度91.5%;APTT:曲线下面积0.890(95%CI:0.821~0.960),灵敏度92.1%,特异度72.3%;INR:曲线下面积0.651(95%CI:0.535~0.767),灵敏度36.2%,特异度89.5%;尿百草枯浓度与PT、APTT和INR并联:曲线下面积0.960(95%CI:0.920~1.000),灵敏度92.1%,特异度93.6%。结论尿百草枯浓度联合PT、APTT和INR在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同期收治27例采用常规治疗的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愈率、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病例存活天数均较对照组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百草枯中毒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可作为抢救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首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和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在评估患者中毒程度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以及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根据患者院内以及出院后1周内的预后结果分为存活组51例及死亡组75例,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和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结果存活组心率、呼吸频率、PaO_2、WBC、GCS、血浆百草枯浓度以及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等指标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血浆百枯草浓度(P0.05);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以及血浆百草枯浓度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6.14、1.13。结论入院时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及血浆百草枯浓度均可用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前者对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灌流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洗胃、补液、利尿、激素等常规治疗;灌流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灌流组死亡15例,死亡率68.18%;对照组死亡18例,死亡率9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灌流组中存活病例服毒剂量低于死亡患者(P〈0.01),首次灌流治疗时间也早于死亡患者(P〈0.01)。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乳酸(Lac)水平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9-06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入院即刻及24 h的临床资料,并运用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等方法研究PaCO_2和Lac在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患者入院即刻的PaCO_2、WBC、NE是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三者AUC值均小于0.7;入院24 h时PaCO_2和Lac是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aCO_2的AUC值为0.878,当PaCO_2为26.5 mmHg;其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92.0%,诊断准确率为81.0%。PaCO_2和Lac二者联合的AUC值大于0.9,显著高于单独PaCO_2的AUC值。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24 h内PaCO_2小于26.5 mmHg以及Lac大于3.2 mmol/L时,提示预后不佳。PaCO_2联合Lac则可以更好的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服毒-血液灌流(HP)时间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收治的进行HP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服毒后HP开始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服毒-HP时间<4h;B组:4h≤服毒-HP时间<8h;C组:8h≤服毒-HP时间<12h,比较各组患者的脏器损伤情况、病死率和死亡患者的存活时间等,分析服毒-HP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有303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17例,女186例,年龄15~72岁,(34.8±10.8)岁,口服20%百草枯农药剂量10 ~270 mL,50mL (45 mL) [M (IQR)].服毒24 h内接受HP 2 ~5次,(3.6±1.2)次.经随访28 d死亡208例,病死率68.6%.入选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1.4~11.5 h,6.6h (3.5h) [M (IQR)],其中死亡患者为3.1~11.5 h,7.2h (2.4h) [M (IQR)],存活患者为1.4~7.5 h,4.9 h(1.5 h)[M (IQR)],死亡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14,P=0.043).A组85例,B组141例,C组77例,三组患者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P=0.009).三组中死亡患者中毒后平均存活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31,P=0.038),患者开始HP时间与死亡患者存活时间呈负相关(r2 =0.421,P=0.045).三组患者间进行比较,代表肝、肾、胰腺、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如ALTmax、SCrmax、AMYmax和PaO2min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急性肺损伤的时间和PaO2min出现时间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3.15,P=0.041、0.044).结论 口服百草枯农药中毒后4h之内进行HP能够减轻靶器官损伤程度,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百草枯中毒患者乳酸、1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01-2013-12百草枯中毒患者95例,按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入院时乳酸值、12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分析。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组患者入院时乳酸、APACHEⅡ评分、24h 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0.05)。乳酸、入院APACHEⅡ评分、24hAPACHEⅡ评分与死亡呈正相关。12h乳酸清除率与死亡呈显著负相关。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乳酸清除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入院时乳酸和入院后24h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研究对象与预测中毒预后的良好指标百草枯血浆浓度面积接近。根据最佳截断值,乳酸、乳酸清除率、百草枯血浆浓度、入院APACHEⅡ评分、24hAPACHEⅡ评分预测病死率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分别为0.727~0.909,0.667~0.921,0.485~0.642。结论: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死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肽素、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在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APP)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6例APP患者,以住院期间临床死亡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58例和死亡组68例。所有入选者在入院后2 h、24 h、7 d内抽取静脉血3 mL ,检测和肽素水平,同时连续记录APACHEⅡ评分的数据。【结果】死亡组服毒剂量显著大于存活组,而抢救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和灌流次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入院后2 h和肽素水平,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而APACHEⅡ评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入院后24 h存活组和肽素降至正常,死亡组水平仍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APACHEⅡ评分两组无差异( P>0.05)。入院后7 d死亡组和肽素水平持续不降,而APACHEⅡ评分水平明显升高,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PP患者口服农药剂量与和肽素、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连续检测Copeptin及APACHEⅡ评分对APP患者预后的评估及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救治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百草枯中毒病例6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死亡48例,存活18例;男26例,女40例。分析患者服药剂量、洗胃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清白细胞计数、血清肌酐、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患者的预后关系,然后采用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筛选出有效指标,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在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口服剂量、血白细胞计数、肌酐、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向前逐步分析后,口服剂量、APACHEⅡ评分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口服剂量、APACHEⅡ评分对患者死亡风险评价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时间段的APACHEⅡ评分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价相关程度不同。对口服剂量、APACHEⅡ评分、口服剂量联合APACHEⅡ评分进行曲线下面积分析,其各自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0.945、0.957。结论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可作为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口服剂量联合APACHEⅡ评分对预后评价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417例急性农药中毒患者,根据随访6个月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370例)和死亡组(4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急性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的中毒途径有显著差异(P<0.05)。院前时间、APACHEⅡ评分、农药剂量、院前急救率、农药类型、ChE、β-内啡肽、和肽素水平均为影响急性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急性农药中毒患者,应及时开展急救,并针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及时开展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与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理工大学附属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9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存活组80例、病死组39例。记录患者入院即刻及入院48、72、144 h APACHEⅡ评分,并检测其对应时点D-乳酸(D-L)、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LPS)、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总结APACHEⅡ评分与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19例患者中,存活80例,病死39例,病死率32.77%。存活组与病死组入院后48、72、144 h血浆D-L、LPS水平均较入院即刻下降,存活组入院即刻及入院后48、72、144 h血浆D-L、LPS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病死组入院后48、72、144 h血浆DAO、I-FABP水平均较入院即刻下降,存活组入院即刻及入院后48、72、144 h血浆DAO、I-FABP水平均低于病死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病死组入院后48、72、144 h APACHEⅡ评分均较入院即刻下降,存活组入院即刻及入院后48、72、144 h APACHEⅡ评分均低于病死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与D-L、LPS、DAO、I-FAB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上升与肠黏膜损伤的加剧伴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升高,以及病死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长期机械通气(LTMV)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在ICU机械通气≥7d的患者人ICU时的一般情况、原发病分布、通气前生命体征、辅助检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气管切开时间。根据撤机后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依照设定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生存组22例,死亡组20例。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校正心率(PAR)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均〈0.01),气管切开时间明显晚于生存组(P〈0.05),血浆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的机械通气时间、白细胞计数(WBC)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切开时间、HCT和PLT与LTMV患者的预后呈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 气管切开时间、HCT和PLT是影响LTMV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的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重度中毒组和健康对照组。ACOP患者入院的第1天、3天、5天抽静脉血检测。结果入院的第1天、第3天,中度中毒组和重度中毒组血液CRP、WBC、N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第5天,中度中毒组CRP、WBC、N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重度中毒组血液CRP、WBC、N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轻度中毒组与健康组的比较,除入院第1天血液WBC、N有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重度中毒组第1天、第3天、第5天CRP、WBC、N水平与中度中毒组相对应天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COP患者血液CRP、WBC、N水平的升高与中毒的程度及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相一致,呈正相关,可作为ACOP患者诊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验室指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症与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AP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和白蛋白(Alb)。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根据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PCT、RDW、hs-CRP、WBC显著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而Alb显著低于非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hs-CRP、WBC是AP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236例AP患者治疗1个月内死亡22例,占9.32%。根据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死亡组PCT、RDW、hs-CRP、WBC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而Alb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和hs-CRP是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T、hs-CRP、WBC是AP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CT和hs-CRP是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脓毒症致AKI患者63例作为A组,同期收治的69例脓毒症无AKI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PCT以及APACHEⅡ评分,并分析AKI患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与患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PCT以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PCT水平与SCr、BUN以及APACHE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B组PCT水平与SCr、BUN以及APACHEⅡ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APACHEⅡ评分患者血清PCT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着APACHEⅡ评分的增高,患者PCT水平显著升高;应用ROC曲线分析PCT对AKI患者死亡预测作用,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可信区间为(0.719~0.939)(P〈0.05)。【结论】PCT对于脓毒症致AKI患者具有着较高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能够较好预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