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次行血运重建治疗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33例,其中PCI组160例,CABG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2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再次血运重建术)。[结果]CABG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PCI组,但由于术后院内死亡率较高导致CABG组2年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2年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2年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两组间并无差异,但PCI组的2年再次血运重建率仍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疗效。方法对血管病变符合CTO型病变的84例患者分别进行PCI或CABG治疗,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结果随访1年,CABG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P〉0.05),CABG组的死亡率高于PCI组(P〉0.05):至随访结束,PCI组与CABG组总的心血管事件无差异。结论对于CTO病变的治疗初选PTCA的1年和5年临床结局好于CABG.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在循证医学思想的指导下,系统性搜索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对相关结果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四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四项研究所用支架均为裸金属支架,共纳入3051例患者,其中有1533例患者经随机分配进行CABG,另外1518例患者进行PCI.结果 PCI与CABG两种术式比较,病死率(P=0.27)、心肌梗死率(P=0.90)、卒中率(P=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再次重建率(P<0.01)、任何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CABG低于P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I与CABG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病死率、心肌梗死率以及卒中率相似.但是行PCI的患者,病变血管因再狭窄而需要再次血管重建的几率要高,而且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8例ACA需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4例)和安慰剂组(24例).给药方案为PCI术前10-30min,替罗非班和安慰剂10.0μg/kg静脉注射,随后以0.1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用药后24 h、48 h、7 d、30 d观察两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再次PCI治疗]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7 d终点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有降低趋势(0比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24 h心功能Killip分级替罗非班组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ACS可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对心功能有良性影响,且安全性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缬沙坦(代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内的再狭窄(ISR)的作用及其对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04例接受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口服缬沙坦80 mg/d 基础治疗,n=57)和对照组(基础治疗,n=47),随访6个月,采用冠脉造影检查,统计PCI术后2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根据定量冠脉造影QCA的结果),并观察其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⑴缬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1%和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缬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的再狭窄发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65例,分为DES组(85例)和CABG组(80例)。从手术后30 d开始随访5年,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无事件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调整分析治疗对终点事件的相对影响。结果随访5年,随访率100%,两组间5年生存率(96.58%vs 97.50%)、心源性病死率(0%vs 0%)、全因死亡率(3.52%vs 2.5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2.35%vs 1.25%)、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35%vs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S组心绞痛复发率(17.64%vs 8.75%)、再次血运重建率(16.47%vs 1.25%)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老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DES与CABG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DES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20 mg和40 mg)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降脂效果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方法 将102例ACS患者根据辛伐他汀剂量,按随机单盲原则分为20mg组(50例,20mg/d辛伐他汀口服)和40mg组(52例,40mg/d辛伐他汀口服).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RP(hs-CRP)、IL-18的变化及住院和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TC、LDL-C、hs-CRP、IL-18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40 mg组作用明显优于20 mg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40 mg组低于20 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不仅能有效地降脂,还能抑制炎性因子,减少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辛伐他汀40mg/d较20mg/d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多支血管病变(MV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预后结果。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接受CABG和PCI的MVD合并DM患者入组。收集并获取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生化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诊断等信息,并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研究共收集MVD合并DM患者625例,其中接受CABG的共205例,接受PCI的共420例。与PCI组相比,CABG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主干狭窄程度更严重(P<0.001),患者遭受的并发症更多(P<0.001);CABG组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高,住院总花费也显著偏高(P<0.001);CABG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1.5%)略高于PCI组患者(0.5%),但差异不显著(P>0.05);CABG组的五年生存率(98.0%)显著高于PCI组(74.5%);CABG组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PCI组,五年内发生心梗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更低(P<0.05)。结论对于MVD合并DM患者,CABG手术的长期预后结局优于PCI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06例经桡动脉径路行PCI的患者,术前严格行Allen试验,并根据Allen试验结果分为阴性组(57例)和阳性组(49例),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尺动脉、掌深弓、掌浅弓造影.对两组掌深弓、掌浅弓、尺动脉内径、显影帧数(从尺动脉显影到手部末梢血管显影)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Allen试验阴性患者术后有无手部缺血并发症.结果 阴性组与阳性组尺动脉内径[(2.02±0.18) mm比(2.07±0.17) mm]及掌深弓、掌浅弓比例[85.96%(49/57)比87.76%(43/49),75.44%(43/57)比81.63%(4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手部缺血并发症.阴性组与阳性组显影帧数[(218.6±63.6)帧比(180.8±44.1)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影帧数≥380帧比例[14.04%(8/57)比2.04%(1/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en试验阴性患者经桡动脉径路行PCI基本是安全的,并非经桡动脉径路行PCI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优化药物治疗(OMT)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08~201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住院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成CABG组,OTM组和PCI组,采用电话、门诊和查阅病历确定患者的存活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 643例,其中CABG 283例,OTM 425例,PCI 935例。CABG组年龄最大,合并疾病脑卒中、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最多,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Syntax积分和血管狭窄积分最高,其次为PCI,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MT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其次为PCI,再其次为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CI组肌钙蛋白T最高,其次为CABG,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OMT和PCI红细胞低于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ABG组死亡27例(9.5%),OTM组死亡22例(5.2%),PCI为组死亡63例(6.7%),CABG的死亡率偏高(P=0.063)。CABG与OTM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男性、高龄、SYNTAX积分、红细胞降低,EF降低,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远期随访显示CABG,OMT和PCI的死亡率大致相似,但CABG死亡率略高。男性、高龄、复杂病变、LAD近端病变、射血分数降低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评估双源CT(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度.方法 对100例可疑冠心病、临床诊断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分别行DSCT和CAG检查,以CAG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将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结果进行整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轻度)、50%~75%(中度)和>75%(重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CAG显示冠状动脉为1320段,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87段,可评估率为97.5%.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轻、中、重度的灵敏度分别为64.4%(105/163)、88.7%(235/265)和97.4% (187/192),特异度均为99.7%(617/61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1% (105/107)、99.2%(235/237)和98.9% (187/18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617/675)、95.4%(617/647)和99.2%(617/622),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DSCT和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显著相关(P<0.01).结论 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结果与CAG有高度一致性,能够成为可靠的临床筛查手段,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减少有创检查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连续入选2000年4月至2008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50岁以下女性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6395例,50岁以下女性患者126例,占1.97%,其中冠心病患者44例(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6.8 ±3.6)岁;非冠心病患者82例(非冠心病组),平均年龄(45.4±4.3)岁.两组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7.3%(34/44)比26.8%(22/82)]、糖尿病[34.1%(15/44)比4.9%(4/82)]、高脂血症[43.2%(19/44)比7.3%(6/82)]、冠心病家族史[43.2%(19144)比7.3%(6,82)]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52.3%(23/44)比12.2%(10/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为主[占88.6%(39/44)],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多见[占50.0%(22/44)],左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病变钙化程度较轻,病变类型以局限性和节段性为主.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家族史为50岁以下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伴有多重危险因素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ff-pump CABG 85例(观察组),On-pump CABG 67例(对照组),对两组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死亡2例(2.35%),出现并发症13例(15.29%);对照组术后死亡9例(13.43%),出现并发症25例(37.31%).观察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off-pump CABG是安全的、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丹 《中国卫生产业》2014,(27):164-165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我院收治的2例冠心病心衰合并肺叶间积液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给予扩血管、利尿等治疗观察肺叶间积液减少情况。结果收住院2例此病患者予血管、利尿治疗,效果满意,复查CT叶间积液减少或消失。结论冠心病有肺叶间积液患者不除外心衰引起的,可用扩血管、利尿治疗,多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功能不全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72例心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按PCI结果分为PCI开通成功组(246例)与PCI开通失败组(26例).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功能的差别.结果 开通成功组与开通失败组分别有229例及24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通成功组术后6个月LVEF和LVEDVI均较术前及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明显改善[(51±5)%比(43±6)%和(45±2)%、(77±13)ml/m2比(86±12)ml/m2和(86±10)ml/m2,P<0.05].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通成功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和开通失败组术后6个月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心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开通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SVT)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CABG术后发生SVT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心房颤动110例(80.88%),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13.24%),心房扑动8例(5.88%).其中112例发生于术后1~3 d,占82.35%,24例发生于术后4~7d,占17.65%.给予胺碘酮治疗105例,转复为窦性心律100例(转复率95.24%),应用艾司洛尔治疗1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9例(转复率81.82%),同步直流电复律20例,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药物复律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心室率均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CABG术后前3 d采取有效措施防治SVT尤为重要,胺碘酮、艾司洛尔等药物复律及同步直流电复律是治疗CABG术后S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观察,评价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80例,随机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494例(用三联三通,简称常规组)和改良冠状动脉造影组486例(未用三联三通),比较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并发症、材料费用、造影剂剂量、肾功能.结果 常规组和改良组患者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7.4±3.1) min和(4.3±2.9) min(P〈0.01)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9.5±9.2) min和(12.1±8.3) min(P〈0.01) 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0.05) 冠状动脉并发症分别为4例和3例(P〉0.05) 材料费用分别为(1465.3±188.8)元和(1188.5±163.7)元(P〈0.01) 造影剂剂量为(42.5±6.3) ml和(32.9±6.1) ml(P〈0.01).结论 改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一样安全、有效,且更简单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冠心病(CAD)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晴(^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同时采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患者左心室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其中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检查的阳性率为46.7%。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是安全、无创伤、方便及费用低的检查方法,临床联合应用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燕 《中国校医》2007,21(6):687-68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中青年的区别。方法对34例住院的老年(年龄≥65岁)、27例中青年(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P〈0.05);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双支、多支病变明是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中重度病变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但吸烟、饮酒、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显著低于中青年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尿蛋白阳性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根据基础肾小球滤过率(GFR)将连续29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三组:144例GFR>90ml/(min·1.73m~2)为肾功能正常组;97例GFR 60~90ml/(min·1.73m~2)为肾功能轻度减退组;58例GFR<60 ml/(min·1.73 m~2)为肾功能中度减退组.再分别根据患者入院检查尿蛋白情况分为两组:尿蛋白阴性组171例,尿蛋白阳性(微量、+、++、+++)组128例.比较各组间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轻度减退组、肾功能中度减退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6.7%(96/144)、70.1%(68/97)、72.4%(42/58),3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9.7%(14/144)、20.6%(20/97)、22.4%(13/58),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0.7%(73/144)、56.7%(55,97)、60.3%(35/58),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5)、(19±20)、(22±21)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阴性组和尿蛋白阳性组冠心病发病率分别为64.3%(110/171)、75.0%(96/128),3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11.1%(19/171)、21.9%(28/128),左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49.1%(84/171)、61.7%(79,128),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6)、(20±20)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减退及尿蛋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尤其在肾脏受损的早期尿蛋白检查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