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治疗规范的变革——锌剂成为治疗首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治疗指南发生变化:锌剂取代青酶胺成为首选治疗药物。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是由于先天性铜代谢异常导致铜离子在肝脏和身体其他器官蓄积的代谢性疾病,如果不予治疗,最终必将导致死亡。旧的治疗规范认为:青酶胺可以发挥铜离子螯合剂作用,促进体内铜离子排泄,所以可以治疗绝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患者。在新的治疗规范中,肝豆状核变性疾病被认为是一个遗传性铜中毒疾病,是由于血液中的铜离子未被铜蓝蛋白和金属硫蛋白结合,游离于血液之中导致中毒症状。新的治疗规范不再提倡使用青酶胺等铜离子螯合剂将铜离子从肝脏动员出来,进而从肾脏排出,而是尽量将铜离子与铜蓝蛋白或金属硫蛋白结合,减少血液中的游离铜离子浓度,从而改善身体中毒症状。而锌剂在体内可以诱导金属硫蛋白,而金属硫蛋白可以与游离铜离子结合,成为高效解毒剂。口服锌剂可以将游离铜离子结合到金属硫蛋白上,并将合成产物排泄于肠道,从粪便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病是因肝脏合成铜蓝蛋白的能力低下,而使铜在肝脏中大量沉积。对该病4例患儿活体肝脏移植手术前后进行铜蓝蛋白、血清铜、尿铜的检测,发现手术前血清铜、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升高,而术后血清铜、铜蓝蛋白升高,尿铜降低。  相似文献   

3.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当铜稳态遭到破坏导致人体铜缺乏或铜过量时均可致病,Menkes病(MD)和肝豆状核变性(WD)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疾病。主要就MD和WD两种疾病,结合其他一些铜疾病,综述有关铜转运疾病的分子基础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复杂关系。同时对铜与神经退化性疾病的关系也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尿铜血清铜结果分析,找出其特点及变化的规律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根据病人样品的具体情况对尿液和血清做适当稀释,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结果: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比正常人低,尿铜比正常人高,其兄弟姐妹患该病的几率也非常大。结论:应重视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血清铜和尿铜的分析,并对其兄弟姐妹做尿铜分析以发现早期患者。  相似文献   

5.
铜代谢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铜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参与某些酶的形成 ,影响铁的吸收、运送和利用 ,对细胞呼吸、神经和内分泌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血清铜升高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某些血液病恶性肿瘤、阻塞性黄疸等 ,且常伴随 Cu/ Zn比值发生相应变化。低铜血症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婴儿营养性贫血、卷发综合征及羊膜早破等  相似文献   

6.
锥体外系的单基因遗传病包括 :肝豆状核变性、Huntington病、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震颤、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遗传性过度惊跳综合症、家族性基底结钙化 (Fahr综合症 )、Hallevorden -Spatz病、无铜蓝蛋白血症等。本文仅述肝豆状核变性等 5种疾病的研究进展。1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disease ,WD)1·1 已知WD基因定位于 13q14 ..3,编码一种分子量为 159KD、由 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P型ATP酶(ATP7B)。该酶目前主要定位于肝细胞的高尔基器上 ,它由 6个部分组成 :6个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豆状核变性儿童铜代谢的变化及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2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平均年龄9.38岁。入院前后检测血清铜、铜蓝蛋白含量及尿铜排出量,同时对受检儿童的父母进行血清铜蓝蛋白检测。结果:在24例患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中,87.6%的家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不显性遗传。24例住院儿童采用驱铜药物及营养治疗控制后,病情缓解。血铜、铜蓝蛋白、尿铜在治疗前为:58.14+34.03μg/dl,125.51+64.03 mg/dl,289.70+168.96μg/dl;治疗后为80.65+32.26μg/dl,169.01+78.7 mg/dl,210.66+143.02μg/dl;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药物结合营养干预治疗意义显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MRI和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MRI检查显示6例豆状核及壳核变性;2例尾状核、小脑齿状核及脑干变性;3例丘脑半卵圆中心白质变性;12例脑萎缩,并伴有血清脑铜蓝蛋白、血总铜降低及血铜离子、尿铜增多。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的MRI检查有较高敏感性,但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才可以早期明确诊断并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姜雅静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279-2280
目的利用尿铜的测定旨在对肝豆状核变性症这种遗传病的确诊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并对患者尿酮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尿铜浓度在0~200μg/L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μg/L,标准偏差1.55—3.36%,回收率98.3%~100.5%。一患者24h尿铜含量为931.8μg/L,晨尿尿铜为1068.5μg/L。高出正常人晨尿尿酮(60μg/L)17.8倍。结论通过尿铜含量的数值结合其他实验检测及临床表现,该患者可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对肝豆状核变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多器官铜沉积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未经及时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功能损害甚至死亡。目前对其致病基因表达产物ATP7B的亚细胞定位、空间结构及其各结构域的功能特点已有不少研究。研究者们探讨ATP7B各位点的突变,尤其是欧洲人群和亚洲人群各自的突变热点H1069Q和R778L,与某种特定疾病表型联系起来,但是仍未发现二者之间肯定的相关性。此外,近年来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日益普及,检测技术也不断进步,这些分子生物学水平的进展为未来肝豆状核变性的生理学研究、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MRI和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MRI检查显示6例豆状核及壳核变性;2例尾状核、小脑齿状核及脑干变性;3例丘脑半卵圆中心白质变性;12例脑萎缩,并伴有血清脑铜蓝蛋白、血总铜降低及血铜离子、尿铜增多.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的MRI检查有较高敏感性,但必须结合临床资料才可以早期明确诊断并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铜代谢测定对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价值的探讨刘维强,李丽娜,白春祥兰州军区总医院检验科(兰州730050)肝豆状核变性症又称Wilson症,全称为“进行肝豆状核变性症”(ProgressiveLenticular)。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营养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豆状核变性是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低铜膳食是该病治疗的基础措施,本文就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实施低铜膳食的经验并列举典型病例,探讨营养治疗原则及有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其主要病变波及范围广,早期症状表现不一,极易误诊,而其治疗效果与确诊早晚关系密切,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笔者近9年遇到以肝脏损害表现为首发症状的15例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者肝细胞存在P型ATP7B酶(P-type ATPase7B)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及两者间相关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9例WD患者和5例非WD脾破裂或胆囊疾病患者(对照组)的肝细胞。采用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测定两组细胞P型ATP7B酶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两组肝细胞CP含量并对照比较。结果:与对照者比较,9例WD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P型ATP7B酶和CP含量减少,且各组肝细胞CP含量与P型ATP7B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WD患者肝细胞内存在ATP7B基因各种形式的变异,引起程度不等的P型ATP7B酶合成减少,是导致CP合成障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铜结合蛋白在铜稳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稳态的破坏是神经系统病变性疾病如Menkes综合征和Wilson’s症的发病基础。铜结合蛋白是指与铜具有高亲和力,在细胞中与铜的转运、分布及分泌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铜受体和靶蛋白。本文主要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铜结合位点、铜结合能力及结合铜后的胞内传递等方面对重要的几种铜结合蛋白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胞内铜稳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铜蓝蛋白合成障碍,胆道排泄减少,致使体内铜蓝蛋白缺乏,不能携带血中铜,使铜不能正常排泄,铜离子只能与白蛋白等疏松结合,并弥散沉积到全身各内脏尤其是肝脏和脑组织及角膜内,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1].早期确诊、用药物控制及加强护理与愈后密切相关.现将1998年6月至2003年6月,我科诊治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确诊的肝豆状核变性37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Wilson病人血铜尿铜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世林  李新凤 《卫生研究》2003,32(4):405-406
Wilson病 ,即肝豆状核变性或假硬化症 (Whestphal syrumpell,WD)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WD铜代谢障碍发生后 ,血清铜含量减少、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尿铜排出量增加、尿氨基氮素增加和肝铜含量增加。血铜和尿铜的测定 ,一般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1~ 3 ] 。本文针对WD血清铜和尿铜改变这一规律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WD血清和尿中的微量铜 ,讨论了Wilson病人血铜和尿铜水平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获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与试剂AA 6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及PR 5型数据…  相似文献   

19.
黎芳 《家庭医学》2014,(10):16-17
威尔森氏症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为3/10万,由威尔逊于1912年首先作为一种综合征进行了描述。威尔森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ATP7B基因突变所致.导致铜在体内储积,故俗称“铜娃娃”。临床上以肝硬化、眼角膜K-F环和锥体外系症状及体征三大表现为特征。疾病早期易被误诊,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治疗,可以阻止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WD突变基因位于13q14~21区,导致铜蓝蛋白减少和胆道排铜障碍,铜在肝、脯(尤其是基底节)、肾、角膜等沉积,表现为肝硬化、椎体外系症状、肾损害、角膜K-F环等。本病少见,易误诊,现报道一家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