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对72例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 72例消化道梭形细胞肿瘤中,51例为胃肠间质瘤(GIST),其中25例发生在胃,其次是直肠多发,小肠和结肠较少;13例为平滑肌瘤,其中9例发生在食管;4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3例为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1例神经鞘瘤。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6.4%,CD34阳性率为88.9%,55.6%GIST伴有actin和desmin灶性(+)。10例平滑肌瘤中actin、desmin及caldesmon均(+),而CD117、CD34及S-100均(-)。4例IMT中vimentin均(+),3例actin(+),CD117、CD34、S-100和desmin均(-)。3例CFT中vimentin均(+),1例CD34(+)。神经鞘瘤S-100(+)。结论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以GIST最多见,发生在胃最多;其次是平滑肌瘤,发生在食管多见。GIST生物学行为分为4个级别:极低、低、中和高危险度。IMT生物学行为中间型。CD117、CD34、actin、desmin、Ki-67和S-100可作为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常规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合并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以19例合并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的GIST为观察组,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补充完善CD117、CD34、S100、SMA、Ki-67、Cyclin D1和bcl-2免疫表型检测,以同期57例单纯GIST、20例单纯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作对照。结果观察组19例无特异症状,术前GIST均漏诊或误诊;恶性度10例为极低,6例低度,2例中度,1例高度;免疫表型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4.2%,2例SMA、1例S100灶区阳性,Ki-67指数〈1%、1%~5%和〉5%分别为14例、4例和1例;Cyclin D1阳性5例,bcl-2阳性12例。随访16个月~8年,18例GIST无复发转移,1例胃GIST14个月肝脏转移后2个月死亡。与单纯GIST对照组比较,发病部位、病灶大小、Ki-67指数、核分裂数、危险度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免疫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癌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伴发的GIST大部分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危险度以极低度、低度为主,比单发的GIST恶性程度低,预后主要与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9例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从中筛选出132例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s患者及512例单纯GISTs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征;部分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s病例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与已知GISTs基因突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GISTs占同期全部GISTs的19.2%(132/689)。与单纯GISTs相比,其发病年龄较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GISTs最大径0.1~8.0(平均1.1) cm,其中92.4%(122/132)为小间质瘤;多数核分裂象5个/50个高倍视野(HP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均为97.7%(129/132),DOG-1阳性率99.2%(131/132),约94.7%的病例Ki-67阳性率2%。绝大多数为低危和极低危;47.9%(23/48)的病例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均为11外显子的突变,未发现外显子9,13和17突变。其中52.2%(12/23)为点突变,是本组11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的状态,其次是缺失突变,约为43.5%(10/23),插入突变约为4.3%(1/23)。结论:GISTs与消化道癌伴发并不是一个罕见的或特殊的现象,这种GISTs常发生在胃,绝大多数小GISTs,确诊需依靠病理,其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检测结果与单纯GISTs无明显差异。往往是偶然被发现,其潜在的恶性风险较低,GISTs复发的概率远低于原发癌,因此要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25例原发胃肠道及胃肠道以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Vimenfin、S-100、Actin抗体染色表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间质瘤胃部8例(22%)、小肠5例(20%)、食道2例(8%)、大肠6例(24%)、肠系膜2例(8%)、大网膜2例(8%)。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该瘤病理组织形态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肿瘤,应与消化道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魏民 《中国临床医学》2007,14(3):428-43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原发性GIST进行研究。结果:本组GIST主要发生在胃(65.6%),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肿瘤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0.6%和81.3%。结论:GIST好发生在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 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5 cm,核分裂像大于5个/50 HP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6例胃肠道CFT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例胃肠道CFT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5岁;5例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回盲部;胃肠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黏膜面光滑;组织学表现为大量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其内可见稀疏分布的梭形细胞,散在及灶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营养不良性钙化和砂粒体形成;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117、DOG-1、CD34、Actin、Desmin、S-100,ALK、Ig G、Ig G4,Ki-67指数为0~5%;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或内镜下肿物切除治疗,随访6~31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胃肠道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性肿瘤,容易误诊为消化道其他间叶来源性肿瘤,应结合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做出综合诊断。手术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方法:分析17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组织HE及免疫组化特性。结果:GIST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多发生于胃和小肠,179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部为88例(49.2%),小肠67例(37.4%)。病理观察,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染色C-kit蛋白(CD117)阳性率为100%(179/179),原始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率为65.9%(118/179),干蛋白(nestin)阳性率为76.0%(38/50),部分病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S-100)、结蛋白(desmin)为阳性。结论:不同于胃肠道其他间叶源性肿瘤,GIST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原癌基因c-kit突变,免疫组化CD117、CD34、nestin表达阳性是其最具价值的依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GI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用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对原发GIST进行分析诊断。结果50例GIST平均年龄47岁,40岁以上者占80%。发生于胃13例,十二指肠5例,小肠17例,结肠5例,直肠及肛门2例,胃肠道外8例;其中1例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50%,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entin、Desmin的表达;GIST中Desmin的阳性表达率为12%,显著低于CD117和CD34。本组恶性程度为高度风险18例(36%),中度风险12例(24%),低度风险17例(34%),极低度风险3例(6%)。结论CD117阳性、CD34阳性对GIST有确诊意义。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从而对该类肿瘤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我院原病理诊断为胃肠道、肠系膜、腹膜后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5种抗体 (CD117、CD34、S 10 0、desmin、Ki- 6 7)的表达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 5例GIMT中GIST 33例占 73. 3%、平滑肌肿瘤 7例占15 . 6 %、神经鞘瘤 1例占 2 . 2 %、4例各种免疫表型均阴性 ,为不能分类者。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6 0 . 6 %、CD34阳性率 90. 9%、CD117和CD34共同阳性 17例 ,占 5 1 .5 3%。结论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GIST最多见 ,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非常少见 ,光镜下鉴别十分困难。CD117、CD34、S 10 0、desmin联合检测 ,能对其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Ki- 6 7可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5例GIST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类似平滑肌肿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性,CD117、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和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治疗预后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1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均年龄56.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包块、黑便及贫血,2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发现。9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21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14例,小肠5例,肠系膜2例。21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确诊GIST,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根据Miettinen等原则分类,良性5例,低度恶性10例,中等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3例。结论: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是确诊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临床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GIST进行标记,观察CD117、CD34、vimentin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格列卫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32例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4.4%(27/32)、CD34阳性率为78.1%(25/32例)、vimentin的阳性率为18.7%(6/32),而在CD117阴性中,vimentin的阳性率为40.0%(2/5);行完全切除者21例,5年生存率为61.9%(13/21),复发率为33.3%(7/21),而11例不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27.3%(3/11),复发率为45.0%(5/1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术后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25.0%(3/12),其中3例未能坚持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33.3%(1/3),20例未服用格列者复发率为40.0%(8/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CD117、CD34、vimentin有利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率;完全切除肿瘤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正规服用格列卫可降低胃肠间质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李于红  范华平 《临床医学》2006,26(11):15-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GIST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8例,Vimentin阳性19例,SMA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5例,Desmin阳性3例。随访6~84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进行影像学、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3岁。手术标本呈囊实性,与肠腔相通。组织形态镜下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少许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瘤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栅栏状;上皮样瘤细胞呈小巢片状分布在梭形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desmin、SMA和NSE均为( )。结论胃肠间质瘤(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内,但是小肠憩室伴发恶性间质瘤十分罕见,临床症状无特殊规律性,极易误诊,诊断有赖于影像学、临床病理和最具特征的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67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67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2%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27例临床病理及肿瘤标记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荐  邹绚  朱晒红  王国慧  刘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50-185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C12)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7例GIST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用C12检测系统测定分析病例组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的含量.[结果]GIST患者的Vimentin、CD117、CD34阳性表达率高,肿瘤恶性及潜在恶性占了绝大部分(88.9%),C12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均很低.[结论]GIST的恶性程度较高,但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没有能早期诊断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蛋白.CD117、CD34的阳性表达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胃肠间质瘤分别发生于小肠和结肠.肉眼观察肿瘤均为黏膜下结节状肿物,体积较大,质地细腻,鱼肉状;镜下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构成,核分裂象>10个/50HPF,均出现大片坏死.免疫组化示CD117均(+).结论 伴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间质瘤非常少见,核分裂象高与坏死可能为其主要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