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四期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和透明细胞癌(Clear-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s,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因肾脏占位行肾脏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患者79例共80枚瘤灶,经术后病理证实RO 29例,ccRCC 50例,并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影像表现,采用SPSS 19.0软件对肿瘤CT值、校正CT值、皮质期与实质期CT差值及增强廓清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瘤部位、形态、平扫特点、强化程度、强化方式、皮质期与实质期强化CT值差异、节段增强反转等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O和ccRCC皮质期CT值、皮质期校正CT值、皮质期与实质期CT差值和增强廓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实质期、排泄期CT值校正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星状低密度影、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轮辐状强化、皮质期与实质期强化CT值差异及节段增强反转等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形态、钙化,病灶周边絮状和条索状影等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SCT多期扫描表现中,皮质期CT值、皮质期校正CT值、皮质期与实质期CT差值和增强廓清率、中央星状低密度影、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轮辐状强化、皮质期与实质期强化CT值差异及节段增强反转等征象对于RO、ccRCC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强CT定量分析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与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90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HCC52例、FNH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CT检查和进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平扫CT值、动静脉期强化CT值、病灶动静脉期CT值与同期肝实质CT值的比值、甲胎蛋白水平。结果HCC组平扫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强化CT差值、动脉期强化CT差值均显著低于F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静、动脉期与肝实质的比值均显著低于F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AFP水平显著高于F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定量联合AFP检测肝细胞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88.00%、60.34%)均高于单独增强CT定量分析(75.00%、81.57%)及AFP检测(69.23%、65.79%)。结论增强CT定量分析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HCC和FNH鉴别具有较高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DCP-MSCT)扫描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MSCT平扫、动态增强图像,比较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结果】小肝癌平扫多为低密度,部分为等密度,DCE曲线呈“高容低阻型”18例,“低容低阻型”4例,不典型型3例。肝硬化再生结节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DCE曲线呈“低容高阻型”14例,“等容等阻型”9例,不典型型5例。两组病例平扫和延迟期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和门脉期CT值差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CKMSCT在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及CT血管显影(CTA)在宫颈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经病理确诊宫颈癌患者用双源CT行常规平扫、动脉期扫描及实质期双能量扫描。比较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CNC)图像上显示的宫颈病变、臀大肌及膀胱的平均CT值、SNR、CNR、图像质量评分、辐射剂量及对病灶的显示。同时应用双能去骨获得盆腔CTA图像,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肿瘤供血动脉。结果:与常规平扫相比,双能量扫描方案辐射剂量ED低于常规扫描方案(P<0.05),剂量约降低31.4%。虚拟平扫所测器官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SNR、CNR、图像质量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对评分虚拟平扫图像低于常规平扫,但均在3分以上,能达到诊断要求;两种图像对病变的大小、位置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盆腔成像中,双能量虚拟平扫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减少1次平扫的放射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及病灶检出的情况下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差异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进行诊断并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1级患者25例,G2级患者23例,G3级患者22例,富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29例,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肿瘤分级、肿瘤血供的MSCT指标以及MR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MSCT与MRI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分级和肿瘤血供评估的诊断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SCT动脉期以及门脉期的CT绝对强化值、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不同血液供应患者的MRI动脉期高信号、门脉期高信号、边缘、形状、囊变坏死、主胰管扩张以及远处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MRI联合诊...  相似文献   

6.
腮腺基底细胞瘤的CT诊断和文献复习(附1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在腮腺基底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MSCT检查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的平扫和增强特征,包括增强程度和方式,并与同期收集的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CT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应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肿瘤CT平扫和增强的CT值定量测量结果。结果:基底细胞瘤平扫呈不均匀的等密度结节,可见比较明显的囊变区;增强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混合瘤有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腺淋巴瘤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静脉期CT值增加幅度与腺淋巴瘤、混合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瘤CT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均有较显著的持续性强化,伴有显著的囊变;与混合瘤和腺淋巴瘤两种常见良性肿瘤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DCT肿瘤强化指数在微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2009年7月手术病理证实21例微脂性RAML(平均最大径4.69cm)、52例ccRCC(平均最大径4.57cm)影像资料,测量感兴趣区(ROI,包括肿瘤及正常肾皮质)平扫、三期增强(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分泌期)CT值,计算肿瘤相对肾皮质强化指数(R),R=病灶(CTpost-CTpre)/皮质(CTpost-CTpre)(其中CTpost为感兴趣区强化后CT值,CTpre为感兴趣区平扫CT值)。两组肾肿瘤患者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患者年龄、肿瘤CT值、肿瘤相对强化指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ROC曲线评价三期R值诊断性能。结果:微脂性RAML、ccRCC组患者性别、就诊年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间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分泌期CT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cRCC组三期肿瘤相对强化指数R值均明显高于微脂性RAML组(P<0.01);以ccRCC为对象,三期R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767、0.748,肾实质期R值界限值为0.4649,其敏感度71.2%,特异度81%;特异度为100%时,R值界限值为0.6296,此时敏感度44.2%。结论:MDCT肿瘤强化指数可用于鉴别微脂性RAML、ccRCC。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44-334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变密度及边缘的表现,不同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时相的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变化情况。结果肝微小细胞癌在CT平扫时80.00%为类圆形低密度影、20.00%为等密度影,56.67%增强后病灶内密度均匀、43.33%增强后病灶内密度不均匀,66.67%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清楚、33.33%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模糊;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在平扫期最小、其次为动脉期、门脉期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时微小肝癌检出率63.33%、动脉期对微小肝癌检出率93.33%、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肝微小细胞癌概率极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部增强CT动脉期最佳强化时间的扫描时机。方法选取400例行腹部增强CT扫描的受检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0例,均使用对比剂追踪技术,选择降主动脉肝门水平自动监测,Ct值达到100 HU,A组直接触发扫描,B组触发延时20 s开始扫描。两组受检者实质期扫描均于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时30 s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动脉期和肝实质期门脉分支层面肝实质、腹主动脉和门静脉主干C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64.08±6.55,门脉主干、腹主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少量强化。B组,动脉期肝实质Ct值为88.93±8.99,肝动脉、腹主动脉的明显强化,肝实质强化明显。两组受检者的动脉期肝实质测量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动脉期、实质期的门静脉主干、腹主动脉的Ct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对比剂追踪技术,监测阈值达到100 HU后,延时20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的更利于影像诊断的实质脏器动脉期强化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MRI、CT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及不同影像学诊断中特点表现类型。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灌云县人民医院复诊的肝硬化患者中经腹部超声检出疑似小肝癌病灶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患者临床病理检查前均依次接受CT、MRI诊断,影像学诊断结束后按需开展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检查。以患者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肝硬化良性结节组、肝硬化伴小肝癌组,比较两组CT、MRI成像参数及影像学特征差异;分析CT、MRI对肝硬化伴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CT诊断HPI、HAF、HPF及MRI诊断中峰值时间短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信号增强比率低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经CT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密度影检出率及MRI诊断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高信号影检出率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结节患者(P <0.01)。MRI诊断肝硬化伴小肝癌患者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T、MRI影像学技术均可实现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多层螺旋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危险度的关系。方法:以35例小肠GIST患者(36枚)为对象,按照NIH分级标准分为低风险组(n=20枚)、高风险组(n=16枚),均接受MSCT检测。分析MSCT征象预测GIST患者病理危险程度的价值。结果:低风险组病灶长径、短径及消化道出血、钙化、病灶周围脂肪阳性症占比低于高风险组,病灶形态规则、血管样强化占比高于高风险组(P<0.05)。两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动脉期增强幅度、静脉期增强幅度比较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2.083)及供血动脉(OR=2.014)为小肠GIST高度危险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肠GIST的MSCT影像特征可用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预测,肿瘤病灶的形态、钙化、血管样强化、病灶周围脂肪阳性征、病灶的直径等有助于明确肿瘤的危险分级,肿瘤长径及血管样强化为小肠GIST风险评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 门静脉期在肝硬化患者是否伴发肝癌的检查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门静脉期可以更好地显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侵犯,为进一步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因而,获取高质量的门静脉期图像并得到较高的肝实质-血管浓度差是门脉期检查的主要目标。然而,针对肝硬化患者扫描方法的探讨却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剂剂量和门脉期扫描时间的对比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期的合适检查方法。目的 探讨对比剂剂量及扫描时间对肝硬化患者门脉期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临床确诊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A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B组)和大剂量延迟扫描组(C组),每组20例;另选20名年龄相匹配的非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A组、对照组对比剂剂量为1.5ml/kg体质量,B组、C组剂量为2.5ml/kg体质量,注射速度均为3.5ml/s,A、B组及对照组门脉期扫描时间为60s,C组70s。测量门静脉、肝实质及肝静脉的CT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 A、B、C组及对照组门静脉CT值分别为(142.16±15.25)HU、(168.29±14.63)HU、(151.42±11.96)HU 和(187.73±9.45)HU;肝实质CT值分别为(87.91±11.16)HU、(98.75 ± 10.86)HU、(93.43 ± 11.48)HU 和(109.20 ± 5.79)HU;肝静脉CT 值分别为(121.09±16.78)HU、(130.54±15.31)HU、(136.92±17.53)HU 和(160.55±14.27)HU。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静脉与肝实质之间的CT值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B组门静脉密度高于A 组和C组(P均<0.05),B组肝实质密度高于A、C组,但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于A 组肝静脉CT 值显著增加,同时肝实质密度轻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 组及B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多期增强扫描应增大对比剂剂量,门脉期扫描时间应适当延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邹城市人民医院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准确性和病灶检出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74例为小肝癌患者,15例为良性病变。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241、0.557。绘制螺旋CT平扫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678(95%CI 0.526~0.829);绘制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852(95%CI 0.741~0.964)。病理诊断结果74例小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检出率(89.13%)高于CT平扫诊断检出率(70.6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记为恶性组)、浸润前病变结节(原位癌)30例(记为浸润前病变组)、肺良性结节25例(记为良性组),比较3组CT征象检出率,对比3组支气管动脉形态、图像质量、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双时相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分析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深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Ⅱ、Ⅲ型为主,浸润前病变组钙化、卫星灶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Ⅳ型为主,良性组方形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支气管动脉形态为血管湖比例高于浸润前病变组、良性组(P < 0.05),3组成团、迂曲、中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增强扫描30~45 s、90~ 120 s的CT值均高于浸润前病变组(P < 0.05),恶性组增强扫描90~120 s的CT值低于良性组(P < 0.05);3组双期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恶性组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且呈快升快降模式;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结节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4.61%、76.36%、80.83%。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诊断价值,依据其CT征象、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及支气管形态、强化程度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囊性结构及实性成分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瘤患者CT影像资料。结果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单囊者7例,多囊且数目小于6个者2例,大于或等于6个者7例;最大囊直径小于2 cm者6例,大于或等于2 cm者10例;囊壁平均厚度1.5 mm(1.0~1.9 mm);有实性成分者14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7例,明显强化4例,门脉期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8例,动脉期与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10例,单囊者7例,多囊且数目小于6个者2例,超过6个者1例;最大囊直径小于2cm者4例,大于或等于2 cm者6例;囊壁平均厚度2.2 mm(1.1~3.0 mm);有实性成分者8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1例,门脉期无强化1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与门脉期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病例囊壁厚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3例出现中央瘢痕钙化者均为浆液性囊腺瘤,两组病例实性成分双期增强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动脉期=0.521、P门脉期=0.301)。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囊壁厚度及囊内中央瘢痕钙化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实性成分在CT双期增强中强化程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T)技术在临床直肠癌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49例经肠镜活检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行盆腔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采用Liver VNC软件分别得到直肠癌病灶、髂腰肌、皮下脂肪、髂外动脉动脉期及门脉期的VNCT图像,分别测量并比较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VNCT这3组图像中病灶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常规平扫与VNCT图中所测得的组织平均CT值除髂外动脉、皮下脂肪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T的图像噪声低于常规平扫而信噪比高于常规平扫(P<0.01),但其图像质量略低于常规平扫(P<0.01),不过仍可达到诊断需求。动脉期VNCT为(3.96±0.46)分,门脉期VNCT为(3.80±0.54)分,省略常规平扫降低的辐射剂量为(31.49±1.47)%。结论:VNCT在直肠癌术前检查中可减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诊断,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70例(84个病灶),根据病灶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两组,小肝癌组与微小肝癌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病灶检出率、不同时段及序列下病灶检出率。结果两种检测方式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为CT动脉期及序列LAVA,最低为CT平扫,微小肝癌组病灶检出率最高的序列为LAVA动脉期,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及LAVA平衡期,其余序列及时段检测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排螺旋CT检测相比,磁共振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中具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且不同序列的成像为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3T腹部模块(P3TTM Abdomen MEDRAD)个性化优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肝脏CT成像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接受上腹部CT增强检查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9)采用P3T腹部模块个性化设计对比剂注射方案;对照组(n=42)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体质量;测量并比较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期门静脉的CT值,分析试验组体质量、对比剂用量与肝实质、门静脉CT值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动脉期肝实质、门静脉期肝实质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剂剂量和门静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双期肝实质CT值均与体质量、对比剂使用剂量间均呈负相关(P均<0.01);两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3T腹部模块可根据患者体质量自动计算对比剂剂量,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拉伸指数非线性回归模型对能谱曲线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不同病理类型肾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检查的59例肾肿瘤患者影像资料,其中,乏脂肪错构瘤8例(A组),乏血供肾癌17例(B组),肾透明细胞癌(ccRCC)Ⅱ级34例(C组)。随机抽取23例患者,以健侧肾皮质(D组)、腰大肌(E组)作为正常对照。测量并计算病灶实性部分及正常对照的标准化碘浓度(NIC),提取能谱曲线数据并利用拉伸指数非线性回归模型计算拉伸指数(α值)及b值。比较平扫及增强后各组间NIC、α、b值的差异,评估病灶α、b值与NIC的相关性。结果 平扫5组间α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A组与B组间NIC及α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质期两者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I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C组与D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质期两组间NIC、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和实质期E组与其他各组NIC及α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扫、动脉期及实质期,E组与其他各组间b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扫、实质期,C组与D组间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间b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r=0.771)及实质期(r=0.695)病变α值与NIC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 采用拉伸指数非线性回归模型解析能谱曲线对肾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