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仅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 expressed on the mouse embryo(TROY)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h组(IVC-6组,11只)、预处理72h组(IPC-72组,11只)和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 10min作为IPC,IPC-6和IPC-72组分别在IPC后6h和72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TROY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方法 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缺血预处理(non-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IP)组45只、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组45只,后两组按照再灌注时间随机分成1 d,3 d,7 d,14 d,21 d,5个亚组,每亚组9只大鼠。对IP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IP模型,分别在IP后1 d,3 d,7 d,14 d,21 d对大鼠进行再次缺血2 h再灌注22 h,然后取脑检查。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检测MVD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结果 ①组间比较:对照组无梗死灶,未见有VEGF mRNA表达,IP组1 d,3 d,7 d亚组梗死体积较NIP组相应亚组明显减小(P均为0.001)。IP组1 d,3 d,7 d亚组VEGF mRNA较NIP组相应亚组表达明显增高(P分别为0.002、0.001、0.001),IP组3 d,7 d亚组MVD较NIP组相应亚组表达明显增高(P分别为0.012、0.001)。②组内比较:IP组3 d亚组梗死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明显小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7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42、0.001、0.001);7 d亚组微血管在缺血灶周边区分布最为密集,MVD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3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03、0.004、0.001);VEGF mRNA在IP后1 d表达即开始升高,高峰出现在IP后3 d,持续至7 d,且IP组3 d亚组VEGFmRNA表达明显高于同组内其他亚组(与1 d、7 d、14 d、21 d亚组相比,P分别为0.001、0.038、0.007、0.005)。③VEGF mRNA表达与MVD变化呈一定正相关性(r =0.472,P =0.017)。结论 VEGF mRNA及MVD在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相应时间点内表达有所增加,VEGF及微血管形成可能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表达的影响,探讨缺 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预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前3天 分别接受10min的预缺血或假手术,MCAO 2h后再灌注22h处死;对照组两次均为假手术,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梗 死体积及NGF的表达。结果:预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NGF表达明显高于其余两 组(P<0.01)。结论:局灶性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GF的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1(Ang-1)在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大鼠脑组织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将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9只)、非IP(NIP)组(45只)和IP组(45只)。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IP模型,NIP组以假手术代替预缺血,分别在IP后1、3、7、14、21 d予以缺血2 h、再灌注22 h,对照组2次均为假手术。大鼠处死前给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组织VEGF、Ang-1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无梗死灶,NDS为0。IP 1、3、7 d亚组NDS和梗死体积显著小于NIP组1、3、7 d亚组(P<0.01~0.05),其中IP 3 d亚组NDS最低,梗死体积最小。对照组脑组织少量VEGF蛋白表达,IP 1、3、7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NIP 1、3、7 d亚组(均P<0.05),其中IP 3 d亚组VEGF蛋白表达最高。各组脑组织均有一定程度Ang-1蛋白表达,IP 7 d亚组Ang-1蛋白表达高于NIP 7 d亚组(P<0.05)。结论 IP 1~7 d内脑组织VEGF、Ang-1表达增加,对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体质量25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2h后再灌注0、1、3、6、9、12、24、72h及1、2周组共12组,每组5只,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MCAO/R)模型。各组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鼠脑行冠状切片的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E染色结果可见缺血后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周围水肿,软化灶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缺血2h后再灌注各组缺血灶周围小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均较对照组、假手术组增高,内皮细胞在再灌注24、72h组表达量最高,再灌注1周组表达有所下降,再灌注2周组表达量仍较对照组、假手术组高;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在再灌注9、12h组VEGF表达量最高,再灌注24、72h组较再灌注9、12h组有所下降,再灌注1、2周组无表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在内皮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增加但不同步,提示VEGF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 3、6、12h和 1、2、3、7d时 ,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 :大鼠缺血后 3h ,缺血侧脑组织开始出现VEGF表达 ,2 4h明显增多 ,2d达高峰 ,7d时仍有少量表达。各时间占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围。结论 :VEGF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局灶性预缺血对再次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单次缺血及重复缺血引起的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插线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单次缺血8、28或90min,重复缺血8+28min或28+90min。结果单次缺血组随缺血时间延长脑病变加重。8+28min组MCA供血区病变重于28min组;28+90min组MCA供血区病变轻于90min组。结论不同时间的预缺血对再次缺血有导致积累性损伤或缺血耐受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腺苷预处理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的病理结构、脑梗死面积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F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腺苷预处理组(AP组),再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把各组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亚组5只大鼠)。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 (1)TTC染色正常脑组织呈鲜红色,梗死区脑组织呈苍白色,并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可见梗死区扩大,腺苷预处理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组。(2)F组可见少量VEGF阳性表达,IR组和AP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 h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增多,24 h达到高峰,72 h下降,AP组在6 h、24 h VEGF阳性表达比IR组增强(P均<0.05),在72 h时AP组VEGF阳性表达较IR组减少(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能够进一步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的表达;VEG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腺苷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此研究利用插线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进行局灶缺血预处理,建立缺血耐受模型,检测凋亡细胞数、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脑缺血预处理是否通过抗凋亡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脑缺血大鼠采用尼莫地平与石杉碱甲进行药物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后不同药物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aspase-3表达水平与学习记忆改善程度。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Y迷宫检测脑缺血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及VEGF、caspase-3在缺血区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VEGF、caspase-3在海马区、大脑皮质、基底节区表达均显著低于脑缺血对照组(A组)P<0.01,尤以海马、大脑皮质区较显著。其中石杉碱甲加尼莫地平干预组(B组)VEGF、caspase-3细胞阳性表达的降低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明显好于A、C、D组,P<0.01。结论:石杉碱甲加尼莫地平治疗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比,能有效改善VEGF、caspase-3表达水平和提高学习记忆的能力,为认知障碍早期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 (IPC)对局灶性脑梗死后HSP70和FOS表达的影响 ,探讨IPC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MCAO)。MCAO 10min作为IPC ,IPC后 48h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PMCAO)模型。了解IPC对PMCAO后大脑神经功能和脑组织学损害的影响 ,免疫组化法研究PMCAO后 3hFOS表达变化以及 2 4h后HSP 70表达变化。结果 :IPC显著减轻PMCAO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和组织学损害 ,减少PMCAO后FOS、HSP 70的表达。结论 :IPC对其后PMCAO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诱导脑缺血耐受 (IT)的产生 ,脑IT的神经保护作用与脑梗死后HSP 70和FOS表达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适度酒精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酒精预适应组,每组12只。局灶性脑 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方式,缺血2 h,再灌注24 h。酒精预适应组在脑缺血再灌 注前24 h用95%酒精与0.3 ml无菌蒸馏水混合后进行灌胃,95%酒精体积(μl)计算为:[大鼠体重(g) x0.6]+0.3。其余两组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取8只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 评分和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并根据染色结果计 算脑梗死体积。每组剩余的4只,在缺血再灌注后24 h进行磁共振T2加权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 序列扫描,然后将大鼠处死取脑,经过冷冻切片后,每只大鼠取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区的2张切片,1 张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嘧啶核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2'-deoxyuridine 5'-triphosphate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其凋亡性细胞死亡情况,另一 张用Fluoro-Jade B检测其神经元退化变性情况。 结果 相较于缺血再灌注组,经过适度酒精预适应后会显著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15.00 (14.25,16.00)vs 3.50(2.25,4.00)(P <0.001)]、脑梗死体积[TTC:(242.80±17.44)mm3 vs (54.83±13.43)mm3;T2WI :(296.80±8.53)mm3 vs(59.68±9.97)mm3,P均<0.001]、凋亡细胞所占百 分比[(33.47±2.23)% vs(9.66±0.84)%,P <0.001]和退化变性神经元所占百分比([ 45.31±3.40)% vs(23.26±1.25)%,P <0.001]。 结论 适度酒精预适应可以保护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建模成功大鼠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毫升含黄芪甲苷1 mg)干预治疗(黄芪治疗组,再随机分为黄芪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另设对照组(插线进入大鼠颈内动脉10 mm后即刻退出)。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行为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皮质区神经元形态结构,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表达。结果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大鼠脑组织BDNF、VEGF、VEGFR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BDNF主要在海马区表达,VEGF及VEGFR2主要在皮质区表达,脑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大鼠神经行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增加BDNF、VEGF及VEGFR2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黄芪中剂量和高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1的表达与粘附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 1的表达和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变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CAM 1表达 ,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性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VCAM 1表达以及微动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均明显增高 ,抗VCAM 1单克隆抗体可减轻白细胞粘附和脑组织损伤。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 1表达增高 ,使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强 ;抗VCAM 1单克隆抗体可起到一定的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